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冯芝灵

    摘要:我国国计民生领域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各级事业单位的共同配合,也正因为有着事业单位的存在,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也逐渐在近些年提升质量愈渐显著。但是显然,许多事业单位在实行内部控制中,没有规范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对此,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开展阐述,针对事业单位的业务层面提出构建事业单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案,借此不断帮助众多事业完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国计民生领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

    对于事业单位来讲,内部控制指的是事业单位为达到特定的内部控制目标,用一定的手段实行内部控制,确保内部控制在得以规范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同时,对于其中的经营风险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促进事业单位发挥应有的社会公益职能。其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提高事业单位经营合法程度

    内部控制的第一点作用即提高众多事业单位在其中的经营活动合法程度,确保这些活动符合我国现有的法规制度与事业单位内部制度,属于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经营合法程度的有效提高,需要完善相应的内控制度,提高内控执行力度,规范内控手段,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出现。

    (二)降低事业单位财政资源风险

    事业单位的财政资源均来源于国家,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事业单位的财政资源一直深受大众群体所关注。而我国政府在这类财政资源的利用中明确表明,事业单位在应用这些财政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在零风险与高效率的前提下去进行利用,这就需要内部控制来为事业单位降低财政资源在使用中的财政风险[1]。

    (三)减少事业单位徇私舞弊现象

    反腐倡廉一直是我国政府一直力求各级事业单位做到的基本素质要求。同样减少徇私舞弊也是国家对事业单位所要求的特有目标。对此,要在事业单位中彻底减少部分人利用职权便利来谋求私利、企图占领国家物资资源,也有甚至将国家发放的财政资源在无形中产生浪费,严重有违倡廉精神。

    (四)提升事业单位社会服务印象

    我国事业单位所涉及到的国计民生领域十分广泛,这些事业单位也有着相应的社会管理职权,可以确保社会中部分民生服务得到良好的保障,为人民提供社会利益,这就需要事业单位自身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水平,为人民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以提升人民群众对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印象,这也是事业单位的根本义务与目的所在。

    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

    在分析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应当从业务层面分析其评价指标水平,在评价其业务内部控制水平时,以具体的二层指标进行评分比如以下几点业务层面的一层指标以及具体的二层指标:

    (一)财务管理

    1.财务信息系统

    在财务信息系统的评价中,应从信息系统操作以及相关硬件管理的管理制度方面进行評价,比如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水平、财务信息系统与其硬件设备的使用规范要求、维护与保管中的注意事项等。

    2.计算机会计管理与应用

    其中有操作管理、数据管理以及档案管理,在操作管理的评价中,对于操作人员所拥有的操作权限、操作步骤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进行评价;在数据管理中,对于相关数据的备份工作、保管工作以及定期检查工作进行评价;而在档案管理中,则需要针对档案的移交过程、保管过程与借阅过程、销毁过程等进行评价。

    3.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所涉及到的工作较多,在评价财务报告方面时,先从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清查工作开始评价,其中的清查范围、清查形式、对清查工作所做的准备工作以及清查的内容、清查手段、对清查中所发现问题的处理方法等内容进行评价;再从财务对账工作评价,比如账实核对与账账核对、对核对问题的汇报工作以及在对账工作中的资料保管、问题处理结果等;然后根据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分析工作进行评价,其分析工作针对分析中所依据的内容、工作程序与相关指标、分析方法、分析报告内容等;继而对财务报告的审核工作进行评价,其审核工作则针对审核内容、审核手段、对舞弊行为的处理等;最后对财务报告的报送工作开展评价,具体可从财务报告在报送中的格式与报送程序、报送时间等进行评价[2]。

    (二)预算业务

    1.预算编制

    在对预算编制的评价应从编制原则、依据、程序、内容、方法与要求等进行评价,预算编制可以帮助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更具规范性,同时可以帮助事业单位的预算经费使用效率变得更高。

    2.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的评价主要针对预算项目的申报、预算经费的使用范围、对预算执行的检查评估、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等。

    3.预算调整

    预算执行与预算调整属于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预算调整的评价中可根据调整条件、调整程序与调整方案等进行评价,其调整工作须要符合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要求,同时还要能够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原则进行调整,在预算调整中需要明确调整注意事项以及调整原因等,这些都属于预算业务中的评价指标构成内容。

    4.预算绩效

    在预算绩效的评价中,主要针对考核的执行状况与奖惩措施进行评价,在考核执行状况中,其中考核所遵循的原则、考核组织形成以及考核的详细内容、考核应用程序等开展评价,而在奖惩措施中,则针对奖惩要求、奖惩依据以及奖惩手段等进行评价。

    (三)收支业务

    1.非税收入

    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的内容范畴通常较大,无论是行政罚款或者事业性收费还是政府拨放的资金收益、固定资产收益等,均属于非税收入内容,对于非税收入的评价要从制度要求上进行评价,其收入的要求、程序、管理以及对违法征收的惩罚手段等均属于评价指标。

    2.基本支出

    事业单位基本支出一般指的是在事业单位发挥其职能效益中所需要的基本支出内容,比如对员工的工资福利支出、对部分个人或家庭的补助支出以及服务商品支出等,而对基本支出管理应从员工的岗位职责、管理要求与工资福利津贴的审批程序等,对基本支出的预算工作与监督工作,对服务商品的支出制度等,在支出审核的岗位,补助支出的内容、流程、标准。最后针对基本支出的财务分析工作进行评价,其中的评价内容与评价程序、要求,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制、审阅与保管工作等也可作为评价指标。

    3.项目支出

    申报项目的要求、条件、程序、权限范围等;对申报项目的审核、管理等,确保申报项目的合法性;申报项目中所需要的资金去向追踪、审核、预算、决算等;项目验收工作、资金应用的违规状况等[3]。

    4.经营支出

    在经营支出的评价主要针对事业单位业务与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支出费用,对这些支出费用的管理、成本控制等,经营支出的支出范围、支出项目等。

    5.其他支出

    其他支出内容一般有事业单位附属单位的补助支出、在预算中没有预算到的支出、决算后的结余支出以及对上级上缴的支出等,其中的其他支出制度、支出审核、支出用途、支出违规状况、支出流动状况与支出金额等均为审核分析选取的指标。

    (四)资产管理

    1.流动资产

    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包括现金管理、银行存款管理与支付结算管理,其现金管理中所涉及的支付范围、要求、限额、记賬记录与保管、日清月结、存放与盘点工作等;而银行存款则针对存款的审核、对账、异常处理手段等;在支付结算管理中则针对各类汇票结算规定、结算范围以及结算还款报销等。

    2.资产取得

    审批流程、验收规定、等级工作、验收估值、租借登记、易耗品的交付与使用验收等。

    3.资产使用

    在对于资产应用的审批与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追究、领用交回手续、外借搅拌手续等;对资产的摊销管理与维修维护等,在维修中的方法、申请流程等;在资产清查的范围、程序、频率、报告、时间、资产状况、异常处理。

    4.资产处置

    对资产的处置程序、报废程序与条件、出售条件、估值工作、账务处理、资产产权变更、资产出租条件、程序办理等。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所涉及的业务层面较为广泛,其分支细节也十分的多,在评价之际可针对各层面业务的二层指标进行评价,常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本文主要针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阐述。希望对相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秋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2015.

    [2]刘媛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D].2015.

    [3]张建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构建与实施机制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