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模式例谈
谢培培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界号召“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声音越发响亮,在此背景下,“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应用自然更为广泛.“问题链”与初中数学的结合符合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探究意识,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模式
“问题链”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某一课时或单元的教学活动中,从教学目标出发,将本课时或本单元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一系列的问题构成了问题链. 初中数学的特点之一是知识点数量很多,如果死记硬背学生很难记住,但如果将知识点设计成问题链,学生会觉得耳目一新,求知欲也能得到很好的调动,这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链”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学生的数学能力获得了很大提升.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高效化运用“问题链”教学模式呢?
紧扣有效落点,进行“问题链”设计
初中数学学习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准确度不够. 对此,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要凸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探究点.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问题链”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化数学学习.
1. 紧扣重难点设计“问题链”
在问题链设计中凸显知识的重难点能够放大学生的认知冲突,不会令学生产生“问题很简单”的错觉,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问题链在设计中还可以增加一些“问题陷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稍不注意就会掉入陷阱,这也能提醒学生要更认真地审题,培养学生深挖已知条件的解题习惯.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学生很容易忽视a≠0这一隐藏条件,在问题中没有告知a≠0是教师设置的一个“陷阱”. 学生在一开始解题时可能会出错,但正因如此加了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总结,下次类似的陷阱就很难骗到他们了. 最后,在设计问题链时还应注重问题之间的关联. 将问题连接在一起才能体现问题链的特点,才能实现知识迁移和启发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
2. 紧扣探究点设计“问题链”
初中数学学习对学生整个数学学习生涯来说至关重要,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学生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意义重大. 但初中数学知识又与高中知识点有很大的不同,概念性内容教多,衍生性内容也不少,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用心、用脑. 对此,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应遵循探究性原则,结合学生学情,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不会令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太容易.
例如,在教学“积的乘方”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三个问题:(1)什么是积的乘方?(2)积的乘方法则是什么?(3)积的乘方公式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是围绕教学内容的三个知识点设计的,存在一定的梯度与难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而且体现了数学思想中“从特殊到一般”的解题理念,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探索和生成,获得了趣味体验.
基于学生本位,开展“问题链”导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在设计好“问题链”的基础上,教师要基于学生本位开展“问题链”导学,以此达到高效化数学課堂教学的目标.
1. 设计梯度性导学“问题链”
随着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推进,传统课堂的弊端越发明显,教师也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与课改的协调统一.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无法动摇,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对优等生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学习的状态,一旦出现“分神”,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问题链的设计正是响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一方面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其专注力;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兴趣点相契合的问题,比如关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符号含义的问题、不同象限的特征问题;比如如何使用坐标系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再比如坐标系与物理学科相结合的问题;又或是坐标系中点的对称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梯度,不同学情的学生都能从问题链中找到自己能够完成的部分,开展问题探究. 不同学情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同,如果教师设置难度较高或较低的问题都无法顾及所有学生,而具有一定梯度的探究性问题设计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能够开展自主探究,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2. 设计趣味性导学“问题链”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兴趣越高,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趣味性问题链的设计来构建一个有趣的数学课堂. 在这样的趣味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升,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自然和融洽. 趣味性问题链设计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应融入更多有趣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思维.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相关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先设置简单的三角形运算问题,一是能帮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内容,二是能体现知识的迁移,降低学生对新课的排斥;接着,教师可以准备好米尺和小梯子等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一下墙的高度,这种自己动手测量的教学形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教师准备的教具更是让学生觉得十分新奇,纷纷举手想要尝试;最后,教师再设置与知识点相关的话题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思维产生了碰撞,迸发了火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其中也能发现他们对勾股定理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 可见,设置与学生兴趣相符的问题链能将问题链的作用和价值更大地发挥出来.
紧扣数学思维,借助“问题链”探究
数学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在积极讨论的氛围下,学生的专注力往往能保持更长的时间,同时让学生更愿意进行交流和讨论,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 因此,教师在开展“问题链”教学时,除了要考虑问题链的难度梯度和问题链的趣味性,还应重视学习氛围. 以问题链为媒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解题中来,持久地保持学生的专注力,提升学习成效. 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还可以多元化、多角度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带领学生见识多维的数学,感悟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侧面积”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设计关于圆柱、圆锥性质方面的问题,目的是调动学生之前的学习记忆,进行旧知的巩固. 之后,教师拿出一些圆锥实物,让学生用手边的工具想办法测量或是求得圆锥的侧面积.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自己设计测量或计算的方案,加之学生之前没有动手测量过圆锥的侧面积,都觉得十分有趣,探究热情很高. 正因如此,教学活动十分顺利,学生在经过设计、测量、思考、探究、改进这一系列过程后,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在“问题链”的辅助下,学生明确了数学探究的内容与步骤,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了高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从而达到了高效化教学的目标.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界号召“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声音越发响亮,在此背景下,“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应用自然更为广泛. “问题链”与初中数学的结合符合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探究意识,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牢牢掌握有很大帮助. 本文所探讨的“问题链”教学模式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一点拙见,希望对初中数学一线教学工作者起到些许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