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TBLT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听力中的应用
曹秋阳
摘要:英語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使用的广泛性与日俱增。而听力在大学英语中更是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在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听懂语速较慢的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完美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大学英语听力;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6-0065-02
1 TBLT的定义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ked Teaching),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主张以实践为目的,以布置任务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倡导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与需求出发,围绕真实生的交际场景,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并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任务型语言学习的源自著名的班加罗尔项目[1],该项目反对印度传统的英语教学形式,认为真正的课堂应该有适合课堂的多样活动。
2 任务教学法的组成及特点
2.1 TBLT的组成
努南[2]认为任务应该包括五个部分:输入、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目标、活动和设置,如下图1。
任务型教学法主张将注意力从“要学什么”转移到“如何做”。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涉及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是让学生们“知”,而程序性知识是教学生们如何去做。如何将学习者的陈述性知识传递给程序性知识是当前外语教学的重点之一。
2.2 TBLT的特点
努南[3]将主要特征概括如下:强调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学习交流目的语;在学习情境中引入真实文本;为学习者提供关注的机会,而不仅仅是语言,也就学习过程本身;提高学习者的个人经验同样重要课堂学习的促进因素;课堂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尝试在教室外活动。
3 TBLT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功能原则,连贯性原则,可操作原则和实用性、趣味性原则。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课前(pre-class)、课中(in class)、课后(after-class)。
3.1 课前(pre-class)
将与课文相关的问题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巧妙的融入听说训练情境中,运用信息化多媒体手段例如音频、视频、动态PPT等布置任务,将任务下发至事先分好的各个小组内。再下次课前以小组展示的形式进行分析任务成果。在设计任务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学生自身的听力材料,使得任务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从实际出发的角度。材料的选取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听力产生好奇心,使学习动机得以维持。
由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本身英语基础薄弱,因此任务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过难的材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后续任务的进行和开展。可以对设定的任务进行预演来把我难易程度。任务的难度应有一定的梯度,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将任务分为准备、操练、演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设置不同的子任务,由于听力属于接受性语言技能,因此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不同程度的练习材料,达到提高输入和产出的效果。
这个步骤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可以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同时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通过小组展示的过程,可以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后续的课堂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3.2 课中(in class)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语言输出的执行者,通过对各项任务的细化、分析、研究、使学生实现在做中学的目的。通过讲授相应的听力技巧、方法,促使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做题和练习。
在任务实施的阶段教师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将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提高学生在听力课堂中的参与意识,增加互动与交流。给予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水平大致一致的同学可以分为一组进行讨论学习,各抒己见,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容认识更加深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等。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4]。
锻炼学生听力技巧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能力,听说结合。可以采用精听的模式锻炼学生复述相关句子,并组织学生演绎听力对话。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用口语的形式回报任务完成的进度,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听力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3 课后(after-class)
注重教学输入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知识点的输出问题。任务型教学法重视对语言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更运用的能力,把任务作为课堂上语言学习的一种活动。课后的任务布置主要以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为主题,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
任务完成后教师对任务设计和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思,同时在师生、生生之间开展任务评价。比如在过程中总结听力上遇到的常见问题;在口语表达中晦涩不懂得地方;在任务目标达成上的欠缺等。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在日后进行任务选取和设计时,可以结合学生在实际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教学内容调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对象的完成学习过程和个体的学习特点。针对不同学生发展水平,设计具有层次感的任务,任务的内容紧贴实际生活,让学生有兴趣,感兴趣参与到任务中来。
4 TBLT在教學过程中的改进措施
4.1 小班化教学,充分发挥TBLT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由于任务型教学多以小组活动、组建讨论的形式,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达到语言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能力;大班教学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着、促进者的作用。
4.2 完善评价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任务型教学提倡在“做”中学,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随堂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讨论交流、汇报发言等情况,并且要对最终的任务成果做出检查,如目标语言的掌握程度、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等。从结果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
任务型教学法的焦点集中在教学过程中,而不是像以往一样过分注重结果。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进行知识输入,学生会产生大量的言语输出,学生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语言内化的目的,达到言语习得的最终目的。
4.3 提升教师自身与时俱进的理论实践能力
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时代引领下的今天,教师要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身心发展特征,因材施教,适时调整自身的教学策略。依托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熟练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增加教师培训,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由静态知识的占有者向终身学习者转变。由教学控制者向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监督者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 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提升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承担起学生未来发展道路上引路人的角色。
参考文献
[1]Prabhu,N.S.Second Language Pedagog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46-47.
[2]Nunan,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40-42.
[3]Nunan,D.Communicative Tasks and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J].TESOL Quarterly,1991(2):59.
[4]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270.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