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中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单晓坤
摘 要:在《中国制造2025》纲要中关键词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这些发展方向与高职制造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息息相关,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应是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人,高职制造类专业的深度改革实践研究是培养该专业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构建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高职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課中厂”的教学模式。针对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进行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工匠精神;课中厂;教学模式
1 当前工匠精神融入国内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育人目标指导下,许多高职院校将制造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但忽略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往往缺乏对制造类学生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主要表现为:
高职制造类专业中专业课程教师教学开展学习工匠精神深度不够,学生对观念认知程度不足,对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意识形态学习不够深刻。
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比例不科学,缺乏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来支撑。课堂教学缺少传授专业知识技能与工匠精神文化素养的融合,只强调技能本位而忽视工匠人文素养教育。
“匠师”专业化程度、教学技能不全面,高职制造类教师参与系统企业实践和职业培训不足,给工匠精神在高职学生的培育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本文对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一种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在“课中厂”教学模式中融入工匠精神。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来培养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转变,力求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成为具备一定工匠精神的职业人,为高职制造类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是中国发展制造强国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制造类学科新的时代任务。将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融合,是实现“中国制造 2025”制造强国的战略需要,也是实现高职制造类专业可持续发展与学生职业生涯自我发展的重要诉求。
2 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1 教学模式的研究基础
本文研究基础是在我校现有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中构建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的体系,专业课教师通过企业调研、走访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教学分析,按照机械制造技术工艺的复杂程度、实践技能高低,将课程构建成递进式“三进阶”技能培养体系:专业技术能力 → 岗位核心技术能力 → 跨岗位综合技术能力。目前我校可依靠的研究基础具体如下:
(一)通过图书馆及网络课程资源为项目研究提供技术资料。
(二)利用校企相关合作企业进行实际生产加工产品实例调研。
(三)项目团队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具备开发研究项目能力。
通过对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课中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可以培养高职制造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工匠精神进行内化,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2.2 教学目标改革
在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中专业课程“课中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知识载体的选择是工匠精神培养落实的主要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坚定学生的专业目标
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学会典型零件的加工过程及工艺规程的制定。在课程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学目标要重新定位,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等职业道德内涵方面。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
适时适当加入学科前沿知识,注意知识的更新以适应企业对知识和技术的高要求。结合本校实验实训设备现状,将数控加工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要求弱化部分章节的公式理论推导计算知识。用精美的工件产品、动画视频展示,培养学生专业志趣,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出色的职业工匠。
(三)“课中厂”课堂教学模式,树立学生的工匠精神
将企业的典型机械加工实例融入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实现课堂与企业的深入对接。学生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制定工艺规程,教师进行巡回指导,使高职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学习实践中树立工匠精神。
2.3 教学过程设计
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构建课程教学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与任务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教学项目载体的选择必须具有多重性,能同时满足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素质培养,构建改革课程教学管理与评价,在学生学业成绩中适当增加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考核相关内容。为了实现课程教学改革,课程组教师通过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对企业调研及查找文献资料,收集企业零件生产加工实例,运用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构建课程教学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与任务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使用实验、实践研究法进行课程教学实践,构建改革课程教学管理与评价,在学生学业成绩中适当增加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考核相关内容。具体教学设计研究的步骤如下:
(一)查找资料,课程实例调研,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收集企业零件加工实例及课程内容分析,对企业调研的课程实例可行性分析。
(二)进行融入工匠精神“课中厂”《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过程资料设计编写,课题组教师完成课程实践教学,对课题研究反思完成教学文件汇编。
(三)实践教学阶段,在我校2016级、2017级制造、机电专业400多名学生中开展了融入工匠精神“课中厂”《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教学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3 课程实践教学阶段具体措施
3.1 以零件产品工艺规程制定为目标,培养学生专业知识
“课中厂”课堂教学改革使得学生能以企业机械制造加工零件为实例,每道工序制定都与企业实际加工过程进行无缝对接。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在日常实习教学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际零件产品的工艺规程制定是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实现的核心部分,“课中厂”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让学生熟悉企业生产加工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3.2 以企业零件实例工艺路线的拟定为根本,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
“课中厂”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在课堂中对学生完成工厂中实践操作能力和工艺路线拟定能力的培养,学生围绕企业零件完成相关作业,让学生整体把握机械制造企业岗位工作流程。教师在布置企业零件工艺路线拟定实例作业中采用阶段性考核,考核方式以企业师傅评价标准为参考。通过阶段性考核使学生对其今后工作岗位的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进行全面学习。使学生掌握岗位工作的主要环节和各种操作过程。在课堂中锻炼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为今后从事相关岗位工作做好技术准备和职业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3.3 以企业典型零件生产过程为重点,提升学生的行业知识
“课中厂”课堂教学改革将企业典型零件生产过程作为学生日常作业和课堂讲授实例,将企业的典型机械加工实例融入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真正做到课堂与企业的深入对接。学生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制定工艺规程,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将企业“6S”管理规范贯彻执行,使高职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学习中树立工匠精神。教学模式的改革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分析、加工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3.4 以企业岗位任务为驱动,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采用岗位任务驱动法的“课中厂”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通过企业零件产品生产加工的调研,将企业岗位知识和企业文化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和渗透,能够让学生在校就能对实际就业岗位中的情况提前了解,使学生对未来从事职业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视,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教师以岗位任务为主导方法的教学能力和对企业最新行业知识了解,做到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地传授给学生。
4 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意义
本文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这门高职制造类必修课进行了教学改革研究,开展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工匠精神”的培养。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堂教学采用“课中厂”模式,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课程的项目设计以岗位的工作环节为方向,课程的授课以企业的生产加工为基础,课程的考核以企业师傅的评价为参考。把工匠精神有效融入专业课程中实现“课中厂”教學模式,可以丰富高职专业课程育人载体,创新专业课程育人方式,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韩洪文.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同质化的表征、原因与对策 [J]. 教育研究,2012 ,(09):67-72.
[2]罗俊.工匠精神指引下高职院校“课中厂”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外贸跟单实务》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7,(20):64-67.
[3]卜玉华.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基础、困局与突破路径[J].教育研究,2016,(03):110-118.
[4]朱德全.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 教育研究,2010,(04):103-107.
[5]张亚军.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8,(12):4-8.
[6]王丽媛.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 职教论坛,2014,(22):66-69.
[7]周亚.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路径及有效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2017,(17):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