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集中度与中国私营矿业公司技术进步

    郑明贵 曾健林

    

    

    

    【摘 要】 运用2013—2018年中国上市私营矿业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从股权集中度的视角,构建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利用得出的相对动态效率值来评价技术进步,建立FGLS模型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股权集中度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股权集中度与中国私营矿业公司技术进步显著正相关;(2)股权集中度与中国私营矿业公司技术效率呈显著“U”型关系;(3)股权集中度与中国私营矿业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倒“U”型关系,当股权集中度为39.30%趋于相对控股时,中国私营矿业公司经济增长模式达到最优。

    【关键词】 股权集中度; DEA-Malmquist指数;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07-0132-06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新机遇[ 1 ]。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动力[ 2 ]。矿业作为资源性行业,技术进步显得更为重要。在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巨大的工业污染,通过技术进步或提升技术效率既可以达到绿色发展的目的,又可以提升公司效益,成为环境保护规制下的最佳选择。杨建君和盛锁[ 3 ]指出股东是创新投资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终极决策者本质上还是股东特别是大股东。因此,基于股权集中度视角,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股权集中度对中国私营矿业公司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文献回顾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明确指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后,众多学者展开对技术进步的相关研究。Holderness和Sheehan[ 4 ]发现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强。

    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学者也展开对技术进步的研究,但是由于研究视角和评价行业的不同最终得出的结论也迥乎各异。冯根福和温军[ 5 ]选取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生物医药制品业、信息技术业及主营业务为新能源、新材料的企业为样本,发现股权集中度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也有学者发现股权集中度与技术进步呈正相关。如黄蕾[ 6 ]从市场竞争角度,发现在高度竞争行业中,股权集中度与技术创新正相关。蒋卫华[ 7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同样得出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创新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然而肖序和常秋碧[ 8 ]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研发投入呈显著负相关。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探讨股权集中度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但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研究行业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有所差异。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技术进步时,采用研发投入[ 6 ]、研销比[ 5,7 ]、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之比[ 8 ]等指标作为替代变量,然而用这些指标衡量技术进步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技术进步应是一个与过去比较相对的动态效率值,而不是直接用研发投入等静态绝对值或采用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等财务指标的静态比率值。由此,本文参考王哲等[ 9 ]的研究,决定采用Malmquist指数衡量技术进步。

    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一是选取鲜少文献涉及的中国私营矿业公司,基于股权集中度视角,探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股权集中度与中国私营矿业公司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二是构建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成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單边治理理论认为,公司股东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技术进步通常能给公司带来长期利益,因此股东往往会增加研发投入。代理理论认为,股权高度集中能有效降低经济人的短期利润压力,增加公司长期的研发投入。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股权集中度与中国私营矿业公司技术进步正相关。

    然而当股权过度集中时会产生“掏空效应”即大股东通过各种手段侵占原本属于小股东的资金,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公司技术效率下降[ 10 ]。而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小股东的“搭便车”和“用脚投票”现象普遍,这些现象会导致股东对经理人的监督程度不高、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经理人规避风险的心理,使企业缺少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关心资本长远效率的约束机制,不利于长期的研发投入[ 11 ]。技术效率是在现有技术上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能在短期内提升公司绩效和竞争能力,因而股权相对分散的企业往往会更加注重技术效率的提升。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股权集中度与中国私营矿业公司技术效率负相关。

    当公司形成相对合理的股权结构平衡了“掏空效应”和“搭便车”问题时,将会体现出良好的经济增长率,而全要素生产率是判断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合适的重要指标[ 12 ]。由此提出假设3。

    假设3:股权集中度与中国私营矿业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技术进步评价模型

    Charnes等于1978年建立DEA(数据包络分析)相关理论后提出规模报酬不变的CCR模型,1984年Banker等在CCR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规模报酬变动,提出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无论CCR模型还是BCC模型,都只适用于截面数据的横向比较,无法对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纵向对比。Malmquist指数可以有效弥补DEA模型无法进行纵向对比的不足。Malmquist指数是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的,1994年Fare等把Malmquist指数与DEA结合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来评价技术进步[ 9 ]。私营矿业公司经营规模会对公司的研发投入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构建基于BCC模型的Malmquist指数:

    (1)

    式中,Dti(xt,yt),Dti(xt+1,yt+1)表示利用t时期的投入向量,t时期、t+1时期的产出向量计算决策单元i的距离函数,Dt+1i (xt+1,yt+1)和Dt+1i (xt,yt)含义类似。

    公式(1)中Mi(xt,yt,xt+1,yt+1)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hange,Tfpch),是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指标,可以分解为技术进步(technical change,Techch)和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Effch)。当Techch>1时为技术进步,Techch=1时为技术不变,Techch1时为技术效率提升,Effch=1时为技术效率不变,Effch<1时为技术效率下降。此时,公式(1)可改写为:

    Mi(xt,yt,xt+1,yt+1)=■×[■×

    ■]■? ? (2)

    其中:Effch=■

    Techch=■×■■

    (二)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依据生产函数理论,研发是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 13 ],同时参考黄建山和李春米[ 14 ]的研究,本文选取公司在职员工总人数作为劳动投入,选取公司年末资产总额和研发投入作为资本投入。技术进步反映了人类运用生产资料创造财富的能力,其往往表现为既定投入条件下产出增加,最终带来公司财务指标的增长[ 15 ]。技术创新是企业成长的动力,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 16 ]。因此选取公司利润率和成长性作为产出指标。投入产出指标见表1。

    (三)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技术进步(Techch)、技术效率(Effch)和全要素生产率(Tfpch)。

    2.解释变量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直接影响公司的技术创新决策[ 17 ]。股权集中度是衡量公司股权分布状态的指标[ 11 ]。本文选取股权集中度为解释变量,用最大股东控股比例(STRUC)来衡量。

    3.控制变量

    依据财务理论,现金流能够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资金流动情况,会对R&D投资产生影响。Jensen于1986年提出自由现金流假说,认为当企业拥有充足且自由的现金流时,往往会增加企业R&D投入。同时参照叶彬和任佩瑜[ 18 ]的研究,将现金流作为控制变量。Jensen和Meckling[ 19 ]研究发现负债率会对经理人的行为产生约束,刘胜强和刘星[ 20 ]发现负债率与R&D之间存在“双负”型关系,因而选取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企业年龄会对公司的创新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遂选用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企业年龄是一个绝对数,为了使数据平滑对其取自然对数。资产回报率是衡量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会对研发投资产生影响[ 6 ],选作控制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定义见表2。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3个假设,深入探究股权集中度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构建以下模型:

    Techch=λ0 + λ1STRUC + λ2LEV +

    λ3CASH+λ4ROA+λ5YEAR+eit (3)

    Effch=λ0 + λ1STRUC + λ2LEV +

    λ3CASH+λ4ROA+λ5YEAR+eit (4)

    Tfpch=λ0 + λ1STRUC2 + λ2STRUC +

    λ3LEV+λ4CASH+λ5ROA+λ6YEAR+eit

    (5)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3—2018年中国沪深上市私营矿业公司为样本,从国泰安CSMAR数据库提取公司财务数据现金流和资产回报率,从同花顺网站统计数据和公司历年年报中获取公司年末资产总额、研发投入、劳动投入、成长性、利润率、股权集中度、负债率和企业年龄。剔除部分数据缺失的公司,最后得到31家公司的样本。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投入产出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3。

    由表3可知,选取的样本数据离散程度较好,说明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三)Malmquist评价结果

    根据公式(2),借助Matlab软件得到基于BCC模型的Malmquist指数评价结果,并绘制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中国私营矿业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在2015年之后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具体来看,技术进步乏力,尤其2018年Techch<1,表明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亟需进一步激活。技术效率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大于技术进步,成为短期内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经营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但2017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大幅降低,技术效率也有所降低,说明依赖现有技术的调整和改进已基本到位,中国私营矿业公司的长期发展仍然需要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四)计量检验

    在进行面板数据回归之前,要先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LM检验和LR檢验,判断面板数据是否平稳,再考虑是否存在随机效应和组间异方差。不同被解释变量的相应检验结果见表4。

    由于Malmquist指数评价出来的效率值并不是[0,1]的截断数据,参照刘笑彤和杨德勇[ 21 ]的研究,本文决定不采用Tobit回归。从表4可以看出,所有被解释变量的面板数据都平稳,且都存在组间异方差,都不存在随机效应。为了处理三个模型中的组间异方差问题,参考阳立高等[ 22 ]的回归模型,本文采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模型),建立了“固定效应”FGLS模型。根据模型(3)、(4)和(5),借助Stata软件得到回归结果,见表5。

    模型(3)的结果验证了假设1成立,即中国私营矿业公司股权集中度与技术进步明显正相关,与部分文献的结果一致。说明当股权相对集中时,在私营矿业公司中大股东更愿意为了长远利益选择增加长期技术投入促进技术进步。

    模型(4)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技术效率虽然存在负相关,但不显著。为了探究其真实关系,运用模型(5)的结果,依据股权集中度39.30%将样本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固定效应”FGLS模型回归,结果见模型4a和模型4b。发现股权相对分散的公司更注重技术效率的提升,而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虽然存在“掏空效应”导致技术效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大股东自身利益也与公司息息相关,并不会出现大幅度掠夺小股东资金等高度损害公司整体利益的行为。同时在股权相对集中时,由于“支持效应”的存在,大股东可能会牺牲个人利益为公司的长远利益服务。因此,当股权相对分散时股权集中度与技术效率负相关,当股权相对集中时股权集中度与技术效率正相关,呈现“U”型关系。

    模型(5)的结果验证了假设3成立。依照模型(5)的系数计算得出,当股权集中度稳定在39.30%即趋于相对控股时,“掏空效应”和“搭便车”行为对公司的影响降到最低,经济增长模式达到最优。

    (五)稳健性检验

    1.基于切尾处理的稳健性检验

    对面板数据切去首尾5%的数据,然后采用同样的“固定效应”FGLS模型进行回归,发现其回归结果与原结果相比,股权集中度(STRUC)的显著性和符号基本没有变化,结果较为稳健。

    2.基于更换回归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取“固定效应”FGLS模型来处理异方差等问题,面板校正标准误模型(Panel Corrected Standard Errors,PCSE模型)同样也能处理异方差等问题,所以在稳健性检验时选择采用PCSE模型。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6。

    从表6的结果发现股权集中度(STRUC)及其平方项的显著性和符号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结果较为稳健。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构建了基于BCC模型的Malmquist指数,利用得出的相对动态效率值来评价中国私营矿业公司技术进步,以2013—2018年中国31家上市私营矿业公司数据为样本,从股权集中度的视角建立了“固定效应”FGLS模型,并利用PCSE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1)股权集中度与中国私营矿业公司技术进步显著正相关;(2)股权集中度与中国私营矿业公司技术效率呈“U”型关系;(3)股权集中度與中国私营矿业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

    由此提出以下建议:(1)从长短期效果来看。中国私营矿业公司短期内应重视技术效率的提升,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技术潜力;长期应注重技术进步,增加研发投入。(2)从股权结构类型来看。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应注重现有技术的调整和改进;股权相对分散的公司,在现有技术调整和改进的基础上,需要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3)从治理结构来看。中国私营矿业公司在股权集中度方面应向相对控股方向发展,构建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降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最大股东的“支持效应”,同时平衡“掏空效应”和“搭便车”行为,使公司经济增长模式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

    [1] 马骥,马相东.“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出口贸易的视角[J].亚太经济,2017(5):31-37.

    [2] 任小军.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互动机制[J].经济纵横,2011(8):51-54.

    [3] 杨建君,盛锁.股权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4):787-792.

    [4] HOLDERNESS C G C, SHEEHAN D P. The role of majority shareholders in publicly held corporations:an exploratory analysi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1):317-346.

    [5] 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91-101.

    [6] 黄蕾.股权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基于不同产品市场竞争度的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2(2):241-245.

    [7] 蒋卫华.股权结构、营运资本与企业创新:以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会计之友,2017(23):13-19.

    [8] 肖序,常秋碧.股权结构、组织冗余与研发投入的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8(3):30-35.

    [9] 王哲,沙国,胡伟.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J].华东经济管理,2017(6):25-30.

    [10] 孙兆斌.股权集中、股权制衡与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J].管理世界,2006(7):115-124.

    [11] 杨慧军,杨建君.股权集中度、经理人激励与技术创新选择[J].科研管理,2015(4):48-55.

    [12] 钟世川.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及阶段划分:基于偏向型技术进步对1978—2013年的测算和分解[J].西部论坛,2015(2):65-72.

    [13] 邱斌,杨帅,辛培江.FDI技术溢出渠道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8(8):20-31.

    [14] 黄建山,李春米.股权结构、技术效率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09(3):77-82.

    [15]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31-43.

    [16] 张会荣,张玉明.技术创新、股权结构与中小企业成长[J].山东社会科学,2014(2):114-119.

    [17] 董红星.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一个文献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157-160.

    [18] 叶彬,任佩瑜.股权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6):78-84.

    [19] JENSEN M C, 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20] 刘胜强,刘星.上市公司负债水平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1):87-90.

    [21] 刘笑彤,杨德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并购重组选择差异的效率研究:基于商业银行异质性的Malmquist指数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7(10):65-75.

    [22] 阳立高,龚世豪,王铂,等.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制造业升级[J].中国软科学,2018(1):138-148.

    [23] 姜付秀,蔡文婧,蔡欣妮,等.银行竞争的微观效应:来自融资约束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9(6):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