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行性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大学英语》作为高职高专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是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阵地。本文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为出发点,阐述了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理论依据与实施路径。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陈璇(1982.06-),女,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学英语》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阵地,始终坚持与思政课并肩前行,协同育人。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涵

    1.思政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类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是高职院校公共必修课程之一,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其作用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该课程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内容涵盖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及道德观五观教育。

    2.课程思政。高德毅将课程思政定义为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李粤霞指出,课程思政是通过课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实践活动,或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实践活动,其特征体现为潜隐性、渗透性和创造性。

    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课程思政是一种“大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二者同向同行,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共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高职高专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旨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课程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其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其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增强其文化自信;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使其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有效运用英语,满足国家、学校及个人发展的需要。

    2.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英语语言学科是中西文化思想激烈碰撞的前沿学科。《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之一,具有覆盖面广、学期长、跨度广的特点。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大学英语1/2》面向全体大一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共128学时。新形势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不仅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思想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同时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该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育人。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根本的目的指归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各课程各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相互融通,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课程思政的实践依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为理论基础,将教育内容与实践活动相互融合,不仅解决物质生活问题,同时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课程思政契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具有潜隐性特征。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1.完善制度是保障。全员育人要求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国家统筹为指导、社会教育为环境、学校教育为桥梁、家庭教育为基石的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高校党政主要领导对课程思政改革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持作用。一方面,高校党委、各职能部门紧密合作,积极配合,共同制订课程思政总体规划。成立由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团委等组建的“课程思政”专项工作组,负责课程思政教育方案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监督、评价及考核。另一方面,将课程思政纳入二级学院重点工作,划清课程思政执行部门职责,明确育人目标,落实教学管理,完善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育人。

    2.内容构建是载体。打造“一体两翼”《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模式,以英语教学为主战场制订,融入思政教育,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主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思维能力为两翼。以教材为载体,以活页为补充,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深挖课程的思政元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实现全过程育人。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英语2》为例,本课程以课本为载体,重组课本内容,将原有的8个单元划分为5个项目,深挖每个项目蕴含的思政元素,组织教学。

    项目一将课本原有的1、2两个单元整合为“校园生活”,以时间管理为切入点展开主题,介绍与时间管理相关的词汇、句型;学习与时间管理相关的文章,抓住文章主旨的同时能针对文章中的“拖延症”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并能完成写作部分日程表的制作。泛读部分引入习近平主席2020年新年贺词(中英文版),贺词回顾2020年我国取得的一系列瞩目成就,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将个人时间管理与国家建设规划相互融合,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自律能力,将品德教育无声渗入英语教学。

    3.教学方法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平台,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等多样形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实现多维并举,全方位育人。

    《大学英语》课程一改过去的单纯面授教学法,充分利用雨课堂、智慧职教等平台,重组教学内容,重新制作与之匹配的雨课堂课件及智慧职教资源库。课前,将相关教学资源上传至雨课堂和职教云,供学生自主预习、储备知识。课中,利用平台弹幕、分组、投票等功能组织教学,并根据平台反馈数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教学进程,加强重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同时,基于平台在线评价系统,及时、客观反馈教學效果,梳理知识。课后,以平台为依托,巩固已学,拓展新知。课堂教学之外,精心打造第二课堂,如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下乡送教等活动,将课堂从教室内延伸至教室外,从学校里延伸到学校外。整个课程教学将课堂内外、线下与线上、知识与思维,智育与德育相互融合,打造混合式教学模式。

    4.教师能力是核心。大学英语教师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中国文化素养。深入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通过专业知识学习,积极探索语言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拓展思辨思维,挖掘思政元素,努力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相互融合,达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教学效果。

    “大思政”育人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渗透。《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隐形阵地,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主流价值的引领,在价值引领的过程中提炼知识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相互融通,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2]李粤霞.“课程思政”实施的理念与路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0.

    [3]王秋慧.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路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9.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张铁辉.高职英语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培育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