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化茧成蝶”的女孩

    一、躲在“茧”里的女生

    小王(化名),五年级女生,身材瘦小,长相普通,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小王的父母是外来务工人员,对孩子期望较高。小王以前一直是三好学生、班干部,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半年前小王转入新学校,很不适应,课上不敢发言,课下沉默寡言。

    一次团辅活动后,小王没有立即离开。她含胸低头、眼圈泛红,断断续续地把心中积压已久的苦闷倒了出来:新学校与自己的想象很不一样,与同学们相比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做梦都想回到原来的学校,不想再看到这里的人……”

    二、咨询师眼中的小王

    小王的表现是典型的“新生适应不良综合征”,学习上失去了优势,自信心下降;外表上自我感觉一般,无法悦纳自己;师生关系上存在感低,渴望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同伴关系上陷入自卑,无法融入同伴。小王夸大了自己的“失败程度”,只想逃避现有的一切,看不到在新环境中的自我价值,如同一只躲在茧里的毛毛虫,不愿面对外面的新世界。

    基于此,我与小王商定咨询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设定:(1)通过现实疗法、积极关注、自我披露等技巧,帮助小王正确面对困境,悦纳自我,提升自信;(2)与小王的班主任、家长沟通,给予她实施改变计划的动力;(3)通过激发内在的责任感和驱动力,引导她勇敢地走出困境,挑战自我。

    三、积蓄力量,破茧而出

    第一阶段:发展相互卷入的咨访关系。

    首次咨询,我通过共情、倾听、积极关注等技巧引导小王敞开自己“隐秘的角落”:一次英语课上发言,同学嘲笑她的口音,自此她便害怕上英语课,进而对其他学科也失去信心。我运用“自我披露”的咨询技巧,与她分享自己小学时被同学笑话的糗事,缩短了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她对我的信任以及对咨询的信心。在对话的过程中,我尽量让她体验到我们是平等的,使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眼前的困難。我以真诚、理解的态度对待她,营造亲密、相互信任的气氛。

    我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小王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合理的信念大都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而不合理的信念包含更多主观臆测的成分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一直想要回到原来的学校就是她的不合理信念。在帮助小王认识到这一点后,我通过具体化技术帮她寻找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然后一起分析这些认知是否合理,帮助她更好地完善自我。

    现实治疗非常重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叫作相互的“卷入”。在此阶段,我将双方的情感和信念进行了“卷入”,重点让小王感受到我对她的接纳和尊重,让她知道,我相信她可以做出负责任的行为。

    第二阶段:探索整体行为并评估行为。

    现实疗法的焦点在于协助来访者察觉目前的综合行为,以及发展出正面的自我形象。英语课上的糟糕经历是小王“自我否定”的关键症结,我就此展开对其整体行为的探索,通过有技巧的询问帮助小王重新思考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我:“你现在上英语课时会想什么、做什么?”小王:“就想快点下课,有时会偷偷捂着耳朵不听。”我:“这样做有没有得到你想要的?”小王:“没有。”我:“你想清楚要得到什么吗?”小王:“我想把英语学好,变得自信起来。”我:“对于英语学习,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小王:“上课认真听讲很重要。”我:“课后你可以做哪些努力?”小王:“多听多读,练好发音很重要。”我:“还有谁可以帮助你?”小王:“老师、同学和家长。”通过这段对话,小王发现要把英语学好还是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尝试的,并且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做了更多的自我评估,为制订可行的计划埋下伏笔。

    第三阶段:聚焦可改变的现状并制订计划。

    现实疗法的主要技巧是对当下的关系进行评估,找到能够把握的行为并实施有效行为。这一疗法的优点是可以快速制订一个具体计划,并对结果进行客观评价。

    通过共同商议,我们决定从最薄弱的英语学科入手,通过澄清、积极提问的方法引导小王发现自身优秀的学习品质。我们制订了“毛毛虫变蝴蝶”学习计划,同时邀请小王的班主任、家长、同学配合。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遵循不开脱、不放弃、不使用惩罚手段的原则,当计划没有顺利进行时,我用“你觉得下一次做哪些调整有助于成功”来激发小王内心的积极力量,促成她的蜕变。

    四、做最美的蝴蝶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小王对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法,笑容和自信慢慢回到了她的脸上。虽然还会跟同学进行比较,但是她不再像之前那样消极地看待自己,而是将这种差距当作动力,努力前行,发现更好的自己。

    (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 陶 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