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王婧倩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发展阶段,是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使社会主义运动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明了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开拓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探索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理论创新;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7-013-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社会主义运动新的生命力,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向全世界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赋予了社会主义运动新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P.21)中国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积极回答时代崭新课题,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世界社会主义在500多年的发展中,先后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不同的阶段。理论的进步与完善,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并没有终结其理论进程。列宁领导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及一个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与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思想指导密不可分。在近代中国,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空想变成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曾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历史证明,社会主义理论必须立足实践,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践发展而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得失,创立邓小平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党的全部历史经验,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经验,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2]。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结合世界新趋势,进一步回答时代发展课题,形成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伟大征程。可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固化的,而是与时俱进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改革开放不同阶段、致力于解答不同的时代课题,具有不同的背景形势、历史任务、理论主题和特征特点。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回应20世纪中后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时代危机和挑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樣建设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回应的是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执政党的危机和考验。科学发展观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回应在新世纪新阶段存在的发展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从改革开放的实践到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重新认识再指导新的实践,继而实现理论的新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而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创造性地付诸实践,在“老祖宗不能丢、老祖宗丢不得”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它们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都站在相同的政治立场上,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理论精髓、理论品质和价值理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3](P.76),从根本上承袭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本质。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有别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立形态的社会主义”,更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是什么“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成长的、鲜活的社会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开拓前进。中国共产党以实践为基础创立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开拓了社会主义新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明了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仅验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真理性,而且证明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方法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谱写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篇章,将继续以雄辩的力量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如何维护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一直是一项重大课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阶级,《共产党宣言》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提供了行动纲领,但这个时期党还没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在严酷的斗争中,如果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就不能集中统一、凝聚力量。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仅仅存在72天就遭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领导上的集中和权威。在俄国革命中,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坚决维护中央委员会的权威,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70多年后,正是因为苏共主动放弃党的领导、削弱党中央权威,才导致这样一个大党大国一夜之间分崩离析,[4](P.46)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挫。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各种思潮涌动,国内外形势复杂,苏东剧变殷鉴不远,因此必须要将加强党的领导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代表社会主义运动的方向,那些借“改革”之名否定党的领导、借“法治”削弱党的领导地位的企图,将使社会主义事业蒙受重大损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5]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抓住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要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只有坐镇中军帐,车马炮才能各展所长,一盘棋才能大局分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40多年的壮丽征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列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第一条,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会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共产党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负责。

    (二)证明了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对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难题作出了科学回答

    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不同国家应该怎样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唯物史观的态度,没有超越实践去论述未来社会的具体问题。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就去世了;苏联进行了探索,但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汲取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在遵循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经验。首先,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引导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促进社会生产力强劲发展。其次,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率,更能释放社会活力,更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卓有成效,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镜鉴。

    (三)增強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信心,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

    苏东剧变后,一些西方国家一度认为社会主义将走向终结。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重要历史关头稳住了社会主义的阵脚。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成就令世界瞩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 679亿元[6]增长到2019年的99万多亿元[7],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1%[8],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以罕见的速度发展起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88年,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9](P.1225)社会主义诞生500多年来,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基础建设薄弱的国家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依然闪烁着科学的光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前景依然广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报告规划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展现出比资本主义更突出的制度优势,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继续发挥领跑作用。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胜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探索社会制度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相当长的时间,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主要来自西方,“西方中心论”“资本主义中心论”影响广泛。一些发展中国家罔顾自身发展需要,实行西方所谓“一般性现代化方案”,诸如新自由主义、传统工业化道路等,或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或面临阶级矛盾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困境。2008年,肇始于西方国家的国际金融危机,消极影响流布至今。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西方国家各自为政、乱象纷呈,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事实证明,西方现代化道路有其局限性,弊端丛生、难以为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出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思路,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垄断性解释。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五大明确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规划“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蓝图。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探索中,丰富拓展了现代化内涵。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而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重大变革的系统工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道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冲破陈旧观念束缚,形成了一系列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理念。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意识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在1992年南方談话中,邓小平同志将“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新世纪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条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总目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深化改革的道路越走越宽,发展更有质量、治理更有水平。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与西方注重发展商品经济获取最大利润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注重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党的十八大以来,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清理深层利益关系矛盾,推动经济发展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就是让全体人民参与、分享中国现代化发展成果。到2020年底,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脱贫。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到那时,中国人民将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传统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欧美国家发展现代化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依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时,环境压力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水平时,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一些在发达国家现代化历程中逐渐出现的环境问题在短时间内集中显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重大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这成为经济发展短板、人民生活痛点,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改变。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其中就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就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系列部署。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将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深刻阐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建设问题,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自我完善过程中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诠释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遵循和思想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出台史上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中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成为世界上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提前完成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碳排放目标,提前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目标,创造了绿色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良性互动,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中国坚持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用绿色产业谋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动力。数据显示,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的人数占脱贫总任务的17%—20%,依托森林旅游全国有1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户均增收3 500元。随着生态旅游、康养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收入大幅提高。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完全可以实现相互促进、实现双赢。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前进,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达到新境界,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的和平发展道路

    早期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多与殖民扩张、海外掠夺相伴而生,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西方价值观和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主选择,造成局部战争和世界动荡,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反思与批判。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各国越来越重视研究“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发展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打破“争霸才能崛起、崛起必然称霸”的陈旧逻辑。邓小平同志提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能称霸。”[11](P.11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应当努力争取和平国际环境以发展壮大,同时以自己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和谐稳定,极大地增强了世界上爱好和维护和平的力量。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将是2020年唯一经济正增长主要经济体,成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引擎。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从未谋求霸权。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在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重要议题上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压舱石”和“动力源”。

    中国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应当摈弃傲慢和偏见。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11](P.319)在现代化道路选择问题上,中国历来主张发展模式的多样化,面对一些人鼓吹西方发展道路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积极倡导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为丰富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作出中国贡献。

    中国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区别于先发现代化国家向外扩张的老路,中国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带头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与先发现代化国家与其他国家被动分享发展成果不同,中国提出促进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新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欢迎各方搭乘发展便车,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参与构建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的全球治理体系。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先后帮助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以务实举措为发展中国家注入强劲发展动力,贡献了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证明,立足国情、发展生产、造福人民、惠及全球是走向现代化的正道,打破了后发国家对西方现代化路径的依赖,增强了发展中国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党的十九大作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到那时,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将为推动世界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N].人民日报,2013-02-07.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论局.中国制度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

    [5]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6]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8.

    [7] 陆娅楠.去年我国经济总量990865亿元[N].人民日报,2020-02-29.

    [8]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20-02-29.

    [9] 邓小平年谱(1975—1977):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5-10-31.

    [1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刘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