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剧七环节教学模式的构建
刘钦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是,在常规语文课堂上,以教师为主的情况仍然较多,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和运用,很难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及时和自然的关联。为此,笔者将课本剧这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入课堂,尝试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课本剧七环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笔者查阅文献发现,作者普遍认为课本剧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新鲜补充,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办法,并大多认为课本剧教学包括读课文、编剧本、角色扮演等内容。
在多年的课本剧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语文课、拓展课、班会课、午会课、市区校三级课本剧比赛、班级“课本剧汇演”等若干平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构建了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七环节”模式(见图1)。课本剧不能简单等同于角色扮演,它是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
1.分类筛选课文
不是每篇课文或一篇课文的全部内容都适合排演课本剧,师生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共同筛选,如记叙性强、篇幅适中、对话丰富等。筛选结果也因文而异:根据篇幅,可分为全文改编、片段改编;根据剧情,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内容,可分为课文直接改编成剧本、新增创编、想象续编等。表1是师生对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教材筛选的结果。
2.通过朗读深入理解文本
教师采用“教师整篇范读—教师单句范读—学生单句跟读—学生整篇朗读”的模式,使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中,白求恩婉拒撤离时说的话——“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既要读出思考后的坚决,又要读出大义凛然的淡定,教师和学生会在揣摩中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反复揣摩。只有熟悉了文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和演绎文本。
3.组建分工合作的剧组
教师经过平时的观察交流,发掘若干有一定语言素养、表达欲望、表演天分的学生。请这些学生作为核心,组建若干剧组,优化结构;组员要在组长的指挥下分工合作;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4.灵活创作剧本
设计台词是剧本的核心,教师既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发挥。譬如,《狼牙山五壮士》第2节中,对五位战士战斗表现的描写没有直接引用语言,所以需要师生为人物设计台词。文中提到“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教师应提示围绕词语“指挥”和“命令”来增加和设计台词,而修饰班长台词的提示语可以参考“沉着”和“狠狠”两个词语。到这里,教师的任务就完成了,接下来就要由学生在剧组里讨论台词的设计了。如下面的例子。
【剧组1】马宝玉:(冷静地)同志们,千万别动,听我命令。5、4、3、2、1。(高声地)给我往死里打!
【剧组2】马宝玉:(镇定地)你们两个,到后面的掩体里。你,还有你,架起机枪,给我瞄准,听我指挥。近了,近了。(大手一挥)射击!
实践证明,学生在对剧本和台词一遍遍的打磨和创造中切实提高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课本剧的重点其实不仅在于“演”,更在于“编”,它涉及学生语言素养的真正提高。
5.为学生提供培训与指导
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演培训的内容包括说话语气、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再细一点,语气还可包括愤怒、喜悦、悲哀、抱怨等;表情还可包括热情、紧张、生气、着急、自豪等;肢体动作还可包括耸肩、摆手、挽臂、舀水等。如《爸爸和书》一文中,“爸爸点了点头,用他的上衣把我裹得严严实实的”一句中的“裹”字,教师可带领学生们一起做动作,并且要做到位,即衣服要包得很紧,密不透风,让学生在动作中理解“裹”的意思,通过“裹”这一动作体会父爱的深沉。
6.给学生充分的表演时间
在课堂上,正式表演的时段大致分为四种。一是课初表演片段,用于导入激趣。如《律师林肯》中,可先表演福尔逊诬告阿姆斯特朗,交代案情背景。二是课中表演片段,设置情境,辅助理解,可使学生保持注意力。如《跳水》中,船长用开枪逼迫孩子跳海的片段。三是课末表演,用于升华对文本的理解。如《武松打虎》,在讲读后表演武松打虎,体会动词的准确和人物的勇猛。四是专门利用一个课时或班会课、六一联欢会等进行各个剧组课本剧的汇演,即专场演出。
7.优化评价方式
上海正在全面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尤其主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强调给予每个学生有针对性的反馈,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改进或提高。笔者对学生在课本剧中的全程表现及时观察记录,设计了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表(见表2)。
二、课本剧七环节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果
在实施“七环节”课本剧教学模式之后,笔者所教班级中的很多学生学会了编写剧本,提高了表演热情,并更加喜爱语文了。学生在校课本剧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市区级比赛并获奖。笔者还对本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课本剧并因此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多数学生在合作和表演中获得了能力与乐趣;学生普遍认为编剧本和表演环节遇到的困难较大;大部分学生希望课本剧在语文教学和学校课程中占有更多比例(见图2)。
三、总结与反思
为了不断丰富课本剧“七环节”教学模式的内涵,拓展课本剧教学的运用空间,提高课本剧教学的实效性,笔者结合实践和调查反馈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是有必要积极推进课本剧课程建设。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主拓展课”作为新的推广平台,建设独立的课本剧课程,吸引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并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投入课本剧活动。甚至,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建立“课本剧社团”,由富有经验的教师带领,定期排演课本剧。
二是语文教师需要提高戏剧和文学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有关课本剧方面的指导,自身就要具备一定的戏剧理论、文学理论、教学理论等相关知识,了解戏剧文本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能够对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进行较准确的把握,改编剧本时能抓住语言文字的精髓,切实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课程标准的框架内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和表演培训能力,这是将文本活化的关键能力,也是师生经验和文本内涵的交汇点、碰撞点和提升点。
三是要注重改编剧本的指导和提供表演机会。改编剧本是一种文本再造,是课本剧教学中最能体现语文性的重要环节。学生普遍感到困难,说明教学指导还不到位,需要改进方法,并在细节上进行更加具体的指导,要切实让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得到更大提高。另外,学生既对表演感到兴奋,又面临着诸多挑战,这需要教师设法增加学生运用语言和当众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课本剧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具有戏剧表演和文学双重属性,体现文本解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课本剧,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语文综合实踐活动。课本剧“七环节”教学模式是变革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可借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