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中见精神 情中显态度

    王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在第2页开宗明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自此,“语用”一词走入一线教师的认知。而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学生主体是分不开的。所要,要想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之上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激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必须要把握好文字内涵,关注到课堂教学,理清文本脉络,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把握文字,分析内涵,促韧性与品质合一

    文字是成文的基础。在苏教版六年级课文《夹竹桃》中,提出夹竹桃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呢?是韧性以及由它而引起的幻想。为此在教学中通过对韧性的解读,引导学生把握文字,探寻感悟季先生的人文情怀,对话文本,促韧性与品质合一。

    【教学片段】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生:我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无日不迎风吐艳”中读出了夹竹桃有顽强的生命力!我是从“无日不迎风吐艳”中体会到的。

    (师出示整句话)

    师:“无日不迎风吐艳”(“无日不”变红)就是——每一天都在迎风吐艳,这每一天有时是在和煦的春风里,有时是在——(引读……)(出示变红:在和煦的春风里……)这些天气有时是晴好的,有时却是——恶劣的,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坚强不屈!

    生:我从三个“在……里”体会到不管什么季节也不管什么天气,夹竹桃都在开。(出示:三个“在……里”变红)

    师:天气晴好时它在开,天气——恶劣时它也在开!这是怎样的韧性?

    生:坚强不屈的!

    生:我从“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夹竹桃每天都那样!

    师:对,能坚持,始终如一!

    【教学反思】

    在《夹竹桃》的课文开篇季羡林便表明了自己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接下来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他浓墨重彩,不遗余力地描述院子里的繁花,这里花团锦簇、争奇斗艳,一墙之隔的大门之内却是一个沉静安详的世界,夹竹桃就在这里静悄悄的、不知停止地盛开着。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朵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无论是在和煦的春风里,还是在盛夏的暴雨里,或是在深秋的清冷里,没有人看到它特别茂盛的时候,也没有人看到他特别衰败的时候,这种旺盛的生命力是其他繁华,任何喧嚣比拟不上的。这一简单对比描写,更是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

    二、关注课堂,以学定教,促意境与幻想交织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要关注到课堂,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源、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促意境与幻想的交织。

    【教学片段】

    先生于庭中散步,月光里的夹竹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长短不一,意蕴却无穷。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悄悄一声不响”“叶影吹动”“花影迷离”让学生一边朗读一邊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感受表达形式蕴含感情的丰富。

    【教学反思】

    在这里我继续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挖掘,教学需要慢慢走,有扎实的过程,才会有想要的结果。我从季羡林先生的写作缘由进行引导,课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搜集和准备资料,从季羡林先生的求学经历、治学思想、写作特点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思考他为何只对夹竹桃情有独钟。

    三、整体把握,体悟感情,促质朴伴率真同行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中心的情感思想,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准确的对其中的情感进行把握,以更好的理解和感知文本中所表现出的质朴和率真,并不断提高语用能力和水平。

    【教学片段】

    1.花只是花,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品质是季先生赋予它的。先生为什么对夹竹桃倾注了这么朴实、这么强烈的情感?(要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

    2.季先生写夹竹桃,也是在写自己,写自己“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人生追求!此时此刻,(音乐起)我们再看夹竹桃(出示花图),看到的不仅是花色纯洁、品格坚韧的花的形象,还能看到和夹竹桃花一样的季先生的形象(出示季先生图)。

    【教学反思】

    “率真”与“朴实”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真”说的是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而“朴”则是他的散文朴实、以小见大,形成了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语用是什么呢?语用的背后又是什么?我想,不只是遣词造句、语用技巧的运用, 更是一个人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的体现。 所谓“情动而辞发”。因此,教师要能够强化对学生情感的引导,激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