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金融理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谢玲萍

    摘要:根据2020年管理部门出台的净收益转型要求,商业银行在掌控机遇、直面挑战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金融工作要求,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本文据此对当前银行金融理财产品的特点、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以有利于银行尽快符合管理机构和时代发展要求,早日实现银行理财产品转型,重视银行风险防控的同时,更好地满足投资客户的需求,实现商业银行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理财 现状 问题 措施

    随着银行业利差收益的持续收窄,商业银行更多把理财产品当作优化收益结构的渠道;随着市场金融理财产品的丰富和居民经济财富的增加,使个人和家庭对理财服务保持不断增长的势头,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趋于长期稳定化。供需两旺的市场推动理财产品在发行量和规模两方面都屡创新高,业务操作呈现表外化、同业化、交叉化、网络化的特点,使得交易结构越来越复杂,给传统的以余额统计为主的统计体系带来挑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同时,银行的风控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尽最大可能覆盖到整个市场、全部策略和所有资产管理的数据库,确保银行每个理财产品和策略在落地时,都能符合银行的风险定位。

    一、商业银行金融理财的特点

    金融理财属于一种综合性质的金融服务,目前,各家银行都配备有自己的专业理财师,针对客户的财务情况和生活状况,由专业理财师经过分析和评估,明确客户理财目标,帮助客户制定出合理且可行的理财方案。金融理财能够满足客户在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助力客户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中的财务自由。由此可见,合理科学的金融理财并非单纯的产品销售,也绝非一次性产品,而是银行专业人员针对客户的一生,提供给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有效使客户财产增值。

    分析金融理财会发现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其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国家的法律法规、金融发展情况、金融管理结构、投资额度限制、相关规定如税收等;也会受到人口特征因素的影响,比如年龄层次分布、接受教育程度、人口地域分布、城乡差别、人文差异、传统文化特征等。投资者选择适合自身的理财方式,应该充分考虑和分析金融原理和理财产品,做出理智的决定。银行设计出一份优质的理财方案,首先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投资者各项信息的基础上,为客户制定以稳健为主、兼顾盈利和流动性合理的终身理财规划。方案要具备综合性,合理组合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金融产品,使其达到最优效果。并且,理财方案对理财师也有较高的要求,理财师首先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做到对客户认真负责,为客户信息做好保密工作,充分意识到客户就是银行的财富,向客户如实介绍产品的特点,理财师能够廉洁自律,对自己负责,更进一步可以说是对银行负责。唯有如此,才能使银行与客户之间产生信赖,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1]。

    二、商业银行金融理财发展的现状

    为了降低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近几年,资管新规一再强调穿透式监管,促进金融机构走向净值化转型之路,坚持实质重于形式,从金融业务的本质入手监管金融业务,避免金融机构利用身份不同进行监管套利。银行不能再利用长期累积起来的高信誉,为理财产品打出刚性兑付的标签,把银行理财继续做成一种收益高、低风险,与存款相类的业务来吸引大量居民进行投资,这种监管套利的模式,会导致银行产生重大的风险。所以,银行为了贯彻穿透式监管,按照新规明确规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致力于打破刚性兑付,逐步向净值化方向转型。在这种情况下,今后保本理财将逐步退出市场,理财产品将不再出现预期收益率这个说法,代替预期收益率的会是实时浮动的实际收益。这种形式才是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应该有的形态。但是,在目前的金融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模型仍然占压倒性的主导地位。虽然监管机构给予银行净值化转型较长的过渡期,但是转型之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2]。

    三、商业银行金融理财现状凸显的问题

    (一)微利时期投资收益普遍较低

    现在投资人更倾向于投资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原因在于,将银行理财产品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收益相互对比会发现,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要比互联网平台的金融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低,投资者愿意选择投资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原因,就是其比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要高。

    (二)工作效率亟待提升

    信息化时代,银行理财产品办理操作效率仍相对较低,需要投资人携带相关的身份证明和材料,在银行柜台办理相关手续过程中,手续完成才可进行投资理财操作,相对繁琐、费时、效率低下。而银行最大的竞争者互联网理财,则是以互联网技术运用为依托,通过电脑或者移动APP客户端就可以完成充值、投资、提现等理财操作的全部流程,方便、高效、快捷。将二者对比能够发现,银行理财相对于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操作效率较低。

    (三)投资的灵活性不高

    银行的理财产品,大多投资期限是固定的,投资者在封闭期内不可赎回,且理财周期较长,属中长期理财产品,只能等产品到期后收回本金和预期收益,如果提前赎回,本金可能会受损,不利于资金的周转。并且,从理财的风控角度看,现行的理财产品风险评级体系不统一,远逊于债券的等级评定体系,并且信息披露非常不对称。

    (四)缺乏更加亲民的理财产品

    针对普通投资者来讲,银行理财投资门槛要相对偏高,一般银行理财产品最低设限都以五万、十万以上起步,投资者手中达不到标准要求的金额,于是就错失了银行这一理想的理财渠道,同时银行也错失了一个投资的客户。相较而言,互联网投资理财门槛相对较低,能够实现全民理财的目的,由于占比很大一部分理财产品在50—100元就可以起投,逐步形成低门槛、小额度、規模大的发展模式。

    (五)对投资者的层次划分不明显

    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分布不甚合理,超过80%的金融资产都是银行存款,与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需求不相匹配。传统文化和习俗对我国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社会各阶层表现出较强差异性的理财观念,比如:不太能接受把自己的钱交给别人管理;比较偏向于实业投资,不太接受金融理财投资和长期投资;在财富形态上,偏爱硬资产,如房地产、金银珠宝等;重视子女教育的投资,甚至会不惜代价。从理财销售人员角度看,销售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着重宣传预期收益,而忽略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且,销售人员为了销售业绩,经常口头承诺“隐性刚性兑付”,给投资者造成误解,增加客户对刚兑的依赖性,也为后续可能出现的销售纠纷埋下隐患。

    (六)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了解不足

    现在有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对于理财投资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依旧滞留于货币基金和定期存款等具有高度安全性的理财产品上,而对其他的理财产品和投资方式认知较少。并且,理财理念不清晰,缺乏统筹性,投资者心态不成熟。在见到利益时常常跃跃欲试,追涨杀跌。忽略了投资风险,对银行理财产品期望值普遍偏高,导致在未达到理想目标时,甚至会表现出比较极端的情绪[3]。

    四、商业银行金融理财应对措施

    (一)金融政策和创新技术助力银行理财发展

    当前,在金融严格监管大背景之下,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也在鼓励推出创新产品与新管理机制。新产品和新机制实现良好运行达到利益与风险的平衡,达到监管要求预期目标,都有待于市场和投资人的检验与反馈。例如,2020年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公募REITs)试点一系列规定陆续颁布,推进公募REITs监管体系快速确立和实施,对金融资产投资通过资产管理业务设立和管理债转股投资计划进行明确规定,为市场资金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其次,银行应重视科技手段的运用,随着监管机构更加重视对于科技服务商的管理和电子化流程的规范,包括证监会发布明确证券业务活动和技术服务的边界,要求相关第三方机构应向证监会备案,同时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公募基金销售机构、投资顾问等机构参照适用的规定。提供智能投顾的投资咨询机构应向证监会报告有关技术方案、模型参数、投资逻辑等信息与资料。通过电子渠道向非机构投资者销售理财产品时,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完整客观记录营销推介、产品风险和关键信息提示、投资者确认和反饋等重点销售环节,确保能够满足监管部门回溯检查和核查取证的需要。

    (二)银行应加强管理结构的建设

    银行要逐步建立财富管理行业监管框架,针对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商业银行需要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等持牌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尽可能地实现一站式服务体验,各持牌机构之间将产生更多客户信息共享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保护与客户信息保护的监管升级,需要平衡业务发展与消费者(客户)信息保护,这是银行财富管理行业要面对的重大考验。在向净值化转型的过程中,投资者对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会大大提高,银行就要做好准备,建立合规销售体系,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披露。在建立起强大的信息处理基础上,强化核心优势,找准自身产业链定位,取长补短,简化理财产品操作流程,使银行理财产品在与同类产品的竞争中更加具有优势,银行理财就需要更加强化自身在资产管理行业产业链上的定位和竞争优势。

    (三)平稳化解金融理财产品市场风险

    为了保证金融市场各项制度建设和良性发展,各部门继续落实监管改革,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今后,财政部将会更加关注政府债券金融属性,持续推动政府债券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国债融资机制,更好地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定价机制作用。完善金融理财产品发行机制,优化期限结构,丰富投资主体,推动改善理财产品的能动性,促进投资理财金融功能的发挥,强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特别强调应加强银行金融理财的风险防范和处置,注重发挥系统合力,压实全局性的风控管理策略,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积极主动地防范和化解金融理财市场隐藏的各类风险。完善违约风险预警机制,坚持做好风险排查防控,加强风险防范信息共享,相互协作。

    (四)创新开发新的理财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

    尽管净值化的理财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自身风险,却面临着能否被投资者接受的难点,如果因此导致银行理财产品销量下降,将会极大减少银行负债端来自理财层面的资金,甚至严重影响到银行资产负债端的匹配,导致其自身经营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力图降低银行风险,银行就需要开发出一些创新理财替代品。比如,介于保本收益和净值型产品之间的区间浮动型产品,以及结构性存款等都是其中之一,像结构性存款类产品主要由普通存款与占有一定比例的期权产品所构成,产品经过精密巧妙设计实现投资者自我保本,银行并不需要提供隐性保底,减轻兜底负担。类似这种类型产品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收益下限,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能够有效避免银行大量客户的流失,造成资产端与负债端不匹配的风险,是净值化转型的良好过渡。银行需要做好理财业务创新、优化营销指引工作。

    (五)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精准定位客户群

    理财投资客户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处于不同年龄段的投资者,对于理财风险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30岁以下年轻投资者更加看重的是产品收益率,而对理财风险重视程度没有太多的纠结;年长投资者却表现得恰好相反,比较难以接受出现金融风险,更多会看重银行服务。通过研究和分析投资者的一些特性,银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别化的理财产品设计,面向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把年轻投资者作为净值理财转型时期的突破口,以较高的业绩基准鼓励这部分投资者购买净值型理财产品,再试图逐步蔓延推广给每一个年龄段的投资者。银行通过不懈地提升服务水平,可以开发更多的客户,建立起年长的投资者群体。

    (六)投资者应具备健康的投资理念

    任何一个投资者,投资理财产品就是期望达到财富增值的目的,大部分投资者都不能接受净值化的理财产品,因为投资者具有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健康投资理念,其实是一个成熟资本市场的表现。商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在需求端就为理财转型做好铺垫,正确引导投资者逐渐能够接受自担风险与自负盈亏的投资意识,减轻银行刚兑的负担,进一步完成银行金融系统降低风险的重任。针对投资者对理财产品认知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相应的讲座、公众号推送消息等方式,针对银行各种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式加强宣传,彻底打破刚兑的阻碍,正确引导和鼓励投资者了解更多的投资渠道,并且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工作。投资者要增加理财知识的积累,了解生钱资产、耗钱资产,学会合理配置资产,做好功课再去理财。

    五、结束语

    监管新政的实施,目的是为了根除监管套利,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有利于对银行各种类型的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标准进行统一,实现长期健康发展。从总体判断,对于长期规范经营的资产管理机构来说,机遇要大于挑战,将处于短期阵痛、长期利好的业态。银行传统的优势就是更加接近客户的下游渠道,未来应该进一步强化满足客户风险偏好的能力,多维度增加客户吸引力,有效提高银行品牌价值。并且,由于银行理财规模较大,在上游投资端更擅长“流动性管理”,当前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就是发挥了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优势,以后在产品设计中也应发挥出这一优势。理财的净值化转型需要投资者花费时间,逐渐适应新的投资理念,银行也应该把握好投资者心理,推进金融理财的平稳转型[4]。

    参考文献:

    [1]步艳红.银行理财转型之路[J].中国金融,2020(6).

    [2]赵嘉颖.商业银行金融理财的现状及问题对策[J].财会学习,2019(26).

    [3]李文红.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8(22).

    [4]赵嘉颖.商业银行金融理财现状及问题对策[J].会计学习,2019(26).

    [5]顾建纲.开启银行理财新时代[J].中国金融,2017(23).

    作者单位: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杭州富阳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