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步频评价运动强度的可行性研究

    郭枫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5-173-01

    摘要 本文以走路运动的每分钟步数(步频)为主轴,搜集相关文献,探讨步频与代谢当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提供走路时的强度指标。经文献探讨指出,以走路步频可解释代谢当量71%~85%的变异程度,显示步频可望成为有效的强度指标。21~32岁成年人中度与费力身体活动所对应的步频,男性为平均99与124步/分钟,女性期平均108与134步/分钟。然而,研究也同时反映身体型态、性别及运动情境,皆会导致步频、代谢当量及步频推估强度的差异,其中以身高与腿长最具影响力,可为未来应用或研究参考。

    关键词 走路步频 代谢当量 中度身体活动 费力身体活动

    本文拟搜集相关文献进行汇整,探讨走路步频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厘清身体型态、性别及运动情境等因素衍生的差异,期能提供运动指导者及参与者较简单、有效且易理解的运动强度信息。

    一、走路与健康效益

    Hootman等以4034个男性被试与967个女性被试为纵向研究的对象,发现走路运动时间增加与受伤风险的提升没有关联,相较于其他运动更为安全,利于社会大众定期执行。走路运动除了上述优点之外,对促進身体健康也有许多益处,如果能每周从事走路运动2~3次,每次至少持续20分钟,即可增进心肺功能,也可增进主要肌群的肌力与肌耐力,如比目鱼肌、股四头肌及臀肌等。综合上述研究得知,走路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简便的运动方式,规律实施可增进心肺功能与肌肉适能的效果。如能达到中度身体活动以上的运动强度,就能降低代谢症候群的发生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且能改善身体组成。

    二、步频与代谢当量

    身体活动是指骨骼肌消耗能量而产生身体动作。为了达到健康促进的效果,身体活动强度必须达到建议的水平才有意义。根据DHHS(2008)颁布的身体活动指引,建议18~65岁成人,每周须从事150分钟中度或75分钟费力有氧身体活动。而ACSM的运动测验与处方指引中,则以3和6METs为界线,将身体活动的强度划分为轻度、中度及费力,并列出多项身体活动的代谢当量,提供参照。能量消耗的多寡可用代谢当量表示,也能作为身体活动强度的指标之一。因此,针对走路运动,了解走路步频、代谢当量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联性,似乎能大略定义出运动强度的分界点,达成客观量化运动强度的目标。

    Abel等招募9个27岁男性被试与10个30岁女性被试,共19名成年人,在跑步机上进行3次10分钟固定速度的走路测验,走路速度订为3.2、4.8及6.4公里/小时,再以线性及非线性回归推估代谢当量及步频的关系。从文献得知,以步频推估代谢当量具有高解释率,显示走路运动步频可为有效的强度指标,惟需依据不同身体型态及年龄,分别建置3与6METs强度的步频。

    三、影响步频推估强度的因素

    (一)身体型态

    身体活动的生理反应取决于生物学特征,如种族、身高及体重等身体型态因素。因此,以走路作为促进健康的运动模式,应考虑生物学特征衍生的生理反应。Rowe等也比较不同身高的成人,发现相同3METs能量消耗的步频分别为113与90步/分钟,显示身高造成的步频差异达每分钟20步以上,且身高较高与腿长较长者,相对的步频数较少。

    (二)运动情境

    Wang等在平地情境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在同样速度下f4.8和6.4公里/小时),男性被试的代谢当量是4.02与5.46METs,女性被试是3.96与5.50METs;男性的步频为113与126步,分钟,女性则为115与131步/分钟。虽然经上述两篇研究比较发现相同走路速度下,平地情境所得的代谢当量及步频皆高于跑步机情境,但同时间受身高因素所干扰。因此,需要往后研究进一步厘清运动情境所带来的影响。由文献得知,导致步频推估强度的差异,来自于身体型态差异所影响。因此,有关步频的研究设计或实际应用均需要考虑。

    四、结语

    走路运动受到大众喜爱,除了规律实施之外,能否因而促进健康的关键在于运动强度的监控。近期尝试以步频推估身体活动强度的研究,已获得理想的解释率,认为走路步频可作为身体活动强度的指标,且是简易及有效的替代监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