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杨红专 惠真珍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12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 利用电脑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训练, 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康复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FMA、MBI评分分别为(43.56±10.82)、(59.36±13.19)分,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48±10.02)、(54.14±12.03)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 低于对照组的1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 P<0.05)。结论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 提升其生活质量, 降低不良事件风险, 值得推广。
【关键词】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综合康复疗法;针灸;理疗;运动疗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88
我国目前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 SHS)现状异常严峻, 为深入探究其病症机理, 研究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途径, 本次研究抽取本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 以常规治疗训练为参照, 分析综合康复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9年4月确诊的12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电脑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52~86岁, 平均年龄(72.5±7.5)岁;合并脑梗死30例, 脑出血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7例, 女23例;年龄53~87岁, 平均年龄(73.5±7.6)岁;合并脑梗死32例, 脑出血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经CT、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确诊病情, 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排除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导致的关节疾病及运动功能障碍患者。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训练。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 指导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 对患测肢体进行常规肌力及关节活动度训练, 进行坐位平衡与站立平衡训练, 训练时间40~80 min/d。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康复疗法, 包括针灸、理疗、按摩、运动疗法等, 具体内容如下。
1. 2. 1 针灸疗法 集中在患者患侧肩髃、曲池、内关、外关、合谷、手三里、曲泽、八邪、大陵、关冲、臑会、阿是穴等穴位, 采取直刺法, 得气后接6805-AⅡ型电针治疗仪, 以连续密波(20~50 Hz)进行刺激, 视患者耐受与患者意愿进行选择, 以患者酸胀为度, 留针时间30 min, 每日同一时间段刺针, 持续治疗20 d[1]。
1. 2. 2 理疗 利用超短波治疗, 选择仪器为UWM-02型超短波电疗机(MARUTAKA CO.LTD 日本国静冈县藤枝市八幡字广通550-1), 额定电压为220 W, 额定频率为50 MHz, 维持矩形电极15 cm×20 cm, 间隙调整为3 cm, 采用对置法将电极置于患者患侧肩部及手部, 急性期为无热量, 慢性期取微热量, 持续治疗18~20 min, 1次/d, 持续治疗20 d。
1. 2. 3 按摩疗法 在手腕背、手指、手背、前臂、肩部等部位进行, 进行向心性按摩, 按摩人员还需按揉患者手指, 协助其进行精细化训练。
1. 2. 4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有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 主动运动指对患者进行患侧肩关节关节活动度训练及肌力训练, 促进上肢功能恢复。训练内容包括耸肩训练、肩关节屈曲与外展、前臂外展及内收、前臂上举、抓握训练等。被动运动主要是维持其关节活动度, 缓解肌张力并增强肩关节周围各肌群的肌力, 主要针对主动运动差或者疼痛比较明显的患者。可进行肩关节内收与外展运动, 可缓慢旋转其前臂, 肘关节屈曲、伸展, 腕关节旋前、旋后运动, 同时完成手指屈曲、伸展运动。医师需用力轻柔, 尽量避免造成疼痛。
1. 2. 5 冷热疗法 主要采用热疗以达到松解局部组织, 改善局部血流循环, 将患侧用45~55℃的蜡疗, 20~30 min/次, 此疗法适用于出现肩部关节张力高、活动明显受限的患者, 在此过程中需严格蜡疗温度, 从而避免烫伤。
1. 2. 6 恢复期訓练 恢复期需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良肢位摆放, 避免腕部屈曲, 并采用向心加压缠绕的方式, 进行手指功能训练, 持续缠绕至手掌及手背, 至腕关节后放松即可。
1. 2. 7 健康宣教 开展各项功能恢复措施前后, 均需给予患者相应的健康知识宣教, 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 促使其了解自身病情的恢复进度, 充分建立其治疗自信, 从而提升配合患者意识, 加强自我训练的主动性。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MBI评分及临床治疗效果、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①通过FMA评分判定患者运动功能情况, 同时通过MBI评分判定患者生活能力状况。②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显效:经治疗后, 患者肢体疼痛完全消失, 肢体水肿症状基本改善, 关节活动度无受限, 手部小肌肉活动正常;有效:经治疗后, 患者肢体疼痛状况明显改善, 存在轻微水肿, 关节活动度轻度受限, 手部小肌肉未见萎缩倾向;无效:经治疗后, 患者肢体疼痛未见改善, 关节水肿症状加剧, 活动度受限明显, 手部小肌肉持续萎缩。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③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30 d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包括关节疼痛、关节水肿、关节痉挛、关节异常屈曲等。
1. 4 統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MBI评分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FMA、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31例(51.67%), 有效27例(45.00%), 无效2例(3.33%), 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28例(46.67%), 有效22例(36.67%), 无效10例(16.67%), 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 P<0.05)。
2. 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治疗30 d后, 观察组患者出现关节疼痛1例、关节水肿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出现关节疼痛2例、关节水肿3例、关节痉挛2例、关节异常屈曲1例, 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 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 脑卒中作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 近年来其发病率持续增加。因患者个体差异, 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一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生命安全风险, 一部分患者留有各种后遗症, 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其中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为脑卒中后比较常见的后遗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结果显示, 我国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发病率最高接近70%, 一旦未能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将促使其发展为肌肉萎缩, 最终导致其肢体畸形[2]。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RSD), 主要指脑梗死或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意外后出现的并发症, 以患侧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半脱位、同侧手腕关节肿胀疼痛、皮肤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3, 4]。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多由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所致, 初期多表现为以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反应和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而随着病情进展, 将逐渐呈现出痉挛现象, 而后期痉挛会严重影响运动功能的康复。该症同时可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废用综合征, 因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的影响, 容易导致关节挛缩、骨质疏松、神经系统功能退化、心肺功能减退、吞咽功能和消化吸收功能退化、体质下降等严重后果[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 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FMA、MBI评分分别为(43.56±10.82)、(59.36±13.19)分,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48±10.02)、(54.14±12.03)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26,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 低于对照组的1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 P<0.05)。说明常规治疗训练内容过于单一, 综合康复疗法包括针灸、理疗、按摩、运动疗法等, 能够协助患者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 尽量避免其腕关节弯曲, 通过加强向心力缠绕手指、手腕, 不断强化其功能恢复效果, 冷疗、针灸、超短波治疗、主、被动运动, 能够进一步巩固其临床恢复效果, 降低预后风险, 保障患者的健康恢复[6-8]。
综上所述,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 提升其生活质量, 降低不良事件风险, 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莉萍, 王莹, 李海峰, 等.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内蒙古中医药, 2018, 37(11):159-162.
[2] 杨俊枝, 郑凤莲, 王志勇, 等. 中药离子导入配合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3例疗效观察. 中医药导报, 2017, 6(9):95-97.
[3] Zheng J, Wu Q, Wang L, et al. A clinical study on acupunc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early pain recovery of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Exp Ther Med, 2018, 15(2):2049-2053.
[4] 黄先平, 万子超. 针药合用辅助康复锻炼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Fugl-Meyer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 35(8):2199-2202.
[5] 钟青, 冯琼华, 易刚.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8(4):847-851.
[6] 高艳雯, 奚广军. 针法、耳穴贴压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颈腰痛杂志, 2018, 3(45):54-58.
[7] 陈叶嵩.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心理医生, 2016, 22(34):89-90.
[8] 陈大为. 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临床疗效观察. 健康之路, 2018(2):28-29.
[收稿日期:2019-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