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演变研究
白孝天
[摘要]“自然观”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结构的纵横。它包括人们对自然的基本认识和对自然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则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前提和标准来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而且“自然观”是对整个“自然”的定义和看法,而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自然观”的多维度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变迁,人类社会也受“自然”所支配。所以在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分析人类社会,总结出其发展的自然规律将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白孝天(1994-),男,汉族,湖北洪湖人,云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5-0019-04
一、自然与自然观
自然是一个哲学名词,它包罗万象,宇宙中的一切真理都蕴含其中,它由三部分组成即自然界、物理学宇宙和物质世界及物质宇宙。一般的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然而现象又分为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现象。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可见了解自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而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自然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自然观也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唯物主义自然觀认为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具有客观性。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中的物质世界,它与唯物辩证法对应,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以及对立统一的。
在自然界中对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进行了思考,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派别,可见自然世界对哲学的重要性,由于自然观的多层次导致了人类对自然问题的哲学化思考,衍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多结构显示了在自然界中包含经济自然、政治自然、文化自然、社会自然和生态自然。从自然观的多结构分析人类社会的自然则会发现自然结构的多样性,由于自然结构的多样性才产生了众多学科、科学流派,可见对自然观进行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分析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力,然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则对此进行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分析,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自然分析和总结,指出一条人类社会演化的道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解有利于人们顺应自然,让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引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给人类社会造福。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然观纵横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是揭示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活动为转移的,所以要“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这里的客观规律也具有客观性,所以“客观规律”也就赋予了自然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也是总结和归纳人类社会自然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①。马克思对经济的自然解读才解决了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然”的扭曲,马克思对的剩余价值的解读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揭示给予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然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自然的、符合人性的、更是解放人类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结合的过程是中国化的过程,在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非教条性”本质上则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性,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自然性才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现实社会中变为可能。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然过程中,“中国具体国情”也就是“中国社会变革的自然条件”,“中国变革的自然条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自然性”有机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正因如此形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从中国历史状况和现实条件进行了自然的系统分析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是依据当时中国革命力量的自然分布而提出的想法和观点,可见毛泽东思想也是顺应自然力量的体现,其自然观也蕴含在其中。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则是顺应自然的体现,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自然条件就是什么样的,从实际出发来顺应自然则是“顺之者昌”的体现。这便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必然条件。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便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荀子所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里的“水”指的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是一个永保政权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也是创造历史的自然力量。独立自主,则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个中国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则不需要依赖他人或他国,可以自然的发展。独立自主是自然的发展,是走向强盛的根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都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演化一切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它们都散发着真理的光芒,“时间”“条件”“地点”便是自然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中国具体国情自然的反映,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具有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们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其顺应自然,这些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都发挥着解放人类的自然特征。
自然是一种人或社会对某一真理的探索和诉求,这种诉求使其发展自然化,它同时也是一种探索性的追问,如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定义到底是什么。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便是在自然的探索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
邓小平理论便是对自然探索的产物,邓小平理论为了使中国顺应时代的发展,扬弃了先前中国的一些“非自然”因素,即“两个凡是”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自然法则,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时提出“市场”与“计划”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唯一标准,重新定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指出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邓小平理论是自然的,它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它是一套科学的自然的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自然与真理即对立又统一,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是唯物的、客观的、所以它们统一于客观性。真理是以时间、条件、地点为转移的,三要素一旦变化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而真理变成谬误的原因也就是没有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
真理是已被感知到的,人类对这些感知到的真理进行归纳和总结便成为了客观规律。自然是未知的,它包括人类并未感知的自然力量和规律,所以它就需要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去感知和认识,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所描述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自然的未知性和待被认知性是自然区别于真理的特性。这就意味着自然需要被探索,同时也应验了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还指出:“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②。可见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未知自然的探索以及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的信心都是通过实践一步步走出来的。当改革开放的真理被实践探索认知便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真理与自然的对立性则表现在真理的已被探知性和自然的尚未可知性。同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符合特定时期的自然性探索,它符合于时代性,同时时代性又赋予了它时代的真理性高度,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成为了特定时期党的最高指导思想,这是一种将自然转化为真理的过程,中国化的政治真理也蕴含其中。
自然与真理的部分统一性又在于部分自然在经过实践被探索后形成了一部分人定的真理規律,这反映了自然与真理的部分统一性。江泽民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自然顺应的需求所向,表现出当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提高时精神生活自然也要得到满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是体现人民性的自然力量得到敬畏,它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表现出了强大的时代真理性。
自然的演化再次与中国的自然条件问题相结合,而推导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存在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与处理路径。同时也体现了自然的“动态性”,自然是运动的,而自然出现的社会问题也是运动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自然事物都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其中的任一事物都不可能脱离某一事物单独存在,这一切便都融入了自然万象之中。
科学发展观也体现了时代真理性,它的提出是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时代自然背景中提出,科学发展观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自然的结果,它解决中国现实中的各种自然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过程是自然的过程就像自然界的生命一样,都有着它的生命周期,发展是客观的。它包括人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自然生态的演变,这里的发展是指生命的需求自然生长,而不需要外力干预,所以“发展”是人或社会的自然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有机的一部分,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社会自然也会发展演变,只有每一个人自由而充分的协调发展,共同将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机结合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所以科学发展观自然的以人为本。
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贫富差距扩大自然产生了大量社会矛盾,然而解决这些社会矛盾的方法也相应而生,在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自然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应对提出,它是一种对自然的诉求以满足自身发展的一种状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中国的东部崛起自然要进行中西部平衡发展,所以邓小平很早就提出先富带后富的理念,所以科学发展观是对自然诉求的一种解决成果,根本解决中国该怎样发展以及实现什么样发展的问题。
如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提出与凝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新的自然问题进行了自然的诉求。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④基本矛盾的转化体现了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发展中心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对新的自然力的诉求体现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从人民之处获取自然稳定,同时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体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则表现为结构性性的“非自然”,以及社会主观能动性释放的不彻底“非自然”。这些矛盾既被感知,则中国共产党必然会产生自然真理去解决,所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魅力所在。
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去解决被感知矛盾的手段之一。“习近平同志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将“不平衡和不充分”进行“充分化和平衡化”以达到自然状态的发展和谐,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五位一体总布局共同推进实施,同时与全面深化改革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解决矛盾问题,全面依法治国确定“国家宪法日”确立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坚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确保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政治生态也是一个小的自然环境,只有确保政治自然实现“绿色循环”才能保证党政治生态的生机与活力,政治生态的正本清源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也反映了对中国变化现状问题的自然感知,同时也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然对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真理性,使其与中国自然现状有机结合,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真理与中国各阶段不同自然现状的有机结合的时代真理。在当今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也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就是自然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演变就是一股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它是历史的选择自然的规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⑥。马克思正是因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才归纳出以上观点。纵观当今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推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应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充分将市场与计划进行有机结合,在充分尊重自然经济规律的同时政府进行适当干预,使自然经济规律更好的发挥它的价值,造福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今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只有充分认识当下内外部经济气候条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要充分认识则需要“自然感知”,“自然感知”到那些“非自然因素”才能制定一套“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处理经济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法宝。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在政治建设中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自然力量。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让人民通过参选人大代表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这样就可以永保人民群众这股强大的“自然力量”围绕于党的周围,使中国共产党永保人民性的政治特色,有利于党的执政地位,使中国共产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一股不可战胜的自然之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舒适、自然的精神力量滋养每一个中国人,使他们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培养政治坚定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向往的社会境界,和谐社会是一种自然的、常态的、顺畅的社会。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诉求其实就是人们对人类社会的“自然化”的需要,“自然的社会”是一种社会發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境界,而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则与和谐社会有相似之处,两者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谐社会也是共产主义努力追求的目标,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和谐,一切都是自然而又美好的,和谐社会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所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真理,中国共产党一定会率先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深化发展进入社会主义更高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⑦,习近平指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因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生态破坏而提出的自然诉求,提倡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在确保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但是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生态”与“文明”又有着区别之前的内涵,生态本来是自然界的“元生态”,它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元自然”演化的结果,“元自然”创造万物宇宙以及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生态,它是万物之本,最原始的自然。文明是相对于人类文明来说的,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的“自然化”诉求即产生“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的“文明”之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国家的自然诉求,它是国家达到文明条件之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国民而言,每一个国民实践履行则个人文明自然得以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的自然诉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是社会达到文明的自然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所指的“文明”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之间的自然契约。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其中之一,是攸关和制约发展的关键一环,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使中国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进行有机结合,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4.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第263页.
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