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市场开发现存问题及对策
黄俊华
摘要:时代在不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多部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而天然气作为新能源,在能源市场中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天然气行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若是市场开发出现矛盾和问题势必会影响天然氣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将详细阐述天然气开市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论述其有效的解决对策,望予以借鉴。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天然气;新能源;市场开发
天然气是埋藏在地下的一种可燃烧的气体,与煤炭等传统能源相比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据统计分析,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CO2数量仅为石油的50%左右,但是所产生的热量却远超于常规的煤气,是新时代背景下最受社会各行各业青睐的一种新型能源[1]。
2012年我国探明储量超过3万亿立方米,是全球总储量的1.5%,但是我国对于天然气的总使用量却超过了5%,并且与去年相比我国全国范围内天然气的总使用量增长幅度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国家。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天然气除了供需不平衡之外,其市场开发以及项目管理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对我国天然气开发市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缓解我国天然气供需矛盾以及促进天然气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中国天然气市场特点
1.1天然气资源分布与实际需求不平衡
从我国对天然气储量的勘测工作结果分析,我国超过80%的天然气位于四川等西南地区,但是该地区生产力相对缓慢,对天然气的需求量相对较少,而我国东部沿海以及其他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各行各业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消耗了大量的石油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由此加剧了生态环境污染,基于此种情况,我国这部分地区正在积极寻找一种全新的清洁能源代替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而天然气能源便是最佳的选择。但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天然气储量相对较少,需求量与储量之间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2]。据相关调查可以得知,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803亿立方米,增长率为17.5%,而2018年我国天然气采购总数量为9093万吨,增长率为31.9%。2019年我国天然气消耗总数量为3100亿立方米,增长率为10%;而仅2019年11月我国天然气采购数量便为946万吨,增长率为3.8%。
1.2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过快,消费结构多样化发展
自“西气东输”工程正式建设并投入使用后,我国天然气行业正式 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短短五年的时间内,我国天然气使用总量增长到103亿立方/年,年增长速度接近20%,与此同时,我国天然气消费结构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在原来的发展中,天然气主要广泛应用于工业以及相关领域的生产和发展当中,消费主体较为单一,并占据天然气总使用量的80%,而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天然气逐渐受到了其他行业的关注和青睐,由此天然气消费结构更加多样化。通过统计资料可以得知,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为1931亿立方米,2016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为2058亿立方米,201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为2373亿立方米,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803亿立方米,2019年我国全国天然气消耗总数量为3100亿立方米。天然气用于日常居民消费占比为41%,工业燃料消费占比为29%,发电消费占比为17%,化工行业占比为13%。
1.3天然气市场前景广阔
天然气是一种全新的清洁能源,具有热量高、储备量足以及对生态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并且发电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天然气具有光阔的消费市场,具有无限的开发潜力。但是现阶段,我国天然气发电量仍处于初期阶段,并且主要集中于我国东南沿海等地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天然气发电研究也将成为我国主要关注的重点[3]。
2天然气市场开发现存问题
2.1传统开发模式仍然存在
现阶段,我国天然气开发主要是对天然气输送、开发以及其他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管理。受原有开发理念影响,我国对天然气市场开发的研究和分析相对较少,因此天然气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使用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生产设备相对陈旧,天然气开发类型单一,由此无法对各种类型的天然气进行清晰、明确的划分,导致天然气用户无法根据自己的需求去灵活选择天然气的价格以及类型。另外一方面,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管网的建设效率,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天然气管网在发展中尚存在分布不均、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然气市场开发的进程和后期的发展。
2.2政府过度干预影响天然气行业的发展
新型能源能否在市场中获得快速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取决于社会民众能够快速接受,更取决于国家政策的倡导和引领,因此作为政府部门,应当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完善的方案,积极提倡社会民众使用天然气,促进天然气行业的有序发展。在政府的倡导下,天然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并让人们感受到这种能源的优势和作用,由此作为促进该行业迅速发展的契机。但是,经济市场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天然气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但若政府过度介入,势必会引发天然气与其他能源之间的矛盾,影响天然气行业的发展[4]。
3有效解决天然气市场开发问题的对策分析
3.1大力开发城市民用市场
在传统开发模式以及政府干预下,天然气行业在经济市场中崭露头角,逐渐显示出新能源的优势和特点,并被社会各行各业所接受。而在时代的发展中,天然气行业已经不满足于在工业以及相关领域的发展,随之向民用市场进军。因此,为了加大天然气市场开发首先应当发展民用市场[5]。在传统的能源利用中,煤炭以及石油等能源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不仅污染大气环境也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尤其是工业发展相对发达的城市,社会经济越发达,生态环境污染越严重。因此,在民用市场中积极开发污染较小的天然气能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利用天然气取代煤炭资源不仅能够有效遏制有害气体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是营造舒适生活空间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加大投资力度着重开发天然气管网建设,有效解决了我国各地区天然气供需之间的矛盾,为天然气市场开发提供了全新的发展途径[6]。
3.2重视化工原料市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工业以及相关市场中使用的能源主要以石油和煤炭为主,而天然气在此行业中主要是用作制作氢气以及生产氮肥等项目,占据比例相对较小,由此也表明,在工业市场中,天然气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 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作为污染最为严重的工业领域当中,也逐渐引入新型的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以此实践环保生产和发展。虽然,现阶段我国天然气能源在工业以及相关市场中的开发和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应用范围相对较小,但随着天然气新技术的出现和有效应用,天然气在工业市场的开发也逐渐深入。因此,在绿色、环保发展理念影响下,天然气行业应当重视在传统工业以及相关领域的开发,不断提升其在市场中的使用量,在缓解生态环境污染的前提下,促进天然气市场的开发。
3.3重视燃油市场开发
基于原有我国开发结构单一化的缺陷和不足,天然气行业应当加强对其他市场的开发与占领,促进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在时代的发展中,汽车数量也越来越多,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不仅降低了城市空气质量,也增加了人们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概率,且尾气中含有的铅、苯等有害物体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埋下了安全隐患。基于城市汽车尾气对生态环境以及人们身心健康的威胁,政府应当大力倡导天然气在燃油市场中的开发,将天然气作为新兴的汽车燃料,不仅能够大幅度降低汽车尾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也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空气指数,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除此之外,燃料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若是天然气能够在燃油市场中进行深入开发,不仅能够大力促进天然气行业的开发与发展,同时还能保障城市空气指数,这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大天然气在燃油市场中的开发是十分正确的发展战略目标,也是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
3.4重视工业燃料市场的开发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工业生产主要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燃料,其中工厂中常见的加热炉以及锅炉等工业设备对石油和煤炭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虽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排放的污染物会对当地的空气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若是采用天然气作为主要的燃料,不仅生产成本会大幅度降低,同时也能够改善污染等系列问题,对降低工人的工作量以及保障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天然气行业可以加大在工业燃料市场的开发与发展,促进天然气行业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天然气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其市场开发尚处于初步阶段,虽然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其市场开发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矛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市场开发前景广阔,将其应用于工业市场、城市民用市场以及燃油市场等均会取得不菲的成绩,这对于天然气的市场开发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李冬.省级天然气公司市场开发策略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37(19):64-65.
[2]张志闯.省级天然气公司市场开发策略建议——以中原天然气公司为例[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19(2):35-38.
[3]王丹.基于环保理念分析天然气市场开发的创新策略[J].中国经贸,2017,(7):87-88.
[4]李波,张科,王丹, 等.省域天然气市场开发策略探析——以陕西省为例[J].天然氣工业,2016,36(3):114-119.
[5]陈建坤.我国沿海中小城镇天然气发展现状及市场开发策略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6):2873.
[6]后鑫.新形势下天然气营销策略建议 ——以广东市场为例[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22(3):49-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