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可行性分析
摘? 要 信息时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与普及,让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探索,但是如何在翻转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提升“线上知识吸收+课堂知识内化”两个环节的学生参与度、学习留存率,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需要研究者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尝试。尝试从理论角度出发,结合翻转课堂与支架式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开展深入分析,探索其结合的可行性,并提出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的理念与设计思路,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深化研究。
关键词 翻转课堂;支架式教学;教学模式;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6-0068-03
1 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是一种颠覆了傳统课堂教学时序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从传统的“先教后学”颠倒为“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等材料进行学习,课上教师再根据学情教,进行面对面交流,完成知识内化过程。这种教学时序的变化帮助学习者打破学习空间上、时间上的限制,把知识内容内化的环节转移到课堂上进行,做到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1]。这种颠倒时序的创新教学模式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习理论的深度融合,也是教学改革的创新典范[2]。翻转课堂的课前视频往往具备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复习检测方便快捷、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等特点[3]。
国内翻转课堂发展现状?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样本资源,以翻转课堂、反转课堂、颠倒课堂、Flipped Classroom
为主题检索词,检索发布时间为2010年1月—2020年1月十年间的文献,共得到37 799条结果。翻转课堂的发文量及总体趋势如图1所示,可以发现国内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关注度在不断增加。
在前期研究中,研究者对翻转课堂的关注度较低,发文量较少,在2014年时出现明显增长拐点,此后翻转课堂研究呈逐年大幅度递增的趋势,直到2017年逐渐呈现稳定趋势。2017年,有8034篇研究文献以翻转课堂为主题开展了研究,此时翻转课堂成为较为稳定的研究热点方向。以论文的发表数目作为标准来看,目前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翻转课堂仍会是热议的研究话题。国内对翻转课堂研究涉及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研究、高等教育、行业指导等层次,研究覆盖面广泛。从研究热点词来看,MOOC、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等关键词成为翻转课堂研究领域的热点。从表1整理的论文发表年度关键词来看,我国对翻转课堂研究的关注于教学模式和微课应用两个方面,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经历了从“模式探索到关注应用”的过程,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在不断深入。
翻转课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从多角度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与实践,其中也反映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康高磊通过中美两国的对比,探讨美式翻转课堂实施现状与局限性,强调建立翻转课堂本土化学习模式的重要意义[4]。卜彩丽、孔素真则在研究中发现,我国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研究集中在“教学应用”“基本理论研究”中,对“师生角色”和“学习资源”的研究较少[5]。在一些实践中,翻转课堂对教学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翻转课堂的实践应用本质上没有改变课堂,这样的翻转课堂更多的是“形似”而非“神似”[6]。一些教师在实践中仅把教学视频充当线上学习的教学预习视频,课堂内化理解为二次面授交流。因此,教师在开展翻转课堂实践时应在保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对线上学习内容与课堂学习互动进行设计与优化,丰富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加强学习留存率。
2 支架式教学的教学优势
支架式的定义与分析?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7]换而言之,支架式教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以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给学习者提供和搭建支撑学习者跨过现有知识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差距的暂时性支持的支架,帮助学生缩小“最近发展区”并生成新的“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的优势? 支架式教学具有特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协作探索与评价反馈的五段环节和其丰富的支架类型上。
1)五段环节优势。目前,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被广泛认可的五个环节分别是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8]。在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中,不仅包括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探索意义建构的阶段,也给学生提供了协作学习、交流成长、解决问题的空间,既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感受以及对知识的积极建构,也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教与学之间找到最佳的连接点[9]。
2)支架类型优势。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的实质就是教师的“教”,是教师“教”的另一种形式,但是这种“教”是有选择性的,有切入时间,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介入他们的学习。因此,尽管“教”的把控权在于教师,但是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的支架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支持。从呈现类型来看,常见的支架有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图表支架、工具支架[10];从表现类型来看,常见的支架有解释、对话、合作等支架;情感上的支持,关注也可以视为支架的一种[1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支架的搭建与介入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提供怎样的支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支架的数目,适当地进行支架的搭建和撤出,这些都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3 实施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可行性分析
支架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理念上的一致性?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提供支架的介入和撤出,帮助学生作为探索主体克服问题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完成意义的建构。在翻转课堂中采用“先教后学”的逆序创新,颠倒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的时机,学生能够自主掌握学习。两种教学模式都倡导课程中师生角色的转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角色变成教学的辅助角色,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因此,理念的一致性为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翻转课堂设计与实施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支架式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致性? 从教学设计看,翻转课堂的课堂开展与支架式教学的开展,都立足于教师在把握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基于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预测判断。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要求清晰把握的教学设计,为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实施提供了共同的教学设计出发点。
支架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结构的互补与融合性? 支架式教學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都以学生为中心,支架式教学的五环节与翻转课堂的两个阶段存在互补性。
支架式教学的搭建脚手架、创设情境、主动探索、协作学习四个环节都强调教师在不影响学生探索建构环节基础上适当介入学生的学习,为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提供支持各式支架。教师可以把支架式教学的这四个环节与翻转课堂的线上学习阶段相结合,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将教学视频分解,让教学视频成为学生可以选择的视频支架,根据自己的学习掌握程度与需求自定步调地选择视频支架进行辅助学习,帮助学生解决不能跨越的问题。这样的互补不仅能改变翻转课堂在线学习只是单纯进行“翻转”的问题,还能够让学生通过探究过程对知识留下更深的印象,提高学习质量与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翻转课堂的课堂阶段,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答疑的过程,此时学生可以通过对协作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主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和解决疑问,使知识得到内化。在课后阶段,融合支架式教学的效果评价环节,对学生的前期学习进行评价与反馈。支架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的结构互补与融合为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实施的可行性。
4 基于支教式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
在分析了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模式结合的可行性后,笔者提出将支架式教学中特有的“支架”与翻转课堂整合应用的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中,将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与翻转课堂的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分别进行结合,并添加课后评价环节,形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教学模式,得到图2所示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
在每个学习环节,教师具备不同的任务,充当不同的教学角色,各个学习环节对应不同的教师任务如图3所示。
在课前环节,教师的任务主要有提供基本概念框架、以问题或其他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学生提供支架跨越最近发展区。教师在开始组织学习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并设计相应的支架。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基本概念框架,创设问题或情境,为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探索活动提供方向。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承担学生在线学习中的指导者、监督者和教练员角色,在线上学习环境中支持学生的学习。
在课中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测试等其他形式,检验学生课前学习成果,并根据反馈结果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加强学生学习效果。同时,可以借助课上展示、教师点评、协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积极性,在集体中共享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达到1+1>2的效果。
在课后环节,教师和学生还需要进行评价。评价环节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评价主体更多样,包括教师对学生协作学习的小组展示的评价,学生针对自己本阶段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以及小组之间的组内互评。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评价都是对本次学习阶段一次很好的反思,多重的评价意在从多角度更加公正和客观地对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做出更加准确、全面的评判。教师在课后将评价的具体结果反馈给学生,能够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协作学习过程,找到不足之处,为下一次的学习做好准备。对于教师来说,评价可以让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课程实施情况,针对学生反馈的内容反思课程设计,并在下一次的课程中重点改进。
5 结语
翻转课堂和支架式教学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者之间存在互补性,将支架式教学与翻转课堂进行整合,得到的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对翻转课堂的又一次深入应用。尽管现在国内还没有对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但是相信随着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不断发展,翻转课堂与支架式教学应用的不断深入,支教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的互补性会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洪志祥.翻转课堂模式的本质剖析及改革劝诫[J].课程教学研究,2017(11):20-25.
[2]杨春梅.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6(1):59-63.
[3]秦超,谢非,高洁.影响翻转课堂学习适应性的关键因素[J].现代教育技术,2018(5):54-60.
[4]康高磊.中小学翻转课堂本土化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80-81.
[5]卜彩丽,孔素真.现状与反思: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2):26-33.
[6]秦曼,王华.翻转课堂与支架式教学的互补性刍议:以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8):9-10.
[7]郭鑫.基于“支架式教学”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8):16-19.
[8]高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2(19):62-63.
[9]高芹.“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4):49-50.
[10]魏伊.精心搭建支架促进深度学习:以人教版“热力环流”为例[J].地理教学,2018(8):18-23.
[11]盛艳,张伟平.从系统方法的视角看支架式教学的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38-40.
作者:杨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工程与信息技术教育(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