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区县博物馆发展的困境分析

    刘小琴

    摘 要:北京区县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构成体系中的基层单位,承担着展示宣传本地区历史文化的责任。它直接面向的是基层观众群体,有着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文章是作者结合多年在县级博物馆工作的经验和相关认识基础上,结合本馆实际,简要谈谈自己对基层县级博物馆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

    关键词:区县博物馆;困境

    北京市区县博物馆近年发展较全国其他省市慢半拍,主要困难来自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 整体重视程度不够

    北京市是全国的首都,国家各方面领导机关,包括军队、大专院校齐聚北京,多种门类的专业博物馆近年发展较快,使北京地区的博物馆整体数量不断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北京市区县博物馆缓慢发展的形式。从1982年至现在,30年间,北京市区县地方综合博物馆从1所发展到5所,平均6年新建1所博物馆。从现已建成的博物馆现状看,首先遇到的困境是在整体上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不是本区县主管部门文化委员会工作的重点,在部门五年规划中没有位置。另一方面,不是北京市业务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方面,从未列入全市文博工作发展规划。由此,区县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和发展,既不能列入区县部门工作,也不能列入市属专业部门的指导工作,得不到新的信息,发展没有方向。已建成的区县博物馆日常工作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1 缺乏专业规划指导

    博物馆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区县博物馆,组建之初业务工作大都依靠市属专业部门直接参与,建成以后,需要在专业部门的指导下发展规划,在规划的框架内循序渐进。事实上,北京市郊区县已建成的博物馆建成以后,不再列入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序列之内,没有工作指标和努力方向。同时,也没有列入市属博物馆发展规划,同北京市博物馆整体发展没有关系。由此,造成一些博物馆业务工作长期停顿。例如,门头沟区博物馆1998年旧馆拆除,至2004年新馆建成期间,博物馆业务工作基本停顿。

    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协调,区县博物馆之间长期没有交流机制,各区县博物馆之间没有业务往来,北京市博物馆之间没有信息往来和交流,各自封闭运行,很难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区县博物馆就像一个蜗牛,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信息封闭、知识封闭,长时间得不到提高和发展。

    1.2 设施设备利用程度不高

    近年来郊区县博物馆的设施设备提高较快,已建成的博物馆有一半馆舍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利用程度不高。例如,门头沟区博物馆2004年新馆建成以后,仅开放的一个临时展厅,全年举办10个左右临时展览,利用率不足70%,报告厅利用率不足75%。其他区县博物馆整体设施设备整体利用程度也不是很高。由于同当地政府和区县委与博物馆联系不紧密,地方大型宣传活动与博物馆关系不大,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博物馆往往成为单一的参观点,基本陈列办完以后,长期没有地方党委或政府宣传重点的临时专题展览,也没有自己管的其他藏品展览,不像区县的主要宣传和教育阵地。

    1.3 自身发展基础不实

    由于重视程度不高,区县博物馆一次投入后,相关设施设备不完善部分,长期得不到补充。事业经费仅够日常行政开支,业务经费中只有日常基本开支(最低开支,一项一报),没有文物征集费、学术研究经费等。仅以门头沟区博物馆为例,新馆大楼建成后,没有文物专业库房,观众参观没有电梯,图书资料室需要完善等。7年来一直提起,不能解决。有的区县博物馆议论时间很长,迟迟没有落实。

    同时,由于同北京市文物局业务工作脱节,长期的不到发展信息和设备更新,比较文化、图书、戏剧电影部门,每年都有巨大资金和设备支持,博物馆略显冷清。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基础相当薄弱,自身努力受到很大局限。

    2 博物馆功能需重点完善

    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文博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的三个100%,其中之一是实现100%的功能完善的地市博物馆。现在北京市郊区县综合博物馆按级别属地市科级。但实际上相当于外省市的县级博物馆。按照最新的博物馆功能定位,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应为四项,即收藏、展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

    2.1 收藏基础薄弱

    北京市区县博物馆文物收藏水平较低,据调查统计,7所博物馆藏品在5000建议下的有6所,且多为1000件以下。究其原因,主要是文物征集费用缺少。门头沟区博物馆2006年以前,几乎没有文物征集费。从而,自1989年以来,没有征集1件文物。实际上,各区县近些年文物流失严重,少则数千件,多则上万件。文物类别包括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和当代重要事件代表物等多种,有些文物,曾经送到博物馆,由于没有经费而流失,给国家和地方造成巨大损失。不少文物贩子和私人收藏者,在北京郊区收到大量文物,有些甚至流向市场和国外。

    2.2 展示条件简陋

    北京地区区县博物馆的展示条件,近年有所提高。门头沟区博物馆、密云县博物馆、延庆县博物馆、海淀区博物馆,近年都建立了新馆,展示条件有了很大改变。但是,总体上还是落后于江苏、河南、山东等博物馆发达地区。在这些地区,地市博物馆先后翻建,有的从文物保护单位迁出,新建现代化新馆,展示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这些地市博物馆功能完善,尤其是展示条件充裕透亮,成为地方发展重要文化平台。不仅举办浓郁、鲜明地方特色的具有当代科技水平的文化陈列,而且推出反映地方发展的专题展览,有力地宣传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北京,由于宣传媒体太多,博物馆的作用被淹没了。

    总体看,现有展厅,既不能全面展示区县的历史发展,又不能举办当代地方大型资源、社会发展、招商引资、商品交流等大型临时文化活动,既削弱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无法承担地方宣传重任。由于只能举办一些小型书画展等,既不能吸引外来游客,也不被当地群眾喜爱,领导也不太关心。因此,博物馆陷入冷清、观众少参与的现状。

    2.3 学术研究基础形成较差

    在北京市区县,文史研究有多个部门。例如政协文史委员会、档案史志局(原为地志办、党史办、档案馆)文联、图书馆等。博物馆原本是一个文物和地方文史的学术研究机构,但现在,由于资金、人员配备等情况,在区县已退出文史研究领域。由于学术研究基础较差,既不能独立开展学术研究,也不能为博物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论证。如果举办文物展览或文史专题陈列,只能到别的单位找人帮忙。但对于博物馆的自身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博物馆的工作没有学术研究支撑,就很难创新和发展。

    2.4 社会服务能力低下

    区县博物馆在地方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中使不上劲,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服务能力低下。10来个人的编制行政人员占三分之二,余下三分之一,馆内工作都干不过来,如何服务社会?特别是本行业工作专业人员不足,主要业务工作需聘请社会上或市里博物馆承担,有些自己应该干的都干不了,怎样服务社会?简单地说,博物馆对本地区文史应很通,乡镇搞开发需查一些资料,博物馆没有。乡镇要办一个村史馆,需要博物馆帮助举办一个展览,但博物馆没有形式设计人员。博物馆社会服务能力差是一个大问题,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发展,同样影响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博物馆的态度。

    3 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区县地方博物馆的发展很重要的是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没有专业人才,就不可能有专业的突破和专业的发展。北京地区区县博物馆如同外省市县级博物馆一样,编制少,机构少,没有人才成长机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3.1 编制少且长期不变

    北京地区区县博物馆的编制是同级文化机构最少的(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均为20-40人),仅多于文管所,一般10人左右,且多为行政人员。以门头沟区博物馆为例,在下发的编制文件中规定,编制10人,两名馆长(正副),一名司机,一名保卫,一名办公室人员,一名会计,一名出纳,后勤两名,两名美工,没有业务人员。馆舍从2000多平方米扩充到12000平方米,此编制一直沿用30年。现其他已建成区县博物馆情况基本差不多,不仅没有专业人员,也没有专业部门,专业工作大部分依靠社会和市属博物馆。为此门头沟区博物馆一直推行“两头在外”方针,即:基础研究在外,基本研究队伍在外。这种情况,严重制约区县博物馆的发展。

    3.2 专业培养和培训不系统

    作为保管、展示和收藏地方文物的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定期培养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尤其作为区县唯一的政府投资兴办管理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干部,大都是从非文物部门调配过来,有些同志来博物馆以前,从未接触过博物馆工作。即使是有历史学大学学历的年轻人,博物馆工作依然是一个新课题,需要不断的专业培养和培训。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和市博物馆学会举办了一些培训班,主要以文物保管和社会教育为主。地方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是一个长效的持续工作,尤其是根据区县博物馆工作实际遇到和经常接触的一些理论、经验和方法。本次课题调研所指区县博物馆中,有许多馆是不同部门兴办的专业馆,在这方面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因为这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很多同志以前不是从市博物馆工作的,需要一个专业培养和培训的过程。

    3.3 人才交流没有专业通道

    区县博物馆人才问题的重要一条是没有交流专业通道。区县博物馆的专业人才由于接触的工作多集中在区县,由于多种原因,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大容易被市属博物馆所接受。所以,专业人员一旦到了区县博物馆,想流动到市属博物馆很难。只能放弃原有专业,到其他行业或部门,从事非专业工作。对于当代社会的青年人才,工作流动很难是不大容易接受的,从而影响了博物馆吸收和补充专业人才。门头沟区博物馆成立30余年,虽多方长期努力,至今未招进具有历史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的专业研究人才。另外,由于区县博物馆的现状影响,加上级别比市属博物馆低,市属博物馆的专业人才也不愿意流动到区县博物馆。

    4 缺乏可持续发展机制

    区县博物馆要持续发展,就要创建和培养相应的机制。现在,区县博物馆的发展在本区县提不到日程,在市文物系统摆不到发展规划内,博物馆自身也很迷茫。究其原因,主要应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4.1 博物馆与地方社会发展联系较差

    区县博物馆的创立,主要是基于地方文物的积累和文化宣传需要建立的一个阵地。建成以后,长期处在维持现状的情况下,面对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没有能力参与,往往被甩在一边。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管。博物馆越是不受重视,越是遠离地方发展需要;参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越少,越不受重视。博物馆成了可有可无的机构。从原有的建馆初衷——收藏地方社会发展文化遗产,展示宣传地方文化传统和辉煌,研究地方社会发展事项和规律,服务地方当代社会建设与发展,转变成了阶段收藏成果的守护者。因此,如何解决博物馆持续发展的目标、阶段任务和基本要求,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些事情的解决,不仅博物馆要想,上级机关应予关注和指示,应有资金和配套措施。否则,规划无法制定,定了也无法执行。区县博物馆的发展,必须兼顾全市文博工作的开展和地方社会发展的总方针。小计划适应大规划,服从大方向和大战略。

    4.2 自身发展积累严重不足

    从区县博物馆自身找原因,主要是发展积累严重不足。仅以门头沟区博物馆为例,建馆30年,博物馆发展工作干干停停,档案零散、不规范,有关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资料缺乏系统和整理,相当长一段时间守摊不发展。有关博物馆发展的议题,一接触又停下来;有些发展的想法,报上去,不批,放一边。有关发展的事项今年办了,大家觉得很好,明年还办不办,没有下文。例如,门头沟区博物馆在1989年代,兴办了文博之友学社,创办了《文博之友》小报和《永定河文化》期刊,后来停办了。新馆建成以后,准备恢复,准备工作一切完备,领导让放一放,一放好几年,至今没有成立起来。在区县地方,很多是全区性工作,有领导关注,有资金,事情就会好办。区县博物馆的发展首先是文委工程,更好是区县工程。

    4.3 地方博物馆应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

    区县博物馆的发展应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其中涉及体制、编制、功能、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当然,这个创新应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在市文物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区县博物馆的现状要求博物馆自身的社会职责必须有较大的改变,在原有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固守原有的功能和任务,实践证明,既不可能,也已落后。区县博物馆必须同地方社会的整体发展相适应,伴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区县博物馆的发展必须走别于省市大馆的路,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地方中小馆发展之路。循序原来的工作规律办事很难有新突破。

    5 结束语

    纵观北京市郊区县博物馆的现状和发展之路,笔者感慨很多。这里仅仅罗列了一些想法,缺乏更多的例证和资料,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白文军.城市博物馆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定位[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7).

    [2]湛珏颖.现代博物馆旅游的发展策略[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

    [3]彭安妮.关于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发展的探讨[J].中国高新科技,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