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高效教学

    吕琴

    

    [摘? 要] 新课标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給学生,打造高效课堂,使其焕发生机和活力. 文章以“线段、射线和直线”一课为载体,分别对优化情境、实践体验、大胆质疑和辨析错误这些教学环节进行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以“将课堂还给学生”为切入点,对如何在教学中落实高效教学、提升学生数学素养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课堂教学;体验;质疑;辨析;高效教学

    伴随着知识的飞速更新和社会的迅猛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刻不容缓,自然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也逐步提升.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而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教师,该如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呢?如何将学生培养为有知识、有智慧、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呢?如何真正意义上建构高效课堂呢?

    人之行为,皆有目的. 为了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需通过教育应有的导向功能和教师的组织效能,实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目的. 下面以“线段、射线和直线”一课的教学为载体,谈谈笔者对以上问题的理解,不足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优化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这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只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并进一步达到高效建构知识的目的. 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应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创造欲,并给予学生表现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高效教学的实现奠基.

    【环节1:猜一猜】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齐):喜欢.

    师:那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几个数学谜语吧!做事要有始有终——打一个图形的名称.

    生1:我知道,我知道,是线段. 因为它有两个端点,有始也有终.

    师:很棒!这里“有始有终”中的“始”和“终”即为线段的两个端点. 那再来一个,有始无终的谜底是什么呢?

    生2:这个太简单了. 是射线,因为它只有一个端点.

    师:很好. 下面再猜最后一个,无始无终——打一图形名称.

    生3:是直线,因为它没有端点.

    师:你们都很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PPT展示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生活图片,并找一找这些图片中有没有线段、射线和直线.

    ……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是最常见的课堂导入形式. 本节课以概念教学为主,需要学生经历抽象思维的过程,而诸如此类的数学语言自然枯燥,于是教师创设了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并选择了猜谜的方式,牢牢抓住了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单调乏味的,并启迪学生自然而然地思考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为后续数学活动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实现高效教学的起始点.

    实践体验,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相对抽象,尤其是一些概念、法则,学生对它们的内涵和外延都较为陌生. 倘若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将概念抛给学生,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悟,那会使学生对其理解不深、掌握不透. 众所周知,数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实践、去操作、去体验,亲身经历抽象思维的过程,才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高效学习.

    【环节2:做一做】

    师:请大家在纸上画一画,并想一想,经过一点可以画出多少条直线呢?(学生快速投入操作,并得出“无数条”的结论)

    师:一个图钉可以将一张纸条固定住,并让纸条不动吗?

    生1:不能. 纸条会围绕图钉旋转.

    师:那如何才能将一张纸条固定住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并说一说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又一次投入实践,并得出“过两点可以画且只能画一条直线”的结论)

    师:刚才我们经过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得出了以上结论,那么,大家看,这一组的课桌好乱,我们如何才能用最快的速度摆齐这一组的课桌呢?

    生2:我们可以派两名学生分别站在课桌的头和尾,并拉上一条线,其他人齐上阵,沿着这条线就可以快速摆齐课桌.

    师:太棒了!今天新学的知识我们这么快就运用到生活中了!那大家再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事例呢?

    ……

    以上片段中,在概念生成的阶段,教师让学生模拟实验,带领学生归纳,引领学生抽象概括,并自我建构新知,获得了较好的学习体验,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直线的基本性质,并亲自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

    大胆质疑,让学生充分把握重点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人们的思维起始于问题,创新教育收获于问题. 因此,还课堂于学生,自然要允许学生质疑,甚至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生成创造性的新设想或新发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般情况下,聪明的学生善于质疑,具有发现问题的智慧,产生的疑问往往围绕着教学重点,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提问容易不着边际,此时教师可以有心提醒,适时点拨,让他们在过程中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环节3:说一说】

    师:哪位学生能列举出我们生活中近似直线的物体呢?(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片刻后依然无果)

    生1:我们的生活中好像没有这样的物体.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无法找到近似直线的物体呢?

    师:是啊,为什么呢?

    生2:因为直线的两端可以无限延伸,毫无边际,所以不存在这样的物体.

    ……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变得多而新颖. 课堂上教师应多给予学生提问和质疑的机会,这也多为教学提供了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以上片段,学生从质疑到交流再到释疑,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占据着主体地位,充分证明了质疑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这种促进学生大胆质疑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辨析错误,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

    错误是学习过程中相伴的产物,其实很多错误都蕴含着宝贵的教学价值. 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犯错是机遇,也是教育智慧的反映;而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故意犯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犯错,也可以设置错误诱導学生犯错,使其在错误辨析中深入探究,进而牢牢抓住问题的本质有效突破难点,使教学事半功倍.

    【环节4:想一想】

    “射线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为了有效突破这一难点,笔者进行了如下环节的设计.

    师:如图1,已知A,B,C,D四点在直线l上,你知道以点B为端点的射线共有多少条吗?试着将它们分别表示出来.

    生1:我认为以点B为端点的射线一共有3条.

    师:你能分别说说吗?

    生1:射线BA、射线BC和射线BD. (教师沉默了片刻,没有给予评价)

    生2:不对,以点B为端点的射线只有2条.

    师:是吗?

    生2:我认为射线BC和射线BD的方向相同,端点也相同,它们属于同一条射线.

    ……

    以上环节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以点B为端点的射线共有多少条”这一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展现了学生的思维历程,诱导学生犯错,给予了学生丰富的体验和完善知识的契机. 这样,学生便在具体易错的情境中得到了充分体验,提升了对射线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感悟而得的思维体验才是深刻的,掌握的数学知识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而深刻的.

    总之,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学生经历成长的过程,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充分的体验,生成智慧,获得发展. 在当下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放手,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灵活多样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走属于自己的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充满创造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