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中电影音乐对叙事的构建

    张磊+杨青

    当音乐与电影结合之后,音乐便不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被赋予了叙事意义的听觉灵魂,成为电影叙事中的重要表现因素之一。无论是《黑色星期天》赋予《辛德勒名单》在情节表现上的紧张感与恐惧感,还是《茶馆》中充满悲伤情绪的二胡音乐,亦或是《站台》中的《我的中国心》并被赋予的时间叙事功能,都足以表现出音乐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俨然已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能给观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而且与影片的主题思想相互关联,共同推动影片剧情的发展。除此以外,音乐以其自身所具有的高度的感染力,逐渐成为影片人物的内心活动的一种外化表现。

    一、《家庭作业》的电影叙事

    乔治对于家庭作业,或者说是家庭作业所代表的学校甚至是人生未来,是整个故事最明显的一条发展主线。但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天才少年从颓废到奋进的全过程,更多的是一个处于青春迷茫时期的男孩的内心成长与思考、发现自己生存意义的故事。

    “We live alone,we die alone.Everything else is just an illusion.”在影片开始,导演借助一段颇有哲学意味的独白展现出所谓的宿命论对于乔治的恐慌。而这便成为乔治不做家庭作业的最原始的原因,“I have better things to do with my time.”于是乎,乔治便成为老师们最头疼的学生,不写作业、上课走神、在所有的课本上画画,他吝啬于将自己的天赋展现出来,即便是在自己最喜欢的美术课上亦是如此。家庭作业甚至是学校中的任何一切对于乔治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无休止的困惑与消极情绪直到遇到莎莉才有些许改观。莎莉看似开朗,实则与乔治一样内心复杂。在彼此的相处中,两人的关系自认而然地发生着变化,爱情便成为故事主线的一部分。第一次相处,莎莉便敞开心扉,将自己的全部生活展现在乔治面前,乔治开始接触到一个不同以往的世界。莎莉带着乔治认识新的朋友,并建议接受伟霖的邀请画邀请卡;乔治带着莎莉逃课,一起在大街上吃面条、一起看电影,过了一个伍迪艾伦电影式的一天。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如同童话一般顺人心意。乔治意外发现继父失业了,他穿梭在城市中的咖啡馆里。被乔治视为朋友的达斯汀鼓励乔治画画、鼓励乔治追莎莉、一起看画展,甚至对乔治承诺“他不会追莎莉”。当乔治终于在“家庭破裂”的刺激下鼓起勇气向莎莉有所行动的时候却发现达斯汀早已捷足先登。

    家庭的破裂、莎莉的离开以及母亲的眼泪,乔治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莎莉、对母亲的爱。而在亲情和爱情的共同作用下,乔治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努力的生活着,不因死亡而畏惧跟迷茫,哪怕前路坎坷,相携相扶,终究不会孤独。

    二、 电影《家庭作业》的电影音乐

    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影行业的发展。不可否认,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满足电影的视觉效果的基础上,满足了观众的听觉需求。电影画面与音乐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电影的剧情表现。在《家庭作用》中,电影音乐的作用是突出的,它弥补了故事情节的不足,甚至是可以被视为影片的故事与剪辑之间的平衡点。

    (一)主题表现

    电影音乐是对电影内容的高度概括。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对电影的内容、主题表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深化主题、提升主题的思想境界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表现张力。在影片的一开始,配合着“We Will Become Silhouettes”摇滚曲风,镜头在各种形态、各种画风的图画间摇过,为整部影片的主题呈现奠定了基础——将课本作为画纸、随时随地随心情的起伏变化而作画;无心学习、醉心于自己的心情世界中。这就是整部影片的故事内核,即主人公乔治对家庭作业、对学习甚至是对学校有一种来源自于生活的迷茫、生存的意义的对抗、逆反心理。变形的人像配合上音乐的歌词“我们相逢曾相识,身体将逝,记忆长存”有一种莫名的和谐,影片的主题便在这种莫名的和谐中展现在观众眼前——尽管对生活充满迷茫,对生活的意义尚未清晰,但是我们依旧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不断探索,不断前行,逐渐克服对死亡与宿命论的恐惧感,享受当下的生活,最终成长为最好的我们。

    (二)抒情作用

    电影音乐的抒情作用是其在电影中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音乐的抒情性来表现影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表达那些无可言喻的情感与心境。[1]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甚至可以代替对白,发挥其“潜台词”的作用,给观众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听觉享受。在影片《家庭作业》中,乔治的情绪变化通过电影音乐,赤裸裸得展现给观众的。乔治与莎莉的第一次相处,乔治像是遇见了一个新的世界,此时此刻的“We Drink On The Job”暗示了他有些喜悦有些惊喜的心情;与莎莉的第一次翘课,“Sleep the clock Around”与他欢欣雀跃的心境不谋而合;情人节,莎莉与乔治因所谓的暧昧感不欢而散,“Winter Lady”忧伤的曲调将乔治内心的伤感与苦痛向观众娓娓道来,“Im just a station on your way ”“I know Im not your lover”似是乔治与丽莎关系的最直接的写照;经历家庭破裂与爱情的渐行渐远,乔治幡然醒悟,明白了爱与被爱才是生活的意义,寻找到“做作业”的动力,“Spitting Fire”所暗含的正是“What the rest did I was average,I dont mind”的责任与担当。

    (三)时空叙事作用

    电影音乐的时空叙事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空间叙事,即特定场所的背景音乐所赋予的空间感。这是以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交代出当下影片中的人物所处的空间位置。二是时间叙事,即利用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淡化影片中时间的流逝,并在时间的流逝当中将一些必要的故事情节展现出来。热情洋溢的DJ曲、HIP HOP音乐,给观众呈现的是一个年轻化与时尚感并存的俱乐部;具有些许文艺气息的摇滚音乐,给观众呈现的是一个富有小资气息的酒吧。前者意味着莎莉与乔治的关系进一步拉近,双方皆从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后者则意味着莎莉与乔治在动作上的渐行渐远,对达斯汀的感情从初见时的佩服到此刻因乔治的神经质而产生的有些许莫名的好感。“Spitting Fire”大概是影片中承载时间最长的一段音乐,将影片中所要表现的三个礼拜的物理时间浓缩到一首音乐的表现中。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音乐中包含了很多必要的故事情节:乔治补作业、学习、参加考试的过程;母亲带人看房并最终成功将房子卖出去的全过程以及暗示了莎莉与达斯汀的爱情终将走向破灭的原因。而这所有的故事情节联系起来使得影片中的故事——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亲情的守候,亦或是对爱情的向往——都走向了美满与幸福。

    (四)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如果说影片“We Will Become Silhouettes”是影片主题的载体,那么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音乐,如“We Drink On The Job”“Winter Lady”等则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圣诞节莎莉对乔治粲然一笑的祝福,配合着轻快的背景音乐,透露出乔治略带害羞的笑容背后的喜悦之情。这种喜悦之情伴随着音乐一直延续着。情人节乔治因莎莉说不出道不明的暧昧感而心生不快,甚至是愤然转身。低沉男声配合着略带伤感的音乐,将乔治此时时刻的心情淋漓尽致的剖析、展现在观众眼前。值得注意的是,在后一段音乐的反复中,串联起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情节:乔治对莎莉的冰冷态度及形同路人、母亲与继父对乔治的关切询问、莎莉电话联系乔治并试图挽回二人的友谊。同时,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转换在音乐的配合下合理且自然的存在于影片中。当然,富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情节的串联、时空的转换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乔治略带神经质的挣扎、有些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在音乐的衬托下、在情节的支撑下、在时空转换的配合下越发显得真实与可爱。音乐本身的魅力加上画面的感染力,主人公内心活动便直白地展现出来,进而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五)对观众接受心理的构建

    如果说电影的画面诉诸于观众的视觉来表现影片的故事情节,那么电影的音乐则诉诸于观众的听觉来增强画面所无法表现的情感世界的张力。电影音乐对于观众心理构建的关键在于电影的故事发展与音乐的起伏的形成契合,并在此基础上引发观众对电影故事、内涵、主题的思考,促使观众接受电影中的观点和信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电影音乐的节奏、曲风要与电影中的故事情节高度契合并最终作用于电影主题的表现;电影音乐强调的是给观众营造不间断的整体感受,并与影片所描绘的意境相符合。笔者认为,对于观众接受心理的构建从某种意义上是指电影故事中主人公与电影观众之间所形成的一种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共鸣所依托的是音乐对于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的外化。《家庭作业》巧妙运用了音乐对观众接受心理构建的作用。导演选择了更年轻化的摇滚音乐作为影片的情感的宣泄,将主人公乔治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的感染力表现出来,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不得不承认,影片中的音乐对于观众情绪的引导十分准确,它巧妙的搭建起了观众与主人公甚至是与导演之间联系的桥梁。

    结语

    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音乐的发展也慢慢趋于成熟,甚至成为电影的代表性元素之一,它以电影故事的发展脉络为基础,配合故事情节的展开,以电影主题为线索进行创作。[2]因此,电影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感染力、表现张力在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艺术享受的前提下,丰富了电影的叙事表现、人物塑造以及主题表现的艺术效果。当然,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影片叙事。相信,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必将使得电影更具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娜,汪兰川.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J].美术大观,2016(1):68-69.

    [2]于雯洁.解读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以《唐山大地震》为例[J].艺苑,2014(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