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源性饲料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王仁华
1、动物源性饲料概况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是指以动物或动物副产品为原料,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单一饲料。这类饲料包括畜禽屠宰场副产品、水产制品、乳制品、蛋制品及蚕丝工业副产品等。它们具有高蛋白质含量及生物学价值、矿物元素及B族维生素含量丰富等特点,是畜、禽、鱼类等动物饲料的重要原料。但此类产品也容易发生安全卫生问题,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当前,动物源饲料产品质量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无标签、质量差、微生物超标等。以鱼粉为例,有的鱼粉企业用国产鱼粉冒充进口鱼粉;鱼粉中添加贝壳粉、羽毛粉,甚至皮革粉,以此充好;产品标签不规范,或者有的鱼粉就没有标签,来源不清;鱼粉中杂质过多,微生物超标。
2 动物源性饲料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规模
目前,许多动物源性饲料生产企业规模太小,甚至不少企业还是小作坊式的加工点,企业管理松散,生产行为不规范,生产工艺和设备十分简陋,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加工、仓储条件差,再加上从业人员趋利动机,导致产品质量上不去,甚至出现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的现象。
2.2 生产环境
有的企业从生产成本考虑,在生产环境的投入上能省则省。原料露天堆放,招惹蚊虫,一遇雨天,原料沾水后易滋生病原微生物。厂房无除尘设备,原料随意堆放,容易交叉,生产环境脏、乱、臭,给商品饲料生产埋下安全隐患。
2.3 原料来源
某些生产企业缺乏安全意识,肓目采购原料,使得动物源性饲料原料成分和来源复杂,有屠宰场下脚料,有来自饭店、农村零星收购的杂骨和动物废弃组织,有的来自渔民的废弃水产品,无法保证原料未被病原微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由于原料的混杂性,牛羊源性成分混杂其中也在所难免,增加了反刍动物饲用同源性饲料感染疯牛病的风险。
2.4 产品质量缺乏统一标准
除鱼粉外,许多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有的标准还在草案审定之中,有的标准已不适用,也不符合安全卫生要求。《饲料卫生标准》仅有鱼粉、肉骨粉和骨粉的卫生指标,企业产品标准质量指标和卫生指标无据可依,一些企业干脆无标生产,许多产品没有产品合格证,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动物性饲料的整体质量。
2.5 标签不规范
动物源性饲料普遍存在标签问题。例如进口鱼粉普遍没有中文标签;经营环节的动物性饲料多数无标签,使用者难以了解产品的来源,有问题无法追溯到生产厂家;某些产品标签不规范,产品名称随意定,不能反映饲料的真实属性,标签中表明的原料组成不明确,产品成分保证值与产品质量不一致。
3 对策探讨
3.1 生产条件
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应能满足产品的安全卫生和质量标准要求。动物源性饲料原料与产品极易腐败,高温灭菌是保障产品安全卫生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有良好的清洗、消毒、烘干等设施。生产厂区布局要合理,原料存放及整理区、生产加工区、成品储存区要完全分开,防止交叉污染。要有完备的废弃物收集、处理系统和污染防治设施,其排放要符合环保要求。生产企业的厂址应远离动物饲养场地,最小距离1000m。如果靠近屠宰场所,应有必要的隔离防疫措施。厂区周围应有围墙或其他有效屏障,进出口应有供人员、车辆进行消毒的设施。
3.2 饲料原料的安全卫生管理
采购原料时要对原料产地的畜禽疫情有所了解,禁止采购腐败、污染或来自动物疫区的动物源性原料。这是保证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的关键。不同原料应分别存放,并挂标识牌,避免混杂。禁止露天放置原料,原料贮存场地或仓库要求阴凉、通风、干燥和洁净。对于新鲜的畜禽肉类及鱼虾类原料如不能及时加工处理应低温贮存。新鲜原料即使低温贮存,也应尽快使用。原料出库使用前应进行筛选,对贮存时因发生异常变化而导致不合格的原料要加以去除并作无害化处理。
3.3 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卫生管理
生产各种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时,应当确定相应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并严格执行。使用同一设备生产不同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前,对所有设备和工具、容器都应进行彻底清洗,防止交叉污染。对用于制造、包装、储运的设备及器具应定期进行清洗、消毒。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必须随时清除,并经无害化处理后及时清理出厂。生产中使用饲料添加剂的品种和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3.4 饲料成品的安全卫生管理
成品要严格进行检验,检验合格才能出厂,并执行产品留样观察制度。检验项目应包括细菌总数、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重金属、特定病原菌等有严重危害性或危险性的指标。同时按照动物源性饲料产品种类的不同,必要时还要检验水分、酸价(AV)、过氧化价(POV)、挥发性盐基氮(VBN)、组胺和砂分等指标。成品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其他原因导致品质破坏时,应予以销毁,并追查原因。成品存放区和原料贮存区要完全分开,保证成品不受污染。成品应分类存放,防止误装或混装。生产使用的饲料添加剂、药物等物品不得和饲料成品贮存于同一场所。成品包装材料必须符合有关卫生标准与规定,不得带有任何污染源,并保证包装材料不应与产品发生任何物理、化学作用而损害产品。同时在标签和外包装应符合规范,注明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