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大学会计类硕士课程体系研究

    张长江 张玥

    

    

    摘? ? 要:文章以世界著名大学会计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为介入点,深入探究世界著名大学在项目设置、课程结构、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环节以及课程国际合作上的共性与特性,并结合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改革我国会计类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建议: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加强学科融合与渗透;完善实践平台;加强课程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世界著名大学;会计类硕士;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10-0075-03

    课程设置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中介桥梁。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指出,研究生课程建设要坚持服务需求,以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中心,立足于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1]。2017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到:要将课程体系建设纳入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范畴,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的整合、衔接,面向需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2]。重视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不仅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更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文章通过考察世界著名大学会计类硕士项目的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包括项目类别、体系结构、核心课程、选修(模块)课程、实践课程环节以及国际合作课程,归纳并借鉴世界著名大会计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益经验,为进一步改进我国高校会计类硕士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一、调查设计

    本文选取了《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18—2019年排名前100强大学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在剔除未设置会计类硕士的大学后发现,样本主要集中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四个国家,最终确定的调查样本为43所大学,其中美国22所、英国13所、澳大利亚5所、中国3所。

    会计类硕士一般设置在商学院下,也有部分大学将其设置在管理学院或经济学院下。通过逐一访问样本大学官网,找到相关的硕士项目进而再追踪至具体的课程安排以获得调查信息。在比较分析样本大学的会计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发现,各院校课程体系不尽相同,但基本都包含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践课程这三个模块,由此确定了调查的重点。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总体情况

    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价值观的体现,也是硕士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性框架[3]。课程体系是课程设置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4]。调查发现,著名大学会计类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一般由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核心课程主要通过教授会计专业的前沿理论,使学生及时把握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形成扎实的知识体系;选修课程是独立的课程部分,通常与各院校的学科特色、研究方向等有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或研究兴趣就某一方向继续学习。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样本大学还积极为学生举办学术活动,搭建实践平台;学术活动包括研讨会、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实践平台为教学实践与实习实践两类。从课程学分上看,硕士生要修满30—40个学分的课程,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北京大学等大学在培养方案中还特别规定了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从课程时间上看,大多安排为全日制一年,非全日制两年,上学期间学生可以参加各种讲座、研讨会等。对于一年制项目的学生,课程安排集中且充实,硕士生需投入大量的精力用于研究学习。而对于两年制项目的学生,第一学年以学习为主,包括修读专业课程和一些选修课程;第二学年则是进入企业、事务所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项目类别

    通过访问该43所大学的官网,统计出的会计类硕士项目多达57个,这反映了会计类硕士项目开设的广泛性与多样性。这些项目可归纳成5种类别,分别为会计硕士(Master of Accounting,MA)7个、职业会计硕士(Master in Professional Accounting,MPA或MPAcc)10个、会计学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Accountancy, MSA)7个、MBA型会计硕士(MBA in Accounting)5个和学科融合型会计硕士28个。

    前4类都是单纯的会计专业类项目,它们各自的培养要求不同。会计硕士通常为1年,对学生的专业背景要求严格,一般招收本科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教授会计核心知识,课程相对紧凑;会计学科学硕士通常为1—2年,招生面广,涵盖会计专业、商科非会计专业,甚至是非商科的学生,没有会计背景的学生必须先完成辅修课程,掌握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才能进行核心课程的教授;职业会计硕士是为迎合现代社会对职业会计资格的强烈需求而设置的,其研究与学习比MBA型会计硕士更加专业和深入,且对于选修课有更大的选择权;MBA型会计硕士通常为1—1.5年,由会计业界人士进行授课,课程内容实用性强,重在实务处理和案例研究。

    (三)核心课程

    笔者汇总了样本大学的核心课程,并对其中类似的课程进行了归纳(见表1)。财务报表分析是所有项目类别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课程,超过了50%。特别是对于MBA型会计硕士项目,开课频率高达100%。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可以对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证券投资方法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科学的盈余预测和股票价值评估方法。其次则是管理会计和会计职業道德,课程的开设频率分别达到28%和21%,这充分反映了国外高校对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视。

    如表1所示,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这5大类别项目各自的核心课程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会计硕士项目主要教授会计理论和基本方法,重点就是财务报表分析与管理会计。此外,为及时把握经济发展动态,充分迎合社会需求的变化,设置该项目的7所大学还设置了例如能源会计、全球商业环境会计、家庭财富保值等方面课程。而对于职业会计硕士,其所开设的核心课程都是从事会计职业所必备的基础课程,开设了财务报表分析、成本会计、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职业技能。而在英国设置极为广泛的会计与金融硕士项目,其核心课程内容相互贯通又各有侧重。其中,金融部分主要教授金融理论知识,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全球金融市场和熟练操作各类金融产品;会计部分主要教授学生财务管理知识,锻炼学生做出有效价值判断或财务决策的能力。

    (四)选修(模块)课程

    在著名大学会计类硕士选修课中,会计类模块和金融类模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课程,这也凸显了会计与金融学科的交叉融合之势(见表2)。其中,会计类模块课程包括“国际会计”“预算会计”“银行会计学”“公司并购原理”等,金融类模块的课程包括“国际金融市场”“企业金融风险”“固定收益证券”“金融机构”等。管理类模块课程主要有“国际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谈判和冲突管理”“管理咨询”等,这是为迎合市场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金融计量方法”“管理研究方法论”“应用统计”是排名前三的方法类模块课程;“市场营销管理”“国际商务”“全球营销”和全球营销中的体验学习是市场类模块中开设频率最高的课程;MBA模块课程涵盖面更为广泛,也更强化对学生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培养。此外,为突出不同研究方向的特色,样本大学还专设了各自方向的选修课程,倡导不同方向的学生按需、择优选课。例如,华盛顿大学要求审计方向的学生选修企业“财务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等各类审计实务课程。

    会计类硕士生的选课自由度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选修课程的比重大。样本大学选修课程的比例均超过了60%,选修课不是核心课程的附属,而是独立的课程领域。其次是选修课程的范围广。除了专业选修课外,硕士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甚至可以跨校选课[5]。例如密歇根大学在培养方案中就明确规定了学生可以根据职业兴趣和专业方向制订个人课程学习计划,按照相关学分要求选择相应课程,甚至可以选修其他学院的课程。这种开放、自由的课程设置理念充分保证了学生课程体系的个性化。特别推崇的就是跨学科课程,这不仅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萌发新的学术思想的有效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形式[6]。一些大学还独辟蹊径,通过开设开放式研讨课程,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专业理论、开阔他们的视野与思维。

    (五)实践课程

    英美澳高校对于会计类硕士的培养以课堂教学为主,兼有研讨会、专题讲座、实习实践、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师生的交流沟通。研讨会即研究讨论会议,针对会计领域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这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启迪。专题讲座即通过邀请会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给予介绍和评价,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实习实践即是让学生深入到事务所、银行、企业等单位参与实习,借助产学研平台,学生不仅能获得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还能有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案例分析采取小组讨论、团队讨论和个人/小组编写分析报告等形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案例分析绝不是对某种观点正确与否的简单阐述,国外著名大学会计硕士课程大量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案教学,透过实际案例讨论、角色扮演与自由表达,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面对问题、展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国际合作课程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就是课程的国际化,通过国际化课程,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国际理解与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直接参与国际学术竞争与合作的优秀研究生[7]。近年来世界著名大学不断加强与其他顶尖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一方面,积极引入国外优质资源,包括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聘请国外优秀教师授课等方式,另一方面,借助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大量开设国际会计研究项目,紧扣全球资本市场发展动态,精选涉及全球经济业务、国际商业金融等内容的课程,借此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国际化课程也是前沿理论、热点问题的载体。悉尼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还专门开设了相关课程来研究中国经济形势、商业环境,通过这些课程为学生创设多元文化环境,锻炼他们处理国际经济业务的技能。

    三、借鉴与启示

    (一)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

    世界著名大学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强调职业导向,特别是针对职业会计硕士,其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相衔接,充分考虑职业界的需求,学生还能获取资格考试协会的课程、刊物、网络广播和其他教育资源。一些高校会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使学生在面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笔者希望我国会计类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顺应市场对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与职业资格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二)加强学科融合与渗透

    学科融合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共识。学科融合型硕士占总项目数的一半。会计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与其他学科融合渗透,这既是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塑造一流学科品牌的重要举措。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将会计与审计、税务有机融合,多见于美国大学。审计学和税务学实际上是美国会计硕士的必修课程,而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审计、税务学的硕士学位通常是以会计硕士的形式来授予,在专业方向上注明是审计方向。二是将会计与金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方向结合起来设置项目,此做法强调了微观会计实务与宏观金融市场、公司管理实践的融合,旨在培养管理型的人才。

    (三)注重教学与实践的关联

    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是一项浩大而又系统的工程,除系统性的理论课程设置之外,英美澳大学不遗余力地推行实践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已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我国高校应当积极搭建实践平台,重视实习实践,努力推进案例教学。实习实践是有效连接学生能力与职业要求的纽带,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将实习场所进行划分,依据职业倾向的不同,合理安排学生进入企业或是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除加大对这种教学方法的重视外,更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案例研究与开发,可以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投入会计实践基地建设等方式,构筑会计类硕士教育案例库。选编和设计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启发性、针对性、综合性及合适的案例梯度,紧密联系会计专业知识。

    (四)加强会计类硕士课程的国际化

    我国高校可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理念,对现有课程体系、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开设一些“国际金融市场研究”“国际会计准则解读”等课程。资本市场日新月异,高校还应容纳时代元素,注重吸收前沿科技成果,适时更新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构建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会计类硕士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4〕5号.

    [2]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规划[Z].教研〔2017〕1号.

    [3]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4]杜瑛.我国一流大学课程体系建构初探[J].高教探索,2003,(2).

    [5]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7).

    [6]周叶中.关于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

    [7]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問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责任编辑? 高? ?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