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特点分析及课堂运用
王婷
[摘?要]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它们独具特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在我国的音乐课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有效宣传了中国音乐文化,也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课堂。基于此,本文从舞蹈音乐与民间舞蹈音乐的概述入手,首先分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特点,然后探究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课堂运用。
[关键词]舞蹈音乐;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8-0164-03
一、舞蹈音乐与民间舞蹈音乐
长期以来,舞蹈和音乐都是密不可分的,舞蹈可作为音乐的展示,音乐体现着舞蹈的内涵。在原始时期,人类就用呼喊和跳动的方式来进行仪式或表达情感,由此可见舞蹈和音乐的一体性。对于舞蹈音乐而言,它最重要的特定就是可以激发人们跳舞的欲望,这是它和其他音乐种类的显著区别[1]。有些音乐主要是用于抒发感情,人们在听到之后更多的是感动、沉思等,因此与舞蹈音乐不太符合。另外,舞蹈音乐节奏感更强,其独特的节拍和旋律能够更好地与舞蹈搭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且具有民族风格的民间舞蹈音乐,主要包括各类小调、民歌和曲牌等;从广义角度来讲,包括按照舞蹈艺术规律而编创的音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是舞蹈音乐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十分丰富,体现了民间艺人和劳动人民的创造性。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特点
(一)大多来自于民间小调与民歌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有很多来自于小调和民歌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舞蹈音乐,这一方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展示着不同区域的人文特色。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来看,音乐与舞蹈是相互协调的,而且相应的搭配也逐渐形成了系统[2]。例如,蒙古族舞蹈大多是豪爽、自由的,因此搭配的舞蹈音乐多为牧歌、情歌和颂歌等。藏族的舞蹈大多有着宗教色彩,因此相应的舞蹈音乐则是以传统风格为主,整体的音乐较为深沉和婉转,并且具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中国的民间舞蹈最早起源于奴隶时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祭祀和大型的宗教活动会有相应的舞蹈,并且也配置了音乐伴奏,如傩舞就是最早的祭奠仪式舞蹈,并且击打编钟和缶来配乐。之后经过多年的发展,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体系。很多舞蹈音乐的创作与当地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选择用音乐和舞蹈来抒发在日常生活或劳作时的情感,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经过传播后就成为广为人知的舞蹈音乐。因此,从该层面来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与民间的小调和民歌是密不可分的。
(二)音乐节奏的风格化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也和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而言,节奏化的音乐更容易与舞蹈搭配。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个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音乐节奏,当人们听到独特的节奏,就会知道舞蹈的种类和相应的步伐。例如,东北秧歌和安徽花鼓灯,这类舞蹈音乐的节奏有着明显的风格,也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固定的认知[3]。民间舞蹈音乐的形成与区域的人文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标志,也正是这些标志性的特色,为民间舞蹈音乐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民间舞蹈音乐的节奏十分鲜明,还因为很多舞蹈动作都需要与节奏来搭配,这样才能让舞蹈与音乐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在观赏民间舞蹈时,其音乐的节奏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民间舞蹈音乐节奏的风格化还使不同的民间舞蹈音乐逐渐成为区域的代表,例如,秧歌就是东北地区的典型代表。
(三)富有生活气息
民间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追求,舞蹈的表演者也多为牧民和农民。在逐渐的发展中,部分技艺高超的舞蹈表演者逐渐转型成为半职业性或职业性的民间艺人。所以从该程度来讲,民间舞蹈的表演者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爱好,在表演的过程中会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来展现舞蹈艺术。相应的民间舞蹈音乐也是如此,它往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即时性,富有生活的气息[4]。在部分民间舞蹈中,很多舞蹈的动作都来源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劳作,而且音乐的歌词也是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言,所以,这类舞蹈和音乐能够很好地激发人们的共鸣。
民间舞蹈音乐的创作者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可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但是创造的音乐都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也正是因此,所创造的民间舞蹈音乐极具生活气息,往往能够通过舞蹈和音乐来展现区域的人文特色,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四)感情基调乐观向上
民间舞蹈的表演大多集中在各类传统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在街头或者广场,舞者以音乐为指引,用完美的身体动作来展现舞蹈的艺术,这无疑增加了节日的气氛。所以,大多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向上的,它抒发了群众欢快、热烈、风趣的精神状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情趣。另外,民间舞蹈音乐的创作者多是基层的群众,他们更愿意用欢乐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课堂运用
(一)以节奏为教学切入点
节奏是音乐和舞蹈的基础,通过特定的节奏能展现出舞蹈和音乐的特色。例如藏族的踢踏舞和东北秧歌等,其基本节奏型较为稳定,相应的舞蹈与音乐节奏也十分吻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从节奏入手来开展,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效果[5]。这是因为借助节奏能够让学生快速掌握民间舞蹈音乐的变化,从整体上对音乐有初步地了解,这样就能在表演中提前准备好相应的舞蹈动作搭配,进而降低舞蹈和舞蹈音乐教学的难度。
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聆听音乐,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节奏型,之后再进行分步教学,让学生用节奏展现舞蹈来配合音乐。以安徽花鼓灯为例,其节奏是以鼓点为基础来开展的,变化较为丰富而且速度较快,這时就可从鼓头、衬锣、长流水等不同的节奏型来入手,让学生掌握节奏型之后再开展舞蹈的教学,以不同的节奏型联系为主,当学生熟练之后再联系不同节奏型之间的切换,最后让相应的节奏与舞蹈音乐搭配。通过节奏来开展教学能够简化民间舞蹈,能使学生快速地掌握精髓。另外,以节奏教学还能让学生了解到不同舞蹈与舞蹈音乐的特色,进而帮助其展示出相应民间舞蹈的风格[6]。
(二)舞蹈音乐与动律的搭配
在民间舞蹈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将舞蹈的基本动律与音乐相结合,借助动律的学习与音乐的搭配来完成教学。这是因为基本动律直接关系到舞蹈动作的准确性,这一方面与教师的讲解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和音乐的提示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学生在接触民间舞蹈时,并不了解舞蹈的特色,因此很难有效地掌握民族舞蹈的动律特征,这是影响民间舞蹈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开展民间舞蹈或民间舞蹈音乐教学时,不仅要言传身教,而且也必须将舞蹈动律与音乐进行科学的搭配,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現民间舞蹈与民间舞蹈音乐的魅力。当然,民间舞蹈音乐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方面教师可赋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借助想象力来搭配音乐和舞蹈,这样不仅能加深他们对舞蹈和音乐的理解,而且也能使舞蹈和音乐更为协调。
不同的民间舞蹈都有自己的动律,而相应的舞蹈音乐能够进一步激发舞蹈的内在张力,与动律紧密贴合,所以民间舞蹈的音乐搭配要科学合理。例如在学习《塞尔姆》《齐克提曼》等民间舞蹈时,相应的音乐风格选择是不同的,虽然他们是同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但是舞蹈展示的意境与动律并不相同[7]。《塞尔姆》舞蹈的节奏更为平稳,所以可选择《塞尔姆舞曲》作为伴奏的音乐,这样能够让学生的舞蹈动作节奏与音乐更好的搭配。《齐克提曼》的舞蹈风格更为粗犷和朴实,其动律则是滑冲和压颤为主,因此可选择《多朗齐克提曼节奏曲》作为舞蹈的伴奏音乐。总体而言,民间舞蹈与舞蹈音乐的搭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在动律搭配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让他们在理解舞蹈内涵的同时掌握相应的表现风格。
(三)营造舞蹈意境
民间舞蹈有自身独特的意境,为了强化教学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可借助舞蹈音乐来营造相应的意境,以此来增加舞蹈的内涵,这样能够更好地感染观众,同时提升舞蹈的表现力。因此在民间舞蹈和舞蹈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音乐氛围的营造入手,激发学生的感同身受,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后续表现更具张力。以蒙古舞的教学为例,这种舞蹈独具雄浑和壮阔之美,所以在音乐搭配时可选择《嘎达梅林》等柔美且深远的旋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大草原的壮阔之美。特别是当乐曲达到高潮时,舞者的各种表现得到进一步提升,其面部表情与舞蹈动作会情不自禁地将音乐的感情转化到舞蹈中来,实现两者的深入融合,营造出相应的氛围,进而使舞蹈的感染力得到提升。
另外,在民间舞蹈和舞蹈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旋律的利用。在这方面可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让他们首先感受音乐表现的内涵,然后将音乐的旋律与特定的舞蹈动作相结合,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同时也能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表演者的情感。
(四)教学结合民间舞蹈音乐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创作大多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与区域特色,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舞蹈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开始之前可从文化内涵入手深度剖析,由教师讲解民间舞蹈音乐创作的时间、背景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舞蹈音乐所想表达的核心,也能更好地将舞蹈与音乐搭配[8]。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幅员辽阔,不同的区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音乐风格。这些都是我国民间舞蹈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展示了劳动人民丰富的创造力,也体现了区域人文特色。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解舞蹈音乐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舞蹈音乐的情感表达,而且也能起到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民间舞蹈音乐文化的作用。另外,民间舞蹈音乐文化的讲解也是课堂教学很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现代化科技的辅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教学有了极大的改变,能够用各类科技与设备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裸眼3D、多媒体技术、VR技术等。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课堂教学中,也可借助现代化科技来辅助教学活动地开展,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能提高教学的质量。以裸眼3D技术为例,它能将中国民族民间舞与音乐有效地结合,以逼真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弥补教师由于自身能力而导致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直接引入最为专业的舞蹈视频,全方位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音乐的融合,体会艺术的魅力。
采用现代化科技辅助还有助于营造相应的意境,以VR技术为例,其各类场景可以是虚拟的,因此能够大胆地设计,结合音乐的内涵来营造氛围。当学生借助VR眼镜或VR头盔等设备进入到营造的场景中后,就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音乐的内涵,进而使自己的舞蹈表达和音乐表达得到有效提升。而且当前的裸眼3D技术和VR技术等已经较为成熟,整体的购买和维护成本并不高。因此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科技的引入,以此来为学生营造更好的环境,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提升教学的效果。
除上述的几点措施外,教师在开展的教学中还可大胆地进行创新,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舞蹈音乐的学习更注重其“神”,而不在于其“形”。所以,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对舞蹈的认知。同时,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教师可选用多种舞蹈与音乐的搭配,让学生在不同的搭配之间体会最佳的配合,这样也能增强学生的理解。
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且也展示着中国优秀的舞蹈音乐文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大多来自于民间的小调与民歌,整体的音乐节奏独具风格而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感情基调上多以乐观向上为主。本文有针对性地探究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特色,然后分析了其课堂应用,分别从以节奏为教学切入点、舞蹈音乐与动律的搭配、营造舞蹈意境、教学结合民间舞蹈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科技的辅助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