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镇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意义与方法研究
潘肇萌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2-003-01
摘 要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地提高,人们更加追求自身的精神生活,广场舞作为当今时代比较流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式之一,对于全民健身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较大的作用,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广场舞 文化活动 意义
广场舞作为以休闲娱乐为主的社会性舞蹈,与传统舞蹈相比具有较大的群体性,行为动作也是比较简单的,舞蹈音乐灵活多样,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度比较广泛,能够进一步丰富城镇居民的娱乐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广场舞在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的意义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已经逐渐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的增多,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业务文化娱乐活动,还能够提高人们的体质,促进我国民生文化的建设工作。广场舞作为目前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广场舞在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业务生活,还能够增加人们的生活乐趣,通过广场舞活动实现了群众文化生活活动的健全,给人们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另外,通过广场舞全民建设群众文化活动能够进一步实现全民健身基本要求,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化的广场舞运动场地
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运动、精神建设的方式之一,开展过程中需要比较广阔的场地进行广场舞运动,目前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中并没有十分规范的场地,广场舞运动的爱好人员主要就是以小区公共场所为主,从而会引发争抢场地的现象发生,不仅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出现民众之间的矛盾。
(二)广场舞运动形式有待丰富
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作为目前十分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方式,舞蹈方式的多样性会直接影响到广场舞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全面、综合发展。目前我国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内容丰富性、多元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并且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广场舞会产生噪音扰民问题亟待解决
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时候往往需要音响等设备进行音乐播放,为了能够保证每位参与人员都听得到音乐,广场舞运动人员会将音响的音量放的比较大,虽然能够满足广场舞运动人员对于音乐的要求,但是也会出现扰民的现象发生,带来比较严重的噪声污染,从而会激化矛盾和冲突,阻碍了我国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开展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化措施
(一)部门进行监管和自律组织齐抓共管
为了能够保证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動有序地开展,当地的体育主管部门和社区应该成立专门的广场舞管理机构,对日常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工作,对地点和负责人进行登记和培训管理工作,广场舞的活动地点选择必须要谨慎,因为参与的人员复杂多样,锻炼时段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实现广场舞管理社团对自身的约束管理,比如注意事项、组织形式以及责任划分等进行确认,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朝着规范化、正规化方向发展。
(二)加强大众广场舞群众普及程度
由于广场舞的比较简单,普及率比较高,从而造成了参与人员过于随意,往往会出现噪声污染以及各种纠纷等问题。由于群众的参与度比较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十分流行的健身方式之一。应该对广场舞人员进行专业的健身方法培训工作,做好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知识的普及,做好广场舞的引导工作,规定动作与内容范围,并且要做好时间方面的规定,定期组织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比赛工作,才能够真正地减少矛盾现象的发生,促进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提升大众广场舞健身群众素养
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时候必须要倡导文明健身,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养,落实专人管理的方法,才能够起到有效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严格的控制广场舞场地以及音量,避免影响到他人的生活和工作。必须要重视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内涵的培养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其艺术性和文化性,大众广场舞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结语
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对于我国人们精神建设和体质增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做好约束和引导工作,积极的丰富广场舞全民健身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才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大程度上避免扰民和矛盾的出现,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琦.全民健身意识形态下的广场舞分析与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3):130-131.
[2]郑秀丽,王鹏威.广场舞的社会生态学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8(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