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测评体系研究
魏绪涛 武金锁
摘 ? ?要:随着“一带一路”的开启,大学英语急需实现从过去的语言教学向“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转型,这一转型必须依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才能得到有效开展;同时,还必须有一个科学高效的测评体系作后盾。文章对此进行了论述,并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提出了建立健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测评体系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测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4-0082-02
“一带一路”战略的日益推进,极大地刺激了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刚性需求。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要渠道,必须承担起完成从原来为“四六级考试”服务的语言教学转轨至“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教学转型的历史重任[1]。
缺乏科学高效的测评体系,是制约目前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工作的最大阻碍[2]。本文拟基于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视角,对建设并完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测评体系加以探讨。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沿革
所谓课程思政,简言之就是让高校的所有课程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最早见于2016年12月2日《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尤其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后,围绕课程思政开展的理论研究迅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
大学英语是全国范围内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学科,现已取得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如“大学英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较高的契合度,两门课程在教学中相互促进并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3];“大学英语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开拓其国际视野,更有责任培养拥有文化自信和中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等等。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该以大学英语课程教育为起点,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融合路径,在不断落实中获得突破”[5]。更多的教师则以不同的教材为载体,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关系
毋庸讳言,课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课程,把大学英语课堂变成思政课堂,哪怕是英语版的思政课堂,都绝不是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的。因此,当前很多研究者,甚至包括不少决策者,将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解为把教材中体现所谓“思政要素”的内容发掘出来细致地讲解一番,或者一些英语版的時政词句,是很值得商榷的,因为类似的做法在倡导思政课程搞双语教学时早就常态化了,其普遍效果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
或许有人会说,思政课程的双语教学之所以开展效果不佳,是因为授课教师的口语不专业,也没办法提高英语课堂效果,不能吸引学生。 这种想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换上口语好的大学英语教师就能解决问题吗?不见得,否则当年早就这么做了。确实,思想政治教育是很复杂的育人工作,大学英语教师既然不是专职思政课教师,就算英语口语水平相对好一些,能否把课讲到“吸引学生”的境界也是值得怀疑的。
专业的工作就该交由专业的人员去做,这是通俗的真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虽然与思政课程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唯有专注本质区别,才可望避免“越俎代庖”。
厘清人才培养方向,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点。笔者认为,思政课程同课程思政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育人”,后者是“教书育人”。虽然前者也要有教书,但教的是德育层面的书,所以属于德育范畴的育人,而后者教的是智育层面的书,所以属于智育范畴的育人。换言之,前者是在培养“完美的人”,后者是要培养“完美的职场人”。
新时代大学英语的人才培养方向,如前所述,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所以,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必须围绕着这一定位进行才可望真正发挥作用,否则只能是“为思政而思政”。同样,培养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也离不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因为思政课程不同于文化课,讲究的是润物无声式的“融入”而不是居高临下式的“输入”。而外语,特别是产生于英美文化圈的英语,背后镶嵌的是一整套的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传统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完全是文化学习,教师除了讲就是讲,对西方的政治、宗教、法律、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和信息只有介绍(也可以说是“灌输”),却没有引领学生辩证地对其加以分析和甄别,很容易妨碍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乃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唯有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观照下,跨文化教学才能“跨”得稳健而到位,同时支持师生理直气壮地在英语课堂加大力度探究、剖析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自信,用正能量培养“怀揣中国梦”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完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测评体系的意义
平心而论,思政课程搞双语教学之所以效果不佳,授课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是否足够“专业”绝不是主因,考试语言为汉语才是“罪魁祸首”!如果全国都规定思政考卷用英语出题、英语答题,结果肯定大不一样!同理,不管哪个科目的课程思政若要想搞出名堂,也都必须有相应的测评体系为依托,“只见老师启,不见学生发”必然会成为教学实践中的常态。故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测评体系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明确了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内容,下一步要做的就应该且只能是完善相关测评体系。事实上,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已经开展得有些年头了,到如今还是满足不了“刚需”,完全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测评体系造成的。虽然大学英语从语言教学向“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转型已经启动,但“四六级”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摆在那里,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岂能不大打折扣?
诚然,考试制度改革是一个重大工程,需要慎之又慎,更何况“四六级”考试就如高考一样,虽然有不少问题,但在现阶段确实是“最不坏”的大学英语测评体系。第一,考试制度只是测评体系的环节之一(即教学评价中的终结性评价),后者完全可以在不彻底改变前者(即单纯改革教学评价中的形成性评价过程)的前提下完成改变;第二,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已经“如箭在弦”,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作为“箭头”,拉动大学英语考试制度改革也是它的题中应有之意。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在暂时保留“四六级”考试的前提下,抓住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契机,尽快开始建立健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测评体系的工作。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测评体系的构建
自1930年美国著名教育家R.W.Tyler提出“教育评价”这一概念以来,该研究在国外已历时9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共识在于: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在开展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测评体系同样需要这样做。
1.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测评体系中首先要
有针对教师定期进行思政测评的规定和规范,以及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相关规划。同时,教师授课和说课中有无“思政元素”的体现,也应成为各级各类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重要考查点。
2.鉴于“四六级”考试仍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入”式特征,占用极为有限的大学英语课时大张旗鼓地测评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质量极不可取,建议过程性测评尽量依托线上自主学习课堂和第二课堂,让学生用英语写心得、写征文等形式进行,并在教师评分的基础上,较多地采取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3.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终结性评价必须有。现行的大学英语考试过分强调标准化,难以全方位考查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及学习观,亟待改革。建议将中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甄别和论证纳入各类大学英语考试的作文命题中,除了成倍增加时间和分值外,还要在计分时减少对词汇语法正确性的关注,而把更多的考虑放在观点的新颖和内容表达的逻辑性方面。
4.在学习任务中,可通过使用多模态手段整合多种感官的优势,进行信息获取、传递与接收,模拟英语跨文化学习的真实语境,提升学习效果。而建构国际人才本土化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同样可以通过与制订多模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量表定量来完成。通过档案评估、自评报告、模拟情境表演、听力测试、反思、观察等方式,测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态度和技能。
参考文献:
[1]彭兵转,姜毓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语言主观性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2]彭兵转,林紫荆.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养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
[3]李晨,丁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可行性分析及其实施路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
[4]孔标.“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
[5]陈顺利.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
編辑∕丁俊玲
作者简介:魏绪涛(197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究”(GJB1421071);第十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ZGWYJYJJ10Z006);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材研究院外语教材研究项目“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设计研究”(2020HL0001-YBK);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2019HL000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