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质增效路径研究

    昝琦 左丰亮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有利于学校和学生的长效发展,助推学校建设,辐射整体教育水平,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合作办学教育现状,通过分析合作办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群体、社会、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高校应建立教育改革工作机制,采取相应措施:课程设置抓好“两个着力”,教学相长,科学考评;由扩大办学规模转向内涵建设、提质增效;深挖合作资源,加强研究建设,探索创新合作路径;积极适应教学改革、教育强国的新常态。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5-0036-04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拓宽合作领域是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合作办学经历了四个阶段:探索发展,规范发展,规范管理和快速发展[1]。2015年10月,国家推出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方案,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以改革促动力;2016年的“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研讨会”上,强调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的实质性合作,发挥“塔尖”学科优势,辐射带动各领域[2]。优质资源引进是办学的初衷,人才培养与创新是合作办学教育的职责。目前我国合作办学已形成灵活的培养模式,社会观念逐步更新。在引入机制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退出机制和考察筛选路径,汲取外方优质资源,合理转化,在摸索与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往存在的合作领域失衡、区域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基础上[3],经过总结反思,笔者发现,其还存在学生心理调适、社会认知偏见、质量评估及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深入内涵建设将影响深远。高校要最大化发挥中外合作办学优势,助推高等教育一流建设,实现教育强国。

    一、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现状分析

    (一)培养模式灵活,留学群体分流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国际化人才,拓宽国际视野,改善国民观念,推动地方经济与区域发展。在跨文化背景下培养相关专业技能,打造“学贯东西”的高水准师资队伍。目前高等教育合作形式灵活,包括“4+0”“3+1”“2+2”“1+2+1”“1+3”“3+2”等,一度以“2+2”和“3+1”办学形式最炙手可热。但近三年来,留学情况出现分流,选择高中结束后直接出国留学攻读学士学位的学生人数攀升,留学低龄化趋勢显著;另一部分留学群体选择在国内就读合作办学项目,倾向于“4+0”式比例增大,本科四年均在国内就读,以合作办学项目为跳板,在国内同样享受合作方同等师资资源,毕业后出国攻读硕士学位,去更高等的学府深造。这大大降低了留学成本,留学已经日益平民化、大众化。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分析统计后可知,原因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因此选择“4+0”项目,在中外合作教学管理体系中既能开阔眼界,又能提高外语应用能力,为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2.学生心理不成熟,依赖父母,不愿与父母过早分离。3.家长对子女的保护欲,担忧子女在其他国家的安全。4.国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国内经济发展迅猛,态势良好。5.合作外方院校层次低于预期,渴望直接通过考研晋升更高等学府。

    (二)促进教育改革,建立退出机制

    合作办学的目的是更新教育理念,这与教育改革目标不谋而合。在合作办学初期,国内高校几乎完全照搬外方院校的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经过不断发展探索及积累经验后,才逐渐建立起融合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使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满足双方培养要求[4]。合作办学项目在高校的注入,是高等教育改革教学改革的试验田,从传统的英语读写能力到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方位培养,通过尝试翻转课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我营销塑造。学生教材、作业、日常报告为全英文形式,各门课程均需进行文献查阅、调研,形成多篇论文、报告,录入turnitin教学系统检测重复率,培养学生的全英文写作能力与独立思考创新力。通过自查自检,政府监管,建立合作办学质量标准,树立合作办学公信力。教育部反复强调严抓本科教学,坚决杜绝“水课”与“清考”,2009年退出109个合作办学项目,2016年停办 318个合作办学项目,2018年停办234个合作项目[5]。合作办学旨在培养优秀人才,更应建立严格退出机制,施行学分制,建立严密修读体系,避免成为灰色地带,在实践中不断修复、完善。

    (三)跨境教育外方政策利好

    澳大利亚跨境教育在全世界处于领先行列,历史悠久,合作办学分布广泛,主要致力于亚太地区,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较大影响,其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保障合作办学项目平稳推进。澳大利亚大学教育质量保障署制定了系列战略框架:1.不断总结优质跨国课程,汇编成表;2.制定严格的教育培训实践标准;3.支持辅助完成合作版教育评估;4.时效性解决学生投诉;5.合作办学项目以教育质量为主要评估标准,优胜劣汰;6.资助奖励优秀跨境合作项目。环比美国、英国、欧洲国家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方均出台友好支持政策,使双方国家均能推动高校的国际化进展,其中研究型大学倾向通过跨国教育促进科研发展,本科教学型大学则以此带动社会效益[6]。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重点问题

    (一)学生心理防线脆弱

    中国学生传统应试的学习习惯在结束高考后如离弦的箭,前期压力越大,越渴望在大学放松,这种学习状态与对大学的错误认知使其在适应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中形成了一定障碍。学生过于被动,尤其是在大学第一学期,学习方法失衡、状态失调,很难迅速适应全英文的教学体系和外教授课环境,缺乏时间管理和合理支配的能力,在学习压力繁重、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环境下难以平衡,很容易第一学期成绩不理想甚至敲警钟,一旦挂科,将直接导致其学习心理上的挫折。

    由于家长对子女过于呵护,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缺乏自律性。面对专业课、学位课和英语语言的多重压力,容易产生考前焦虑、考后抑郁。合作办学生源大部分经济基础较好,在寝室人际关系、集体生活、恋爱等方面,均体现出敏感、脆弱、缺乏包容的特点。也有部分学生来自普通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贫富差距冲击,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困扰。完全照搬普通本科生管理办法,不足以满足合作办学的培养需求。

    (二)社会认知偏差

    高等教育的扩招,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带来巨大的挑战。主流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多样、不够清晰明朗,让家长和学生一时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为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严重损害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形象。具体分为以下三类:1.由于缺乏常识或利益驱动,不良媒体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虚假的报道,严重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公信力和声誉。2.部分媒体和网站出于某种目的,对合作办学院校进行点评或排名,大多缺乏依据、管中窥豹,或者制适负面言论、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合作办学的正常秩序。3.一些院校和项目招生办宣传力度不足,被动宣传,被中介牵着鼻子走。而有些项目宣传力度过大,言不符实,暗中与招生代理达成一致,严重误导学生[7]。留学市场鱼龙混杂,致使学生家长报考时抱有审视的态度,为教育管理制造阻力。同时受国内许多高校“严进宽出”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考上大学后,以为从此可以不需要认真学习就能轻松毕业,如此想法也直接导致了其本科阶段学艺不精。另外,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费高于国内其他专业,部分家长学生认为高收费必然更容易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本科学业会“更轻松”,这是观念上的最大误区。因此在合作办学项目下,遵循西方学分制教学制度,当学生由于自身的疏忽与长期存在侥幸心理而无法修满学分四年毕业时,家长才开始产生焦虑情绪,这对学生的读研深造或直接就业造成了很大影响。

    (三)教师教学质量评估重形式而轻实效

    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设置不均衡,金融类商科与计算机方向居多,大部分课程均通过教师的具体实施来完成,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影响巨大,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反馈也影响着教师的职称聘用。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课程出现学生出勤率低,倘若没有出勤分数要求,就会出现教室门可罗雀的现象。专业技术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任课时间短,每门专业课教师仅与同一届学生接触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而每一届学生学习特点、学习风气均有不同,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与教师缺乏沟通与交流,仅凭课堂传授,不能完全客观真实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正确评价。

    目前国内教学评估分为两种:较为传统的纸质问卷调查式与学生网上考核评分式。但就目前看,网上考核形式多流于把纸质问卷问题转移到网站平台,评估手段较为单一;且普遍重视评价结果而轻视评价过程,这就无法体现教师的课前准备与教学反思。本科教育中缺乏同专业教师的互相听课与教学研究与教学评价,重视“痕迹”管理,缺乏切实成绩。

    (四)办学资源、师资、行政管理捉襟见肘

    一是我国合作办学教育资源不足,分配不均衡,重复性引进商科专业引发国内专业的过度竞争,而生物、环境、医药等专业资源引进并不充足,未能将本校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也未能将国外优势资源在我国薄弱环节补上短板。二是师资配备数量不足,人才南迁,授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结构失调。外籍教师中,负责专业课与学位课类的外教年龄普遍偏大,更换频繁,还未适应中国教学环境就已经到期回国。中方教师队伍要求标准较高,需要学科专业背景、学历背景,不仅要精通外语还要用外语作为工具进行专业课的讲学,更要有较强的理论背景及国外教学案例研究经验,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建设培养充足的教师队伍,而达到标准的人才很多也选择了其他职位。三是行政管理人员不足,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工作繁杂,中外管理模式兼顾,外事工作无小事。中方学生管理、学籍管理、中外学校双向注册、考试安排频繁、毕业双证发放耗时较长,学生成绩档案管理等工作均需要一定人力、严谨的制度、科学的管理条例,以及院校部门间良好的沟通与配合、理解与尊重。

    三、提质增效路径分析

    (一)“两个着力”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

    核心教育是愛国主义,尤其是对于同时接收东西方文化浸染的合作办学学生群体来说,更要树立正确牢固的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着力于“礼教”与“法治”教育,塑造其贯通中外的完善人格[8]。通过历史与文化课程的普及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大学的发展、文明与成就,认识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从而培养学生深刻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精神,此为“礼教”。以礼正德,使学生建立牢固的自信心与他信,树立牢固信念,塑造完善人格。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鞭策自身求知进取,理解“上善若水,吃亏是福”来化解各类矛盾关系,使“礼教”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肥料。二要着力“法治”教育,国家依法治国,高校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同样需要法律意识,在高校增设法学通识课程,通过对法律常识、制度的理解认识,使学生形成法治思维,从而敬畏法律,恪守规矩,这既是维护,也是保护。校规校纪将不再成为摆设,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就根植思想,形成日后警戒线,宣传主流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以此,通过“礼教”与“法治”的结合,在道德上与纪律上双向约束,礼教与法治齐头并进,培养有底线、有尊严、有修养的高等人才。

    (二)“共成长式”教学模式

    教书为本,育人为先。本科教育实则为本专业学生打开一扇门,铺垫专业基础,主要进行专业内的学科通识性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为专业化应用型的人才培养阶段,而博士研究生更倾向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远胜于专业任课教师,其在学生情绪把握与思想建设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同理,任课教师施行同样教学模式,每名教师分别承担相应的大学一到四年级不同课程,从学生入学开始,每名专任教师将陪伴学生四年的教学时光,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磨合、适应,教师可以认真地深入了解每名学生,调整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践,根据每学期学生的反馈评价进行思路与战略调整,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充分利用国际化平台,做到不仅重视教学,也兼顾科研生产;不仅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也要注重教师交流、课程与研究的交流,提高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师生共同发展。

    (三)科学化的评价手段

    借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2所高校合力研发的PACT(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for California Teachers)系统,科学化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可分别进行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其他教师评价三部分,其中自评占比10%,学生评价占比70%,同专业其他教师评价占比20%[9]。三个不同评分群体规避了评分者主观性造成的误差。同时评价内容倾向于对教师“教学能力”测评,明确评价理念,评价指标,建立多个评价维度:1.教学计划方面,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符合学情;2.在教学指导中,是否参与学生学习,监督与答疑是否及时;3.对学生教学评价方面,是否对优秀学生及较弱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与指导;4.教学反思方面,定期反思内容,完善教学计划;5.教学研讨方面,固定最低听课课时数,院内之间或校际间同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交流等。

    (四)强化“学分制”概念,由严进宽出到严进严出

    所谓大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土壤,是一群志同道合的灵魂共同碰撞。严进宽出的想法违背了大学初衷,学生普遍缺乏自律性,需要不断鞭策和适当鼓励,在压力下形成动力。应进一步施行弹性学制,固定学分,既为学生提供灵活的课程设置,也给学生灵活安排时间与空间,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参加志愿者、义工等工作,在读书期间增加生活阅历,理解大学的意义,从而更珍惜高效地完成所选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是认真为自己而学,避免学校被动安排和及格至上的想法。应提高大学教育的含金量,体现合作办学的保质保量。

    (五)资源、师资、管理的质量保障

    美、加、澳等国是由政府和社会外部力量共同影响其高校管理的,并通过拨款资助学校重大教学发展方向,同时各类评估机构对教学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形成了多元立体问责机制。我国可鼓励发挥社会力量,既赋予社会第三方评价权,也赋予社会人士对教学及科研的參与权。允许教育融资、教育经营、教育激励等制度创新,在多方监管与开放经济的管控下,灵活健康发展。要深化对国外一流学科资源的引入,使其尽量符合我国对接院校的专业特点,补充我国的短板,建立平行的关联梯队课程,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使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发挥本校“双一流”建设助推器的作用。师资方面,要注重交叉学科教师人才培养,教师既要学术背景深厚,又要懂得拓宽学术覆盖面,只有知识与知识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转化为能力[8]。定期组织教师语言培训与外方教学研讨交流,开设网络慕课,丰富教学资源,稳步扩充师资队伍,培养后备师资力量,找到代际接班人。教学管理人员应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做好工作日志,定期总结阶段性工作,实现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条理、有总结。要实行定期轮岗制,使每名管理人员对任何管理工作均不陌生,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磨合、协调、配合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加入教学团队的后备培养队伍,管理工作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凝聚力与学校的向心力,这种主人公意识也会影响传递给学生。

    (六)合作办学“精起来”与“走出去”

    2003年暨南大学—曼谷国际学院实现首例境外全日制合作办学走出去的教育,而大部分全日制海外教育主要依托孔子学院进行汉语语言及传统文化传播。国内高校在深度做好专业特色、打造精品专业领域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将办学特色与学科优势发挥到境外。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瞄准走出去的国家地区,做好教育体制、课程设置、院校优势调研;选择层次相当、学科契合度高的院校作为合作对象,为走出去营造良好环境,为反哺打下夯实基础;在提升自身的同时,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考虑学生多元的发展需求;整合优势资源,在走出去的同时汲取外方养分,文化互通、民心互通,提质增效,美美与共[11]。

    四、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平台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作,应借助中外合作交流,引进优质资源,着力做好学生思政建设,礼法结合,中西融通;加强合作办学师资力量建设,改良师资队伍,梯队人才培养,在合作交流中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双项提高;借助科学评价监管手段,提升教师与学生内涵建设,做好“三全育人”,融合好“请进来”,进一步“走出去”,逐步实现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助推“双一流”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田贵平,赵婷婷.高等教育强国研究二十年回眸[J].高等教育研究,2018(9):8-16.

    [2] 傅维利, 雷云.中美一流学科的校际布局特征及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8(1):75-80.

    [3] 刘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困境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8(4):25-30.

    [4] Lin Jinhui, Liu Mengjin. A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J].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2016(49):231-242.

    [5] 程良龙. 中外合作办学历史.政策.现状[M].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9.

    [6] 赵彦志,孟韬.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10.

    [7] Lin Jinhui. Basic Relationships Among Scale, Quality, and Benefits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J].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2016(49):254-270.

    [8] 王斌,马颖.论中美高等教育体系中核心价值观的“同与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7):114-117.

    [9] 周九诗,鲍建生.美国PACT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评介与启示[J].教育科学,2018(5):80-87.

    [10] 黄仁杰,王智,陈强,等.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双语课程《programmingand syetem》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169-172.

    [11] 何新哲,石伟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去”办学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8(5):93-97.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