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语文实践性课程的策略
洪丽春
[摘 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知识,感悟语文规律,形成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可构建观察性、操作性、表述性、调查性和查阅性等实践性课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学习同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实践性课程;观察性;操作性;表述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16-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揭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指出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构建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语文实践性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近年来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构建观察性语文实践课程
“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语)。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语文学习和儿童生活的结合点,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
(一)引导观察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幸福生活的港湾。但是,我们发现有时候习以为常的景或物往往被学生忽视。如,让学生写关于母爱的作文,总有部分学生写得干巴巴的。撇开文采不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不仅可以加深家庭成员间的亲情,还可以丰富学生习作的题材。家人的个性、家庭的环境、生活的情趣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观察的对象。
(二)引导观察校园生活
学生大部分的校园生活都是学习。如何让这样的学习更有意义?答案毋庸置疑——主动观察并记录下来。跳房子、花样跳绳、晨跑等课间活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有趣的事件都是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生活,既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又使他们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
(三)引导观察社会生活
易卜生曾说过: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让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何尝不是对社会的一种体验呢?而这样的体验是弥足珍贵的。观察的内容有:社会生活中有意思的小事,各个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国家及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时事快报等,能巩固观察成果,强化观察兴趣,扩大生活积累。
(四)引导观察自然景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要引导孩子们进入周围世界,使他们每天都能从中发现点什么新的东西,使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成为思维和语言的源泉,即走向大自然绝妙美景的旅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虫一鸟在学生的眼中都是诗意的存在。近幾年来,笔者所在的乡镇建成了颇具规模的现代农业园区。引导学生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用拍照、写导游词、模仿导游介绍家乡美景等方式进行观察实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亲近自然,并获得观察、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操作性语文实践课程
科学研究表明, 7~10岁的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约为15~20分钟,10~12岁的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约为25~30分钟。单一的学习方式很难维持学生持久的注意力。为了增强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我们可以设计操作性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思考中动手,真正使学生手脑并用。
(一)画一画,加深理解
爱画画是学生的天性。文本中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画一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既能满足他们画画的意愿,又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新知。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蝙蝠与雷达》一课,对蝙蝠探路的过程及雷达的工作原理,可以用画一画的方式形象具体地比较蝙蝠探路过程与雷达工作原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做一做,激发探索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无疑有益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教材有许多与科学实验、科学知识有关的课文。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这类课文对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说有强的吸引力。在学完这些课文后,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再现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语文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养一养,体会特征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讲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课文,如《搭船的鸟》《白鹭》《珍珠鸟》等。学习这类课文,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很多状物类文章的写作方法,还能激发学生爱小动物的情感。根据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带着文本的感受去尝试养一养小动物,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听一听,学习榜样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涌现了许多种养大户。他们有养殖专家、西瓜大王、胡柚大王等。邀请他们来校讲座,使学生聆听到别样的主题报告。这样,既让他们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语文知识,又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三、构建表述性语文实践课程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并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呢?构建表述性的语文实践课程,无疑能为学生架构起一座沟通语文学习与生活运用的桥梁。
(一)表演
表演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或具有较强动作性的课文,都可以设计演一演的实践性作业。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西门豹治邺》这一课,故事性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很出彩,因此教学时笔者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演一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神话故事类、历史故事、童话故事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来学习。
(二)辩论
辩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语文的基本素质。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可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我”扮演的大老虎窝囊还是不窝囊进行辩论。正所谓“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教材中编者的意图、学生的价值观在辩论中豁然开朗;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和提升。
(三)口述
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说是教学常用的方式之一。口头表达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内化为能力。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带着思考去说以及说的形式、内容等,都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经常采用的形式有:看图说话、举行故事会、课文内容补说、佳作欣赏等。
四、构建调查性语文实践课程
调查性作业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主,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它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一)活动形式
调查性语文实践课程的活动形式包括下面几个种。一是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问;二是确定主题,了解家乡;三是结合课文综合性学习单元,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写出简单的科技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四是尝试写简单的新闻报道等。
(二)设计宗旨
丰富生活体验,培育探究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三)设计举例
我们可以选择科普类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活动。如,学了《呼风唤雨的世纪》后,让学生向长辈调查或网上查阅资料,了解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在教学中,我们结合目前农村五水共治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下调查作业。
1.由父母或其他长辈带领,了解家乡河水污染的状况,并形成调查报告。(实地查看,拍照记录)
2.向当地村民和河长了解最近河水治理情况。 (调查访问,小组汇报)
3.为五水共治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班级汇报,反馈河长)
五、构建查阅性语文实践课程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因此,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非常有必要。建构查阅性语文实践课程,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查阅信息的一些方法,而且使学生充分地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
(一)活动形式
查阅性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二是围绕主题查阅资料,编辑手抄报、黑板报等;三是搜集美文、积累美文等。
(二)设计宗旨
扩大信息容量,拓展认知领域,增强实践能力。
(三)设计举例
1.教学《怀念母亲》一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查阅性语文实践活动。一是查阅资料,了解季羡林生平及相关作品;二是阅读季老的《赋得永久的悔》一文,理解文中“终天之恨”的含义;三是查阅季老的《留德十年》一书,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四是编辑《走进大师——季羡林》专题手抄报。
2.編辑学生个人作文集。学期末可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整理,并根据自己喜好进行编辑,形成富有特色个人的作文集。
3.查阅资料,给自己曾经游历的风景区或家乡景点配解说词,开展“我是优秀小导游”系列活动。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构建,打通了学生课内课外生活“任督二脉”,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延伸,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