试论吟诵对理解古诗文的作用

    桂自花

    

    吟诵,不仅是古人的读书方式,也是古人学习和创作古诗文的方法,这足以说明吟诵对学习古诗文、理解古诗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对于吟诵的理论、吟诵的方法及吟诵的意义古代鲜少有人研究。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所说:“只见从前人很喜欢‘吟、‘啸,却没见到一部专讲‘吟、‘啸方法的,大概他们也都是‘以意为之。”不过,吟诵发展至今,虽曾经历断代,但是,通过对诗词格律以及古诗文的声韵分析,吟诵依旧有迹可循的。近年来一些吟诵爱好者通过不断的搜寻,已渐渐地复原了吟诵的原貌,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亲近吟诵,学习吟诵,研究吟诵。本文将通过阐释吟诵的“因声求义”对理解古诗文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如何用吟诵分析鉴赏古诗文,论述吟诵在古诗文学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吟诵的“因声求义”对理解古诗文的作用

    吟诵是语言的艺术,但吟诵不同于音乐演唱,因为吟诵对汉字语音的把握要比音乐演唱更为准确。吟诵时不改变字音是吟诵的规则之一。因此在学习诗词或创作诗词时,反复吟诵的过程也即为推敲的过程。赵敏俐教授在《论传统吟诵的语言本位特征》一文中也说“它是传统汉语诗文特有的读书方式,是以语言为本位的口传艺术。它的作用是通过强化汉语诗文的语言声韵之美,增强人们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现在学习古诗文,用的是朗诵。朗诵是西方的读书方式,不是中国本来就有的,它是在话剧传入中国后逐渐盛行的。在朗诵的盛行下,吟诵渐渐哑然失语。所以直到现在老师教学生理解古诗文,大多用的是朗诵,只讲究汉字的字形意,极少有人会从语音上去分析诗文的意义。殊不知汉字本就是音形义一体的,失去了声音的诗歌,失去了大半的意义。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道:“文章与语言本同一物,语言而以吟咏出之,则为诗歌。”这也说明诗歌是语言的集合,而这种语言必须通过吟诵来表现,这其实还是因为通过吟诵可以更深地理解汉字语音的意义。

    二、以《春晓》为例说明如何用吟诵具体理解古诗文

    1.用吟诵进行声韵分析

    声韵分析是用吟诵分析古诗文的重要方法,下面就从入声字、平仄、韵字等几个方面对《春晓》一诗进行声韵分析从而进一步理解古詩文并以此理解“依意行调”。

    (1)通过入声字分析理解古诗文

    入声字在古诗文当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吟诵一篇文章的文气有一大半是来自于对入声字的把握。入声字一般都是作者的有意安排,通过对入声字的反复揣摩,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春晓》一诗中,入声字标注如下(加粗标注即为入声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入声字短读,顿挫有力,“不觉”短读更能表达出对春夜时光的流逝毫无知觉;“落”字读时略顿后在拖长其尾腔,似乎可以从声音中感受到花从枝头脱落时的声音与下落时依依不舍的状态。

    (2)通过平仄分析理解古诗文(“—”标注平声字,“丨 ”标注仄声字)

    平仄看似只牵涉到吟诵的节奏,实则不然。通过“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这一吟诵规则,我们可以着重对一些字进行分析,从而探知作者为何如此安排。以下就是根据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吟诵规则对《春晓》一诗的分析。“春眠”二字皆为平声,两个平声字相连时,第一个平声字吟诵的时长短且低于第二个字,在这里,也就是“眠”字更长更高,或同高,如此吟来,便更有一种深度睡眠的感觉。“不觉”已分析过,入声字归仄,高。“晓”为句尾韵字,同“鸟”“少”一同稍后分析。“处处”二字为仄声字,两个仄声字相连,声音短促,较高,更有鸟叫声无处不在,声声可闻之感,又有春鸟之多之感。接下来“闻啼”二字平声相连,“啼”声更长,有鸟叫声声声不绝之感。“夜来”一仄一平,“夜”短而高,“来”长且低,更有春日黑夜渐短白昼渐长之意,恰能解释首句“不觉晓”。“风雨声”,一平一仄一平,“风”长“雨”短,更有风长雨急之意。“声”字拖长更能感受到风雨持续的时间之长。“花”,平声,拖长更有花开繁盛之感。“落”,入声字,高,形容花开枝头。“知多少”,平平仄。“多”字长,指落花之多。

    (3)通过韵字分析理解古诗文

    韵字往往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通过对韵字的声韵分析可以直接捕捉诗文的情感基调。《春晓》一诗押韵的字为“晓”“鸟”“少”三字,押上声“筱”韵,上声有亲密爱怜之意,韵母“ao”发音时嘴巴先是张开发“a”的音,然后聚拢发“o”的音,先扩展再包裹,也有同情、爱怜之意。

    (4)通过声韵分析“依意行调”

    “依意行调”是吟诵的规则之一,也是借助吟诵展示读者对诗文理解的方式之一。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此诗四句的吟诵应是“低—渐高—高—低”。首先第一句,“春眠不觉晓”,有夜深人静之感,因有风雨,更是以动衬静,因此首句应低。第二句“处处闻啼鸟”已是晨景,正是万物苏醒的时间,应略高于第一句。第三句“夜来风雨声”返回去说夜里的风雨,却是在说动景,为体现风雨对百花的摧残,更高于前句。最后“花落知多少”惋惜之情呼之欲出,要低。所以总体来看是“低—渐高—高—低”,具体调值可根据吟诵者自身感受调整。

    2.结合吟诵进行意象分析

    意象分析是理解古诗文的重要手段,若单凭意象分析,又容易把意思理解偏差,所以用意象结合吟诵去理解,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古诗文的情感。

    “诗言志”,古人作诗一来为抒情,二来为表志。此诗看似是写春景,春风、春雨、春花、春鸟,看似皆为乐景,若不进行声韵分析大多会落入误区,以为是写大好春光的诗。若进行声韵分析,便可看出《春晓》是典型的伤春悲秋之作。首先,其上声韵便已奠定全诗感情基调为“爱怜、悲伤、惋惜”之情。其次“啼鸟”“风雨”“落花”等意象皆为哀景。春鸟本为乐景,但此“鸟”为“啼鸟”,此处“啼”字决定该鸟并非乐景。例如用“啼”的诗“杜鹃啼血猿哀鸣”,又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这三首诗中的“啼”都是悲伤的叫声。诗人是被烦闹的鸟叫声所吵醒的,所以心情并不好。“春风”“春雨”本来也是乐景,而此诗中的“春风”“春雨”却成为“摧花辣手”,也成为哀景。“落花”更不用说,衰败之象,也是哀景。所以通过意象分析也可得知此诗是一首悲伤的借景抒情诗。

    3.分析写作背景确认吟诵对古诗文的理解

    写作背景虽与吟诵无关,却也是理解古诗文必不可少的一步。因此,分析古诗文时首先用吟诵理解出诗歌的情感基调,明白了诗人要表达的意义之后,需要通过写作背景分析进一步对诗文的理解进行确认。此诗为孟浩然年轻时鹿门山隐居之作,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是受东汉庞德公的影响。庞德公隐居乃因不愿面对刘景公的懦弱无能,眼睁睁看着江河日下。孟浩然既受庞德公影响,也同有此志。虽处于开元盛世,却洞破衰败前兆,知道物极必反,月满则亏,所以他虽有报国志,却也深知以己之力无力回天。所以他一生都徘徊于入仕出仕之间。通过写作背景与作者生平的分析得知此诗表面看似是写景诗,实则为一首隐喻的政治诗,借“黑夜”与“风雨”描写黑暗政治下的残暴手段,借“落花”隐喻仁人志士的陨落。虽不能从诗中看出具体描写的是哪朝哪代的事,或许他在表现一种共同现象,用在任何一朝黑暗政治上皆可。也借此表达他不愿出仕的原因是担心自己出仕后也会如同那“落花”般被无情的风雨摧残。综上所述,《春晓》并非是一首春天的赞美诗,而是一首典型的“伤春”主题的诗歌。

    吟诵本就是古诗文的创作方式,所以若能用吟诵学习古诗文就能够尽可能完整地理解文本之意,更接近古人在创作时的内心感受。然而由于吟诵的性质——吟诵是声音的艺术,是感性的抒发,单凭理论性的文字是无法使读者真真切切感受到吟诵的魅力的,所以还是现场感受或者学会吟诵方能真正有所体悟。

    ★作者通联:宁夏贺兰县回民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