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痛”:一次关于叙事研究的含泪教研
葛琳
背景
叙事研究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述说自己、他人以及教育对象经历的课程事件并诠释其中的意义,分析事件背后的教育规律或教育问题,从而积极改进教育实践的过程。我每个学期都会组织教师以“成长的故事”为题做叙事研究文章交流,可是每次交流完,我总觉得“故事”里少了点什么。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叙事研究能力,我选择了骨干教师丽丽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希望她能写出一篇优秀的叙事研究文章,供大家学习和参考。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研故事。
故事
为什么还是像“流水账”?
当我把任务交给丽丽老师后,她爽快地答应下来,不到一周,就把一篇关于幼儿制作飞机的成长故事交给了我。看了她写的成长故事,我不禁皱起眉头,还是老问题:“故事性”不够,缺乏真情实感;“太过完美,没有冲突”,缺乏真实问题;“只说好的方面,总结浮在表面”,缺乏真正反思,整个课程开展过程可以用“行云流水,完美无缺”来形容。我曾多次在培训会议上强调叙事研究注重的是“真情感、真问题、真反思”,可为什么还是没有改进呢?看着这篇流水账似的成长故事,我百思不得其解。是我没有讲清楚,还是她发现不了其中的问题?于是,我邀请丽丽老师来到教研室,打算和她进行一次深度交流。
为什么一定要讲问题?
看到她,我直言不讳地说:“成长故事不仅仅是叙述课程开展的过程,更是要找到你心里感触最深、最能体现成长的小事,为什么你写的还是像流水账呢!”听到我的“质问”,丽丽老师理直气壮地说:“我知道,我就是按照你說的写的啊!”我追问:“在你写的这个故事里面,都是孩子怎么做,你的想法在哪里,你的教育在哪里,你的行动在哪里?我根本看不到你的影子。”她有点不满地说:“为什么成长故事一定要讲问题。我的课程很顺利,不就行了。你说谁愿意在大众面前讲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显得自己能力多差。”听完她的话,我一下子张口结舌,但是站在一位骨干教师的角度想想,也可以理解。
为什么有问题而不去解决?
我倒了一杯水给丽丽老师,心平气和地说:“教育永远是一个趋于完美的过程,都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而这些问题就是教师成长的契机。扪心自问,你真觉得所有的活动过程都没有可改进的地方吗?”说到这里,丽丽老师眼圈红了,她叹了一口气缓缓地说:“抱歉,主任,我有点激动了,我感觉好忙、好累、也好难,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写东西,有点力不从心。有时候我知道问题在哪里,却没有时间去深究,感觉深究起来,似乎永远没有止境,太累了。而且这些问题,我感觉我是根本解决不了的。”看着丽丽老师沮丧的表情,我隐隐地意识到,其实不是老师发现不了问题,而是他们缺乏应对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每位老师都有成长的渴望,也需要专业成长的支持,而我作为教科研的负责人却一味地追求成果,忽略了教师自身的需求和工作的现状。想到丽丽老师多少个白天都在忙碌,而夜晚却在无助中纠结;而我也同样因为忙碌而没有静心聆听她的声音,没有及时在专业成长中给予她支持,帮助她克服困难,勇敢前行,我的眼圈也红了。
为什么一定要写出来?
我轻声安慰她:“你不要难过,我也有责任,是我没有提前和你交流,了解你的困惑,这一次,我们都静下心来,推心置腹地聊一聊。在整个活动中,从你的情感上有没有觉得哪个地方让你心有感触,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可以,成功是因为你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验证了你的教育经验,失败是你发现了自己工作中的问题,这些都是你宝贵的成长。”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我遇到过很多问题,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比如……”她断断续续地回忆着组织活动的过程,说着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最后哽咽地说:“我发现了问题,可是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做,非常纠结。我觉得自己能力很差。”听她讲完后,我鼓励道:“你担心讲出这些问题,会让人怀疑你的能力,而我听了你的讲述,我才看到真实的你,并且被你的敬业所打动,你思考过、纠结过、尝试过,这正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表现。你提出的问题都很好,这些就是教育的真实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得到的就是珍贵的教育智慧;如果暂时解决不了,这就是你今后要研究的课题,这才是真反思。你把你刚才想的和说的,写出来吧。只有写的时候,你才会正视自己的教育过程,梳理自己的思路,发现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的方法。我相信,这篇叙事文章会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她怀疑地看着我,像是明白了什么,泪水再一次沿着年轻的脸庞滑落下来,我想,这不再是因为委屈,而是被理解后的轻松。
几天后,成长故事交流开始了,果不其然,丽丽老师的成长故事《一次纠结的飞行》不仅让老师们深受启发,也感动了所有人。当她讲到自己的困惑与无助,疲惫与痛苦,纠结与自我否定时,不仅她和我,在座的许多年轻老师都湿润了眼眶。看着年轻教师充满泪水的眼睛,我陷入了沉思。
反思
不是没有故事,是不会讲故事
叙事研究首先是要讲好教育故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故事如果没有及时收集和整理,当时的感受就会被遗忘,冲突就会被忽略,最后只留下毫无感情色彩的碎片化记忆,教师不能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也就难以成长。而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教育故事对促进自我成长的价值,只把它当成一种附加的工作去应付。第二个原因是教师不会讲故事,讲故事需要用较为细致的笔触描写当时的情绪和情感,而许多教师缺乏表达情感的能力,这和我们中国人含蓄的性情有关,也和我们教师经常忽视内心的真实感受有关。就像丽丽老师讲的“觉得自己的情绪不重要,关键是孩子获得了什么”。教育不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而是一种由内到外的心灵互动。就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教师要学会关注内心的感受,从感受中去反观自己的教育行为。
不是没有问题,是不敢找问题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每天面对不断成长变化的孩子,应该存在着许多的教育问题或者思想冲突,而这些问题和冲突,当时可能是在大脑里一闪而过,因为忙于走环节就被屏蔽掉了。另外,最重要的是老师不敢找问题、直面“问题”。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可能存在着这样一种担心:有问题即意味着能力不强,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不敢找问题,担心被“否定”,被“质疑”。另外,找到了问题,教师不知道怎么解决,因为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忙碌的工作已经让老师疲惫不堪,导致教师对问题“避之不及”,更不想去深究其背后的意义和本质。
不是没有反思,是不能细反思
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于许多忙碌的教师来说,反思仅停留在脑子里对问题的一闪而过或者快速决定,并没有深究其中的依据、原因。在没有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下,在没有理论依据下,制订的改进策略效果也并不理想,这同时也影响了自己的专业成长。深入反思和缺少反思的教师在专业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什么不能细反思?除了没有时间,就是缺乏理论的基底以及智慧碰撞的团队。
对策
学会停下脚步
在幼儿园所有的活动中,无论幼儿还是教师的成长和困惑都需要时间去细细品味。为了寻找教师忙碌的原因,我做了一个调查。比如教师反映一日活动各种环节太多,于是,我们审议课表和作息时间,从三个环节活动改为两个环节;有的教师反映手写的业务台账太多,于是,我们精简了业务资料,让老师“少写”“写好”,鼓励老师及时把一天中有价值的事件记下来。针对老师不会讲故事的问题,我们建议老师及时通过手机录音的方式,口述下来,然后再通过转录工具转成文字,细致完善。学会停下脚步,老师们才能在一种平和的情境中和从容的心态下,去感悟和反思教育。
尝试放下包袱
教育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在教研会议上表明态度,真诚地和大家进行了交流。有问题不是说明教师没有水平,恰恰相反,是代表了教师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是教师能够从高位审视自己的工作,是想要自我成长的表现。要放下心理包袱,坦然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其次,建议教师学会归纳,以一挡十。在一日生活中教师会面临各种教育问题,比如丽丽老师在课程开展中遇到的问题有:幼儿不会使用工具怎么办,该不该直接教给他?幼儿不想谦让,该不该要求他们谦让?幼儿认识有误,什么时候纠正才是适宜的?等等。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面对问题,如何有效支持幼儿发展。所以,教师要学会先提出问题,再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共性的原因进行解决。
懂得智慧相助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除了自我反思,拿起最基本的理論书籍,找依据、找规律、找原则,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向外,同时,也要懂得智慧相助。当幼儿园形成一种宽容接纳的氛围、寻找问题的意识、乐于研讨的热情,教师们就会获得心理的认同感和专业的归属感,这样才能激起教师教育的信心和热心。为此,我专门建立了一个智慧碰撞群,遇到好的教育故事及时分享,遇到问题大家随时发到群里,谁想到了可以随时去解答。一个人提出的是问题,不同人的解读就是教育的宝贵智慧。时间一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成了一种教研常态,是带教师深入反思的有效抓手。这个互动群为教师深入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结语
成长是“痛”的,就像竹子拔节一样,因为经历了蜕变的痛苦,才有了成长后的高度。就像丽丽老师在成长故事最后写下的感悟。
至今,我面对问题依然会纠结、会痛苦,但是我不再逃避、不再焦虑、不再自我否定,我坦然地拥抱它、积极地分析它。在这个过程中,我懂得了一个活动乃至一个课程对我的挑战:它既需要长久的观察,又需要瞬间的把握;它既需要你丰富的经验,又需要你果断的判断;它既需要你放手的洒脱,又需要你无形的支持,而这一切的一切,所有的问题和困惑,都是教育的难度也是教育的魅力,都是促进我成长的助力,也是我做好教育的动力。而年轻的我,还会继续这样在困惑中纠结着、在迷茫中探索着、在痛苦中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