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策略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融合
农建忠
摘要:小学是教育的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需要对学生进行各种习惯、思想以及能力的培养,继而为学生学习更高阶段的知识奠定基础。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学习该知识点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较多。通常在低年龄阶段,学生掌握基础概念,会基本运算就可以获得高分数。但是到了高年级,数学的相关内容就变得更加复杂化,教师如若不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很难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转化思想是数学的一类思想,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帮助小学高年龄阶段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关键词:转化策略;小学数学;解题教学;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面對小学数学的解题问题,教师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数学解题最重要的是思路,让学生学会解题的思路至关重要,教师致力于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对转化策略的应用,是使学生对知识深刻理解的重要方式,以此抽丝剥茧地使学生发掘解题的本质,帮助学生学会数学解题的思维方式,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使学生轻松解决难题。
一、基于转化思想,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知识
在学习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知识时,其难度和复杂性在逐步增加,很多知识点都不像低年龄阶段那么简单易懂,也不是学生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的思维就可以理解的。因此必须要帮助学生突破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而融入转化思想则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
例如在学习《折线统计图》这一节课程时,就是利用图形挖掘一系列隐含的知识,考验的就是学生数字和图形相结合的能力。如这样一道题目:小南将7至13岁生日当天测试的身高记录了下来,分别是116、118、123、128、136、145、156,请问从小南记录的身高中你可以看出怎样的变化?从7到13岁小南一共长了多少厘米呢?哪个阶段小南长得最快呢?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仅从数据就判断这些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引出折线图,引导学生画出X轴和Y轴,X轴代表年龄,Y轴代表身高。接着将小南每一年的身高在图中的对应点上画出,最终将其连成一条线。通过图的直观对比,学生就可以很清晰地找到该问题的所有答案。这就是一种较为明显的转化思想,将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转化为图形,通过图形的直观性解决未知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二、内化新知,渗透转化思想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抽象化,而且系统性相对较强,学习难度会逐渐的上升,并且前后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一旦学生对某部分知识内容未能掌握,那么在学习一下个知识时,就会增加学习难度。所以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以及迁移能力,将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实现突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内容后,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使学生可以将生疏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内容,并且借用旧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新的知识内容。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通过利用过媒体教学方式,在发屏幕中,为学生布置了一些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题。其中就包含了13.55+5.91=?,11.22+19.37=?,9.98+7.61=?,教师在为对学生进行讲述小数具体算法前,要求学生对以上几个题目进行解答,虽然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学加法与减法的运算知识内容,但是由于未学习小数加法与减法,在计算中还具有一定的难度,随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答案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后,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使学生了解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与整数的加法与减法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根据小数末尾数以此加减即可,随后,有些学生问道。如果是?“21.3-14.87是怎样计算的呢”,随后教师为学生进行解析,由于小数点末尾数为0,所以需要进一位进行计算,与整数减法是相似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时间未结束前,教师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或者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提问,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课堂即将技术后,教师问道同学们“本节教学内容,除了依次进行计算方式,还有什么计算方式,能够快速的得出答案呢?”在教师的问题结束后,学生们也逐渐的进入了沉思,并且回想教师的问题,甚至一些学生已经进入了新的探索当中。在本节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内容,由已经所学的知识内容引入到新的知识当中,使学生能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而且也帮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内容。
三、化繁为简,降低知识难度
数学中,极易出现特殊情况,学生根本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毕竟他们的知识储备薄弱,并且没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因此很难完成。教师要针对这一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剖析讲解,注意培养学生特殊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能力。有些问题只是在题目和条件上的问法特殊,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迷惑性,但问题的本质并不复杂。学生缺乏透过表面看本质的能力,因此不能清晰地认识题目所考查的方面。因此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对问题抽丝剥茧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将题进行常规变换,使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学生就可以快速提升解决特殊问题的能力。
例如,小学会学习“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制定一道数学题:“湖光小学一二年级同学给山区小朋友们捐图书。一年级学生捐了298本,二年级学生一共捐了405本,那么两个年级加起来为这一小学捐了多少本图书呢?”大部分学生看到此种数学问题的时候都不知道要从何处着手,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将此种问题转换成简单的题型,如405+(300-2),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加轻松地对此道数学题进行计算,并快速获得最终的答案703。如此,教师就确实利用了转化的方式让学生更加轻松方便地掌握了本堂课的知识,原本复杂的数学问题瞬间就变得十分容易,学生只要利用此种方式就可以对相似问题进行解答,还能够运用自己的所学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确实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授课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背景下,教师一定要仔细研究转化策略,不断调整小学数学教学计划,寻找最适合的解决问题方案,帮助学生优化解题,提高水平。同时,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化策略,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沈卫国.转化策略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29):69.
[2]王育玺.转化策略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9(90):103-104.
[3]潘平,王言仿.转化策略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