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种植对土壤养分含量及物理特性的影响

    

    

    

    摘 要:通过4年定位试验,对比研究了有机种植(OF)和常规种植(CF)对土壤养分含量及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相比,OF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OF处理容重显著降低4.7%,土壤总孔度、有效孔度和有效水含量则分别增加5%、27%和32.8%;有效含水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呈显著相关,而有效孔隙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总之,以绿肥为主要肥源的有机种植模式,显著改善了土壤物理特性,有利于土壤磷素活化,但需要及时补施钾素。

    关键词: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孔隙度;容重;养分

    中图分类号 S15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2-0087-03

    近些年来,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提升了土壤有效养分,提高了作物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长期施用化肥也可能会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土壤富盐碱化、地下水污染、地表水富营养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最终使作物减产、农产品品质降低[1-3]。传统的农家肥虽然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提升土壤功能,但也存在土壤、环境污染及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无公害甚至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逐年上升[4],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中减施甚至不施化肥、同时寻找合适的替代肥源以提升农产品品质。

    目前,随着有机农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学者们在有机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汪润池等[5]研究发现,多年有机种植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邱晓蕾等[6]研究认为,与常规种植相比,有机种植可增强有机碳稳定性、促进土壤固碳。王磊等[7]通过建立多指标评价体系,发现有机种植模式明显比常规种植土壤质量得到提高。但以上研究均以商品有机肥作为唯一或主要肥源,在实际生产中肥料成本投入较高,而以绿肥为主要肥源的相关研究较少。曹春霞等[8]研究发现,有机稻田埂比常规田埂更能为步甲、蚯蚓等土壤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其对土壤特性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豫南是我国单季稻产区,大量的冬闲田可种植紫云英、苕子等绿肥作物培肥,进而大力发展有机稻产业。目前,关于绿肥配合化肥施用对化肥用量、土壤养分含量、碳氮固持、水稻产量的影响已有了大量的研究[9-11],而绿肥为主要肥源的有机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物理特性及碳氮分布的影响还尚未见报道。为此,该研究通过有机种植和周边常规种植稻田土壤进行对比,探明有机种植对土壤养分含量及物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有机稻田合理培肥及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该定位试验位于信阳市潢川县川香家庭农场有机稻种植基地,种植制度为单季稻。该试验共设置常规种植模式(CF)和有机种植模式(OF)2个处理。常规种植为当地习惯种植模式,2种模式施肥、植保及作物信息如表1所示。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试验开展第4年后(2010—2013年)采集土壤样品。即2013年水稻收获后,采集0~15cm耕层原状混合土样,用饭盒带回实验室。先用手轻轻掰开直至全部通过过8mm筛,自然风干后采用湿筛法[12]分离团聚体。土壤全量氮磷钾及有效态氮磷钾依据《土壤肥料学》[13]测定。同时,用100cm3环刀采集原状土,用高速离心机法[14]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曲线测定完成后,用烘干法测得土壤容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为幂函数如下:

    式中:q为质量含水量,%;S为土壤水吸力,MPa;a、b为方程拟合参数。依据方程计算出水吸力为0.03和1.5MPa时含水量,即为田间持水量和萎蔫含水量,有效水含量即为两者之差。根据土壤容重和土粒密度(取2.65g×cm-3)计算出土壤总孔隙度,再根据总孔隙度和有效水含量计算出有效孔度。

    1.3 统计分析 用SPSS 19中T-test进行处理间显著性差异分析(p=0.05),用Pearson法对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与常规种植模式(CF)相比,有機种植模式(OF)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68%、75%,全钾含量显著降低29%,全磷含量无显著变化。2个处理有效氮含量无显著差异,有机种植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比常规种植减少43%、增加1.2倍。说明有机种植能显著增加土壤碳氮固持、快速消耗土壤自身钾素、活化土壤磷素。

    2.2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持水特性和孔隙状况的影响 由图1可知,与CF相比,OF处理水分特征曲线明显偏低,即当0OF(表3),但有效水含量OF比CF显著提高32.8%。由表3可知,OF处理的土壤有效孔度和总孔度比CF分别增加26.9%、5.0%,即OF处理中有效孔隙增速是总孔隙增速的5.4倍,说明有机种植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效孔隙数量。与CF相比,OF处理容重显著降低4.7%。

    2.3 土壤各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由表4可知,土壤总孔隙度与有效孔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效含水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孔隙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钾、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有效孔隙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全钾、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紫云英、苕子等豆科绿肥作为有机种植的主要肥源,翻压还田后可显著提高土壤和团聚体内全氮、有机碳含量,但需要及时补充土壤钾素,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1]。与常规种植(CF)比,有机种植(OF)土壤全磷含量不变,有效磷显著提高。前人研究发现,与常规施肥相比,紫云英化肥配施或单施紫云英均显著地降低了有效磷含量[11]。这种差异的产生,除了受试验田环境和土壤本身性质影响外,还应与紫云英配施肥料来源不同、相互作用机制不同有关。因此,以紫云英等豆科绿肥作为培肥来源时,应重点考虑如何合理配施磷、钾肥。水分特征曲线是土壤主要的物理特性之一,它是土壤含水量随水吸力变化的曲线,在同一吸力下,曲线越高,表明土壤持水能力越强,反之土壤持水能力越弱[15]。研究表明,土壤持水能力的大小与土壤质地、孔隙分布,有机质含量等理化性质密切相关[16]。

    由本次试验可知,与CF相比,OF处理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5.0%,其中有效孔隙增加26.9%,有效水含量顯著提高。相关分析表明,有效含水量与有效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1),与总孔隙呈显著相关(r=0.996),与土壤和0.25~2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而土壤有效孔隙含量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该研究土壤持水能力大小主要取决于有效孔隙多少,同时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1,16]。

    综上,与常规种植相比,有机种植土壤能显著提高碳氮含量,应按照有机标准补施钾肥;另外,有机种植能明显改善土壤容重、有效孔隙、有效含水量等物理特性。因此,有机种植模式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实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黄国勤,王兴祥,钱海燕,等.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4(4):656-660.

    [2]刘宏斌,李志宏,张维理,等.露地栽培条件下大白菜氮肥利用率与硝态氮淋溶损失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3):286-291.

    [3]曹志洪.施肥与水体环境质量——论施肥对环境的影响(2)[J].土壤,2003(5):353-363.

    [4]马卓.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338-342.

    [5]汪润池.有机、常规种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特性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6]邱晓蕾,宗良纲,刘一凡,等.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5(3):1045-1052.

    [7]王磊,杨静,席运官,等.有机耕作方式对我国南方典型土壤质量影响的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6):564-570.

    [8]曹春霞,朱升海,颜越,等.有机管理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影响[J/OL].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21.Doi:10.13930/j.cnki.cjea.200932

    [9]刘春增,刘小粉,李本银,等.绿肥还田对水稻产量、土壤团聚性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2(6):224-228.

    [10]郭晓彦,宋晓华,刘春增,等.紫云英翻压量和化肥用量对水稻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4(5):7-12.

    [11]刘小粉,刘春增,潘兹亮,等.施用绿肥条件下减施化肥对土壤养分及持水供水能力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7(3):75-79.

    [12]KEMPER W D,ROSENAU R C.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size distribution. In:Methods of soil analysis. Part 1. 2nd ed. Agron. Monogr. No. 9 ASA [M].Wisconsin:Madison,1986:425-442.

    [13]卢树昌.土壤肥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4]史竹叶,赵世伟.黄土高原土壤持水曲线的计算方法[J].西北农业学报,1999(6):44-47.

    [15]雷志栋,杨诗秀,谢森传.土壤水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16]LIU X F,YANG G L,XIAO X P,et al. Water retention curves of soil aggregates as affected by long-term fertilizer management [J].Soil Sci.,2011,176:537-542.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