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绪控制和调节的发展研究

    【摘 要】为探究青少年情绪控制和调节的发展情况,对15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情绪控制能力有所提升;男生比女生更多地使用认知沉浸、表达抑制情绪调节策略;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对抑郁程度和情绪体验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由此可见,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是一个发展性问题;家长和教师应协助青少年通过情绪调节解决行为问题;男生应合理调整情绪调节策略以收获更多的正性情绪。

    【关键词】青少年;情绪控制;情绪调节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5-0033-04

    【作者简介】杨娜,银川阅海中学(银川,750004)教师,二级教师。

    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水平与其社会交往及个人成长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若青少年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无法有效表达情绪,则可能给他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不利影响。本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为提高青少年人际交往及情绪调节能力提供参考依据,引导青少年正确评价人际关系,妥善处理情绪性行为,促进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150名七年级到高二年级的青少年进行问卷测量,其中男生75名,女生75名;每个年级各30名。

    (二)研究方法

    1.《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

    《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包括两个分量表:正性情绪调节分量表和负性情绪调节分量表。正性情绪调节分量表共有15个条目,负性情绪调节分量表共有20个条目。两个分量表都包括4个维度,分别测量青少年认知重评策略、认知沉浸策略、表达抑制策略及表达宣泄策略的使用情况。[2]

    2.《情绪表达性问卷》。

    《情绪表达性问卷》共有17个条目,采用6级计分。其中11个条目为表达抑制情况,在这11个条目上的得分越高,则越倾向于表达抑制。将这11道题反向计分之后,整个问卷总分越高,表明越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3]

    3.《贝克抑郁自评量表》。

    《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包括21组项目,每组有4句陈述,每句之前标有的阿拉伯数字为等级分。量表要求个体根据最近一周的感觉,把最适合自己情况的一句话前面的数字圈出来,用来测评抑郁程度。[4]

    4.《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

    《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区分了期待性快感体验和即时性快感体验,并且区分度较高,可以测评出持久性的个体差异。问卷共有20个条目,其中测量期待性快乐的有11个条目,测量即时性快乐的有9个条目。[5]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進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情绪控制、调节能力的年级效应

    以年级为自变量,以青少年在《情绪表达性问卷》和《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中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5个年级在《情绪表达性问卷》的情绪控制项目上的得分差异显著,高一、高二年级的表达抑制得分显著高于七、八、九年级。5个年级在《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各项目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二)各年级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体验的相关分析

    分别对5个年级的青少年在《情绪表达性问卷》《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中的得分与《贝克抑郁自评量表》《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中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青少年的情绪体验与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息息相关。表达抑制得分与抑郁程度显著正相关,认知重评得分与时间性快感体验、即时性快感体验得分显著正相关,认知沉浸得分与抑郁程度、时间性快感体验、期待性快感体验得分显著正相关,表达宣泄得分与时间性快感体验、期待性快感体验和即时性快感体验得分均显著正相关。

    (三)情绪调节能力的性别效应

    以性别为自变量,以青少年在《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中的得分为因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生在认知沉浸、表达抑制以及负性情绪表达抑制项目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两组在其他项目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

    (四)男女生情绪调节与情绪体验的相关分析

    将男生在《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中的得分与《贝克抑郁自评量表》《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中的得分做相关分析,得到以下结果:男生的认知重评得分与即时性快感体验得分显著正相关;认知沉浸得分与时间性快感体验、期待性快感体验和即时性快感体验得分均显著正相关;表达抑制得分与即时性快感体验显著正相关;表达宣泄得分与时间性快感体验、期待性快感体验得分显著正相关。

    将女生在《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中的得分与《贝克抑郁自评量表》《时间性快感体验量表》中的得分做相关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女生的认知重评得分与时间性快感体验、期待性快感体验和即时性快感体验得分均显著正相关;认知沉浸得分与抑郁症状显著正相关;表达抑制得分与抑郁症状显著正相关;表达宣泄得分与时间性快感体验、期待性快感体验得分显著正相关。

    三、讨论

    (一)青少年行为与情绪控制发展的一般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高年级青少年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这可能与大脑前额叶的快速发育有关,前额叶是个体发展成熟最慢的区域,会持续到成年早期,青少年阶段是前额叶发展的关键阶段之一。诸多病理研究表明,大脑的前额叶是参与抑制过程以及执行功能的重要生理基础。[6]青少年阶段,个体会通过延迟满足、运动抑制等方式有意控制外显行为,或对认知活动进行思维压抑。[7]

    另一方面可能与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以及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社交需求有关。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个体的情绪通常是建立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的,人际和谐是核心的社会规范,文化的规则对人们提出谦让和克制的要求,能够隐藏强烈的情绪、保持冷静被认为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缺乏控制的消极情绪表达可能会伤害他人,破坏与他人的关系,造成人际和谐的短暂破坏。除了消极情绪的表达之外,积极情绪,如炫耀的表达也倾向于被压制。[8]情绪表达一般在社会交往中发生,他人的关注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表达。在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不加控制的情绪表达得到了周围人的消极反馈,随着类似经历的增多,青少年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从而达到维护人际关系的目的。

    (二)青少年情绪调节的性别特征

    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多地使用认知沉浸和表达抑制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在面对负性事件时更少表达,出现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对男生和女生性别角色的不同要求有关。在传统文化中,社会对男生的要求是抑制自己的情感表达,在成长过程中,男生将社会的评价标准内化为对自身的要求,在经历负性事件时尤为如此。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女生越多地使用认知沉浸、表达抑制,其抑郁程度越严重;男生认知沉浸、表达抑制的使用与抑郁程度无关。可以发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下,低情感表达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对男生具有适应性。

    值得关注的是,在《情绪表达性问卷》中,男女生的表达抑制情况没有显著差异,而在《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中,男女生在表达抑制方面的差异显著。究其原因,发现是两个问卷的呈现方式和内容不同导致的。在《情绪表达性问卷》中没有呈现具体的情境,青少年可能会将量表中涉及的情绪种类理解为对社会分离情绪的抑制,因此,量表测试结果表明,男女生对诸如愤怒、失望等情绪的表达和抑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在《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中呈现了具体的情境,如考试不理想、收到好朋友的礼物、不被老师理解等,在这些情境下,女生对情绪的表达性高于男生,男生对情绪的抑制性高于女生。

    (三)青少年情绪调节与情绪体验的相关特征

    相关分析发现,表达抑制的过度使用使抑郁程度更严重,而认知重评和表达宣泄则与良好的情绪体验显著正相关;在正性事件中采用认知沉浸也与良好的情绪体验显著正相关,而在负性事件中采用认知沉浸则可能导致较高的抑郁程度。可见,认知重评和表达宣泄是有效的、适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在日常生活事件中采用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能够避免消极的情绪体验,提高个体的正性情绪体验。而认知沉浸这一情绪调节策略的适用性需要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讨论,经历正性事件后采用认知沉浸,能够增强正性情绪体验;经历负性事件后采用认知沉浸,则会导致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

    四、研究意义

    (一)明确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是发展性问题

    本研究结果明确了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或情绪性行为是一个发展性问题,与他们的生理发育不完善有关。社会、家长、教师应避免将青少年处理情绪问题的不成熟方式与其道德及人格挂钩,对出现情绪问题的青少年多一些理解和耐心。

    (二)通过情绪调节解决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本研究结果为解决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提出了新的方向:帮助青少年学会有效地调节情绪。学校可以在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案或课程,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引导和帮助;家长可以在情绪事件发生时,抓住教育时机,帮助青少年习得更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三)引导男生合理调整情绪调节策略

    本研究发现,男生较高的表达抑制使用频率虽然未导致抑郁症状和负性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即时性的快感体验,但这并不代表男生没有必要调整情绪调节策略。研究表明,男生在负性事件中对认知沉浸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有可能增加抑郁症状,并且越多使用表达宣泄的男生,其正性的情绪体验也越高,尤其是在正性事件中使用表达宣泄,能够有效地降低抑郁症状;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也能有效避免社交性和躯体性的快感缺失。因此,男生若能合理地调整情绪调节策略,适度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将会收获更多的正性情绪,避免抑郁症状和快感缺失。

    【参考文献】

    [1]邓欣媚,桑标.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9(3):168-175.

    [2]KRING A M, SMITH D A, NEALE J M.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ispositional Expressivenes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motional Expressivity Scale[J]. Journal of PersonaI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4,66(5):934-949.

    [3]BECK A T,WARD C H,MENDELSON M,et al. An Inventory for Measuring Depression[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1961,4(6):561-571.

    [4]GARD D E,GARD M G,KRING A M,et al.Anticipatory and Consummatory Components of the Experience of Pleasure:A Scale Development Study[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6,40(6):1086-1102.

    [5]CARPENTER P A,JUST M A,REICHLE E D. Working 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Evidence from Neuroimaging[J].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2000,10(2):195-199.

    [6]李美華.不同年级和学业成绩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7]CHIANG W T.The Suppress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Interpersonal Context[J].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2,43(3):65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