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突发新闻的报道方式与发展趋势
【摘要】2020年3月份,美股屡次熔断,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笔者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评论员,在“央视频”和“央视新闻”客户端等总台旗下的新媒体平台多次参与相关主题的新媒体直播。本文以“美股高频熔断”总台新媒体直播为例,就相关经验得失进行思考总结,并就融媒体时代广电媒体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直播 ?技术创新 ?广播电视转型 ?流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G221 ? ?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3月中旬,美国股市先后4次触发熔断机制。资本市场黑天鹅频繁起舞,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阶段性新闻事件之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从3月15日至3月26日,依托“央视频”和“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多场新媒体直播,其中9场的主题都与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紧密相关。本文从不同视角总结新媒体直播的运行方式,同时对于所需的配套资源和运行规律进行探讨与思考。
一、新媒体直播和广电媒体直播的优势比较
2019年11月,“央视频”客户端正式投入运转,其是总台最为新锐的新媒体力量之一。“央视频”的内容安排不受传统广电线性播出的限制,可以灵活调整,而且在直播开始后可以进行首页推荐并弹窗预告,进而抵达每一位用户。这样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生产方式是传统广电部门目前所无法具备的。同时,其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藩篱,具有动态整合资源的方式和能力。
1.打破时空局限,动态调整产能
广播和电视要想启动直播,必不可少的物理场景是直播间。然而,从4G时代开始,直播硬件门槛已经被智能手机完全消解。与此同时,广播和电视以时间轴为主线的线性内容编排方式却逐渐显露出明显的短板。以美股高频熔断总台新媒体直播为例,从“央视频”客户端决定发起直播到测试并启动直播信号仅用时20~50分钟。同时,大屏(指电视屏幕)是单一维度电视空间,无法同步开启多场直播,而“央视频”与“央视新闻”客户端均可有多场直播同步进行。广播和电视一旦启动突发事件直播,势必打乱正常节目编排,甚至影响安全播出,而新媒体直播的启动及结束时间都比较灵活,可以随机而定。
2.灵活的人员配置
相较广播电视媒体直播,新媒体直播人员调配更加灵活。比如:在“央视频”客户端播出的一期“美股高频熔断”直播中,笔者与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同名主持人王冠形成“双冠王”组合;在“央视新闻”客户端“美股如何开启新的一周”直播中,笔者和主持人庄胜春与驻美记者刘旭形成3人组合。此种尝试的意义在于灵活快速,轻操作、低成本、高效率,对于广播和电视生产亦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从未来趋势看,一旦互联网终端的呈现成为常态甚至是主阵地,现有频道频率制或者大中心制的划分与区隔,可能也会面临一定的重塑。
以往传统广电生产以节目组为单位,往往是固定人员班底生产固定内容。对于节目内容的定位有清晰的边界。好处是责权利足够清晰,可以保证节目的稳定产出,问题是其产能的灵活性和动态性受到约束。而突发新闻类直播对于资源的动态调整和有效盘活做出了重要探索。
二、新媒体直播给评论员和主持人带来的全新挑战
对于财经节目主持人和评论员而言,其对财经领域的新闻洞察和知识结构积累本是常规工作范畴,而面对突发新闻类新媒体直播仍有以下几个挑战。
1. 对知识储备的快速消耗
此次美股高频熔断新媒体直播平均时长为90分钟左右,最长一次约120分钟,而突发新闻类直播用于事前准备的时间几乎为零。专题类直播虽然有相对充裕的准备时间,但网友在实时互动中所提问题却有极强的发散性和随机性,极大地拓宽了话题的边界。尤其是单人直播,对于主持人的知识结构和眼界认知都是直接考验。这样的生产模式和产品理念,也对传媒机构的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熟练运用网络直播硬件及软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经过几次摸索尝试,笔者总结出居家直播及办公区直播场景所需硬件设备。
以上三个新媒体直播场景,唯有“央视新闻”新媒体在疫情期间是24小时不间断直播,拍摄设备与信号调试有专人负责。其余两个都需要直播参与者(主持人或评论员)熟练、迅速地进行场景布置和硬件调试,快速进行直播信号测试。也唯有如此,一旦启动突发新闻直播,才能尽快推出直播流。
3.人设定位与直播语态的调整
在以往的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笔者无论担任主持人还是评论员,都有鲜明的职业形象和直播语态。电视直播中,主持人基本上需要西装革履、正襟危坐,广播语态比较轻松灵活,但依然和网络直播有较大区别。小屏(指手机屏幕)直播即便呈现出鲜明的媒体机构特征,但面对在线网友时依然有较强的个体存在感。这是互联网传播和广电媒体传播的一个显著差别:互联网更强调个体之间的交流以及一对一的人际传播关系,而电视大屏的台标与广播中的呼号都在时刻强化媒体的机构属性。这样的机构权威感与强势感,在互联网传播中已经最大程度地被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文化所消解。随着互联网强势传播时代的来临,在新媒体直播过程中,个人和机构的关系配比应该如何平衡?一线人员在和网友用户交流过程中又该做多少语态上和心态上的调整?这似乎都需要我们思考。
4.强化各工种人员的用户思维
在总台广播节目《王冠红人馆》中,笔者担任制作人和主编,在总台央视财经频道的多档节目中,主编一职是专人专岗,全程负责统领全局。而新媒体直播并没有如此明确的人员分工。说什么?怎么说?说到哪儿?往往需要瞬间判断,甚至是动态化的边直播、边商量、边调整,这背后体现了新媒体突发新闻类直播的混编组队模式。以往格式化的导播口令变为动态化的机动调整,如此变化需要各个工种的参与者都具备全工种的流程思维意识,内容人员和技术团队的边界日趋模糊。所有直播团队成员都需要具备用户思维,为网友做好服务。互联网直播可以实时看到用户的反馈互动,我们固然不可能任由网友“点菜”式地漫谈,打乱整体节奏。但应在最大程度上对互动信息予以回应和倾斜。
三、对融媒体发展趋势的思考与建议
1.加速推进融媒体产能的流程设计和资源分配
先网后台、移动优先是总台的既定战略,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需要。以美股高频熔断“央视频”“央视新闻”和“央视财经”客户端的相关直播为例,启动突发直播后,首先要在第一时间启动各工種人员的整合组队。而在广电传统产能向新媒体产能的过渡期,还存在一些人员使用、资源调配流程化和制度化的盲区和梗阻。项目谁来发起?听谁指挥?当相关人员和传统岗位出现矛盾时如何取舍?如果有更加顺畅的体制机制,对于今后的常态化操作将会大有裨益。
2.加强一线人员的新媒体技能培训
现在一线业务人员普遍对于新媒体的生产流程和软硬件的设备操作感到陌生。到了突发直播的启动时刻,对于用什么设备、使用什么软件、如何标准化操作都缺乏统一的流程标准和熟练操作训练。这对于今后流程化、常态化的产能启动构成了明显制约。而这也是最容易启动和补齐的短板。期待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并加以演习磨合,降低实战时的试错成本。
3.探索新内容空间的广告运营
目前对于小屏的打造都着眼于内容,营收运营还相对空白,对直播场景的产品商业开发和品牌植入并未完全有效利用。新媒体产品还缺乏足够的成本理念和营销思维。对于增量空间的小屏内容是否应该有效商业化,这需要内容团队和营销团队进一步地有机结合。美股熔断期间的相关直播有相当不错的流量关注度和网络再传播效应。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带来明显冲击,而与之伴生的数据时代新的广告营销方式纷纷涌现。目前来看,突发新闻直播有比较理想的数据流量和传播口碑,而这样的流量应该如何做产业闭环的打造,进行商业化的变现,期待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