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 解析语段运用

    郑友华

    

    

    

    在2020年山东高考语言运用题中,出现了结合文学类语段情境考查语言运用的题型,与传统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阅读能力相区别,语段运用题把考查靶向瞄准了标点、修辞特点和句意辨析,这类原本零散呈现的语言文字运用方式,与文学类语段的语境紧密关联,总体表现为“点面结合”的特点,其解析思路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给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解题思维导图因此派上了用场,其通过对文本语用知识点的显性提取和隐性归纳,借助发散思维,能够图文并茂地展现文本的知识要点,进而帮助答题者理解文本,最终达成高效阅读并运用文本的目标。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文学性语境运用专题复习时,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绘制解题思维导图,将是提升专题复习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中心图:因势利导

    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绘制没有一定之规。思维导图在作为学生答题的辅助用图时,中心图越简洁明了越好,一般主张以椭圆结合中心词为佳;倘若用作专题复习的教学用图,中心图则应当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直观明晰地观察语段主要写作对象,为进一步研判相应的语用知识打开思路,产生积极主动的答题心理预期。

    以2020年山东高考语文卷为例,其文学类语段主要写“我”吃北京门钉肉饼和粥的经历和感受,学生答题时,只要通读一遍该语段,就很容易归纳出这一主要内容。因此,学生在解题时绘制思维导图,中心图只需要如下绘制即可:

    而语文教师在讲解这一专题考点时,则应当绘制更加具有启发性的中心图。画一张饼当然不妥,如此无法体现因势利导的效果。教师在构思本题的思维导图中心图时,不仅要结合文本,还要考虑到与本题的语言运用考点关联。学生需要通过特征鲜明的中心图,得到形象思维的启迪。语段中“热气、香味混在一起”可以作为切入点,教师借此快速绘制一幅与饮食有关的简笔画,语文课毕竟不是美术欣赏课,思维导图中心图的绘制必须把握删繁就简的原则,让学生一目了然。

    二、主分支:有的放矢

    绘制中心图后,主分支的确定成为当务之急。主分支也称为一级分支,是文本思维导图绘制的大方向,一般以2-6个为宜,过多则导致整幅思维导图触角纷杂,令人眼花缭乱,反而失去了思维引导价值。

    语段运用的思维导图选择主分支比较简单,可以直接参考语段后的考题,每个考点分配一个主分支,学生答题时选择“破折号”“比喻”“表达效果”三个主分支即可,教师讲授这一考点时,必须适当还原语境,体现对这一类型文本运用的延展性,所以还可以增加“吃门钉肉饼”这一主分支。主分支体现思维的主体,务必通过线形的粗细体现出来。分支间应匀称,以便为次分支的延伸预留空间,关键词尽量统一置于线形上面,方便观察者进一步理顺思维,从而真正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三、次分支:条分缕析

    次分支以指向知识内核为目的,因此要体现语言运用考点的全面性,尽可能辅助学生了解语段运用题的命题意图,最终实现举一反三的专题复习效果。教师要对所涉知识点进行条分缕析,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解题思路,为进一步指导其分点作答提供先决条件。上述四个主分支犹如解题思维的四极,引导学生向四个维度展开探究性学习。

    “破折号”分支主要指向标点符号的作用,学生需要掌握破折号运用的常见作用:解释说明、补充说明、语意转换、声音中断、语意跳跃。结合语境分析,文中所用破折号的作用正是语意跳跃。

    “比喻”分支突出对其相似性特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衍生为形状、动态两个三级分支。本题中,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表达效果”分支定位于原句与仿句的比较鉴别,可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词语含义(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等方面加以考量。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语段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结合整个文段语境,口语化的文风更显得和谐得体。

    “语段意蕴”分支意在解读语段,丰富阅读体验。通过研读语段,可以从层次上划分为途中、饮食、感受三个二级分支,再分别延伸出相应的三级分支,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语境的还原。

    四、结构图:参差互见

    纵览整幅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归结出语段运用题的解题思维导图具有参差互见的典型特征。互见法本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方法,这一写法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件历史事件的始末经过,分散在数篇之中,参差互见,彼此相补。而解题思维导图基于文学类语段情境,以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解析为突破口,既延伸思維的宽度,又拓展思维的广度。而这些看似分散的考点,都隐性牵系着文本情境,互为印证,相与辨析。

    正是因为解题思维导图具有上述特征,所以在绘制过程中,必须贯彻三点原则:一是关键词原则,二是连续性原则,三是交互性原则。倘若熟练运用三原则,则思维导图具备了抽象思维形象化的魅力。教师正可把握这一契机,把考点讲透彻;学生通过这一梳理过程,也可把试题答得更加全面,意义可谓深远。

    关键词原则是指思维导图用语需要精选关键词,必须是词而且不失关键性。有人不加思索,用长句填入,既有碍观瞻,又不能切中肯綮。关键词未必是语段或试题中的固有词汇,更多时候需要绘图者归纳概括。

    连续性原则是指思维导图的分支必须紧密相连,以体现思维的连续性。各级分支遵循从粗到细的线条规律,接触点不能中断。下一级分支应当是对上一级分支的合理分解或具体说明,每个主分支导出一脉相承的流程或是花开几朵的框架。

    交互性原则是指思维导图的平等分支之间具有意义上的交互特点,既同源共性,又并行不悖。例如诗词赏析中的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仰视与俯瞰等概念,这是两分支的交互;论证说理时的引论、本论、结论,这是三分支的交互;小说情节里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是四分支的交互,如此等等。

    综上所述,师生在解析语段运用题时,可以巧妙运用思维导图,因势利导地绘制出中心简图,有的放矢地确定主体分支,条分缕析地拓展次级分支,使整幅结构图符合三原则,从而达到参差互见的境界,那么,轻松破解语段运用这一专题考点,将是水到渠成之事。

    [作者通联:湖北石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