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提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基于文言文角度,了解传统文化;创设情境,渗透传统文化;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品味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1-0048-02
【本文著录格式】梁月.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20,19(31):48-49.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华夏人民数千年来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是传统文化,远古时代的先民们所流传下来的道德规范也是通过传统文化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第8个学习任务群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使高中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内涵得到充分表达并被学生所理解接受。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是很完全,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同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缩短了学生与流传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距离,能够让学生与华夏祖先在精神上产生共鸣,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微薄之力。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师偏重于应试教育,忽略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生面临着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考,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试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看来,只有高考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才是应该去学习的。例如,只注重学习古诗词的字词句解释和只注意对文章字词句的背诵,文章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被疏忽甚至遗忘,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应试教育的重视是不可避免的,应试教育与传统教育在课堂上的渗透并不冲突,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如果一味地追求分数,那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二)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化书籍时缺乏自我情感
当代高中生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语文资料,学生只要拿出手机就可以知道这种知识,这种“快餐文化”虽然可以节省时间,但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尤其在古诗文或文言文中,学生可以轻易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情感,而没有通过自己感悟,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导致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理解不深,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下降。学生只有在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才能更容易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便捷的网络使相关的语文传统文化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但削弱学生的求知精神和探索能力是很令我们遗憾的。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针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一)基于文言文角度,了解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自己所教授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并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我们高中语文教材里面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所以,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文章的背诵以及对文章每个字、每个词语、每句话的翻译,同时还要注意文本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注重传统文化是如何在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第8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目标之一是“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精读,体会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因此,教师通过对《阿房宫赋》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能够背诵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等名句,還要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杜牧借秦朝二世而亡的悲剧,告诫唐朝统治者,如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那么“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又如,在《离骚》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让学生了解作者屈原对饱经风霜、多灾多难的广大劳动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对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作出严厉的批判,通过对“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屈原对美好修养的追求和以美治国的理想,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背诵文章,翻译文章,而且还要求学生理解文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祖先对理想的追求,使传统文化能够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
(二)创设情境,渗透传统文化
现代的学生的世界观会与相隔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差异,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肯定这种差异的价值,注重学生的自我体现,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譬如王宁先生所说,设置适合学生的真实情境,组织好学生的语文活动,要比照本宣科、强力灌输的难度大得多。譬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黛玉看作导游的身份,学生作为“游客”跟随黛玉“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教师通过这篇文章,引领学生了解祖先对美的看法,见证古人对美的追求,感受青春的美,体会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中西方都重视“切己”程度,只有当教师作为情境的创造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才有可能让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产生同理心,并继而在更高层次上予以引领。
(三)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品味传统文化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诗人欧阳修曾经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学生阶段应该以学习为最重要的任务,而阅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考试说明》要求“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或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如,在阅读《苏武传》中苏武在最艰难的时期仍“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就告诉学生爱国情怀是苏武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又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这位战国名将,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能够“肉袒负荆”请罪,这对一个武将来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而蔺相如面对廉颇一次又一次的羞辱能够做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质也是让人钦佩。学者刘梦溪说:文学艺术的经典经过时间河流长期涤荡冲刷后沉积下来,表达的是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种种严肃思考,所展示的是种种独特、宏大高尚的精神情怀,给人留下来无尽的回味和想象空间。因此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品味传统文化。教师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有着审美的愉悦的体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中的渗透将会在广大高中生的人生图纸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传统文化对华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中华民族能够发展数千年就是因为有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理想的追求就是來自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来源就是传统文化。因此,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清楚传统文化的内涵,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德行兼备的君子。传统文化不管是否理解,一定要先传承,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性,更有利于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因此,传统文化的渗透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积极意义,是值得实施的。
参考文献
[1]张妍,林峥,王蕊,等.语文学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表现与教学建议 [J].考试研究,2018(6).
[2]雷媛.千年兴亡说秦人[N].兰州晨报,2013-09-14.
[3]王宁.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关键问题[J].人民教育,2018(6).
[4]戴健.从建构角度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独特性[J].语文建设,2019(17).
[5]刘梦溪.论国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梁月,女,1995年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