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片《少年时代》解读时间维度的叙事艺术

    肖丹

    电影拍摄是众多艺术手法的集合,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电影,影片导演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时间维度的叙事艺术,从而为观众呈现更加具有冲击力的视觉享受。《少年时代》是一部典型的时间跨越性非常强的电影,讲述了主人公从6岁到18岁整整12年时间内发生的故事,导演运用时空叙事手法将主人公12年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描述下来,从而较好的呈现故事内容,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一、 时间线索和叙事情节

    在叙事学的理论中,叙事时间受到的重视程度最高,同时也是被业界分析得最透彻的一个理论。[1]站在叙事学的立场上看,电影是在一定的时间框架内呈现故事情节的艺术。叙事学理论的重点是放在“话语”和“故事”上,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时间在二者之间的结构。如果从电影的叙述角度来看,“故事时间”指的是影片中故事事件发生应当具备的所有时间,“话语时间”则指的是故事事件发生需要具备的电影时长。通常而言,电影都会有固定的时长,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十几年期间发生的故事叙事完整,则非常考验编剧的能力,需要编剧在时间的选择和时序的安排上下功夫。

    电影《少年时代》讲述了主人公梅森从6岁到18岁长达12年的故事,这12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在短短165分钟的时间内。影片开始拍摄于2002年,在接下来的12年里,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每年都在主人公的暑假时拍摄一部分,最终在2013年杀青,拍摄完成。绝大部分的电影人和观众都认为林克莱特镜头下的主角其实是时间,他用摄像机将主人公梅森生活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全部记录下来,表现出现梅森成长中的生活细节。观看过影片的观众可能都发现,影片差不多每隔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会出现一次时间上的跳跃,一年又一年,反复如此。但是在发生如此频繁的时间跳跃的时候,影片却不会出现字幕提示,即使如此,影片中的时间脚印仍然随处可见,并不会对观众的观影产生干扰。影片中,梅森从6岁开始,6岁是一个充满天真、烂漫情感的年纪,梅森的6岁是瘦弱懵懂的,随着时间的流失,年轮的增长,梅森脸上也逐渐开始出现青春痘,直至影片结尾,梅森18岁,留着络腮胡,逐渐变得沉静,略显成熟;通讯工具上,演员使用的手机从滑盖手机到苹果4S;美国国家总统也由当初的小布什变成了奥巴马。主人公梅森的兴趣爱好在12年的时间内也逐渐发生变化,从爱好电子游戏到玩棒球,从喜欢上摄影到喜欢音乐,从迷恋流行小说到与父亲野营,从一个人偷偷喝啤酒到玩社交网站等等。影片在制作的时候,处理这些细节时,并没有让观众觉得很突兀,而是无缝将这些细节拼接在一起,使得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相互之间起到过渡的作用,从而描述出了主人公梅森的成长道路上的兴趣轨迹,让观众观看之后产生一种时间悄悄流逝的情感。

    叙事情节指的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以人物为中心的时间演变过程,用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变化。[2]情节作为电影的要素的核心构成部分,不但可以充实影片内容,还能够博得观众的眼球,赢得更加满意的票房成绩。《少年时代》与科幻片、悬疑片等不同,它最大的特点是记实,是一部充满真诚的纪录片,情节朴实,波澜不惊。影片《少年时代》其实也是导演自身经历的真实写照。影片中的故事桥段出自演员和导演的共同讨论,剧情讲述的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比如梅森上下学的接送,家庭生活中的争吵,梅森转学等。影片在叙事手法上和其他的美国影片不相类似,反而和国内的许多影片的叙事手法相同,各种吃饭的场景、聊天的场景、聚会的场景。其实生活本该如此,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波澜不惊,但时而又暗流涌动直至波涛汹涌。

    二、 家庭空间和心理空间

    空间问题是叙事学理论的另一个焦点问题,学界对叙事空间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左右。[3]就空间的功能而言,电影在表现空间内容上,主要从生活空间、社会空间以及心理空间三个方面着手。生活空间主要是演员的日常生活,社会空间主要是演员的人际关系展示,心理空间主要是演员的各种心理活动。

    影片《少年时代》中,主要围绕梅森的家庭空间和心理空间展开。与其他生活伦理片不同的是,《少年时代》的拍摄地点在德州郊区,反映的是辛苦中下层中产阶级的生活。家庭的变化在该影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主人公梅森在家庭的变化中受到巨大的心灵创伤。从影片开始到影片结束,梅森总共搬了五次家。从母亲第一离婚到最后梅森离开家准备去上大学,每一次搬家都体现出了生活的无奈。其实,影片中人物的心理在每一次搬家后都能够体现出来。从母亲说,搬家意味着人生的转折;从梅森来说,搬家是无法选择的事情,他只能去适应生活,而不是让生活去适应他。经历三次失败婚姻的母亲带着梅森与姐姐几次搬家、转学,使得梅森逐渐变得内向,不善与他人交流。他生性温和善良,但是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成人世界,显得那么孤独无助。

    三、 时空塑造中的任务塑造

    时间和空间是生命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电影被称为艺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能够通过多变化、多层次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形象生动地刻画出电影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其实文学和电影二者之间存在很多联系,其实只是因为借助的媒体不同,导致呈现出的画面给人感觉不同。文学借助的纸质媒体,而电影借助的是电视媒体。电影从文学作品中充分地吸收养分,借助时间和空间结构塑造人物形象。纵观那些真正被称为经典的影视作品,每一部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做到非常到位,也非常成功。影片在对人物性格进行塑造的时候,性格是灵魂,但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并不是简单的来源于某一事物,而是导演通过加入自己的理想、经历、情感等因素,渗透于形象的血液之中,使得电影银幕上呈现出的人物性格既独特又形象,一步一步吸引电影观众的眼球。

    影片《少年时代》中,塑造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梅森一个人的成长,而是他的一家,包括父亲、母亲以及姐姐四个人共同的成长故事。虽然在影片中梅森只是一个平凡又普通的少年,但是他的经历并不平凡,所有美国少年经历的事情在他身上全部有所体现。导演林克莱特的目的显然不是梅森,而是要突显普通美国少年的共性,将自身的经历和观众的情感融入到梅森这个角色当中,如打游戏、玩英语、看电影。但是梅森在共性当中又体现出不同,因为他的家庭环境与其他家庭并不一样。导演林克莱特通过对特殊时间特殊地点的精心选择,利用特殊的镜头表达手段将其放大,比如年幼梅森一个人坐在房屋和围墙间的通道内玩泥巴,晚上母亲和她的男朋友发生激烈的争吵,吃饭的时候无奈地看着继父一边喝酒一边训斥家人的场景,转学到新的学校,坐在教室的最后排,让人看了不禁生出怜悯之心。所有的这些瞬间,在镜头的放大之下,体现出了梅森的温和善良,更体现除了梅森的孤独敏感。

    影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是梅森的母亲,她在影片中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梅森母亲扮演者是好莱坞著名演员帕特丽夏·阿奎特。帕特丽夏·阿奎特凭借着真实的表演和12年来的坚持努力,最终赢得了72届金球奖和87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两项殊荣。从女性的角度看,电影《少年时代》是一部励志的女性奋斗片,展示出了女性的坚强性格。梅森母亲经历了三次婚姻,但是三次婚姻都以失败而告终,对于一般女人而言,或许早就承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压力,但是梅森的母亲却从不低头。在顾好家庭的同时,她勤奋地学习和工作,通过自己的双手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成长,母亲承受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尽管如此,梅森母亲却更加坚强,可是人毕竟战胜不了岁月,一年又一年,岁月在梅森母亲身上也留下了痕迹,梅森母亲的身体逐渐发福,脸上和额头上的皱纹也愈发明显,并迫不得已戴上了老花镜。影片行将结束的时候,梅森即将要离开家,母亲突然嚎啕大哭,此刻她的内心再也不能坚强,在儿子面前母亲表现出了自己脆弱的一面,将内心积攒的12年来的情感释放出来,毕竟,母亲也是一个女人。在这一点的表现上,导演林克莱特塑造得相当成功,既表现出了梅森母亲坚强的一面,也表现出了脆弱的一面,这样的一位母亲才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梅森的父亲是影片中的另一个角色,是由导演林克莱特的好朋友伊桑·霍克扮演的。和导演林克莱特一样,他也是出生于单亲家庭,所以在扮演父亲这样一个角色时他可能有更多感悟。影片中,父亲总是表现的乐观开朗,具备幽默感,同时还有几分孩子气,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欢乐。12年的时间,无论情况怎样,父亲总是坚持和两个孩子共度周末,比如在咖啡厅和孩子喝喝咖啡,或者在公交车上开心聊天,又或者在公园里面嬉戏玩耍,合适的时候也去野外露营等等。导演在这些场景的选择上,并没有选择那种与众不同的事物,而是美国民众都非常熟悉的场景。

    结语

    电影《少年时代》并没有科幻片或者动作片那样的高成本制作,历经12年的拍摄仅仅花费了400万美元左右,但是却赢得了2400多万美元的票房收入以及众多电影奖项,同时还获得了业界人士和观众朋友的一致好评。究其原因,电影来源于生活又真实的反映了生活,虽然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是却涵盖了一个6岁男孩以及他的家人12年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导演林克莱特用最朴实的线索淡定地叙述了12年的故事,演员用自然的表演方式演绎最平凡的家庭琐事,片中那些难被察觉,却被时光雕刻了的人、事、物触动了观众的情愫。

    参考文献:

    [1]屈定琴.游走于纪实与剧情之间——电影《少年时代》时间维度分析[J].电影评介,2015,23(2):42-44.

    [2]肖小,夏雨.消失的少年,成长的大众——电影《少年时代》素材解读及运用[J].求学,2015,23(11):147-148.

    [3]高琳琳.时间都去哪儿了——最新电影《少年时代》素材运用[J].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5,24(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