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社会本位课程的备课转向
王华宝 王为民
摘? ? 要:基于时代发展和新课程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需要实现从知识本位为主向以学生本位为基础、更加突出社会本位的转变。教师在备课中要依據新课标,从社会本位的角度去优化教学目标,科学设定议题,精心整合情境,合理设置活动,以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社会本位;备课转向;新课程理念;立德树人
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一言以蔽之,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取向要求实现从知识本位为主向以学生本位为基础、更加突出社会本位的转变。基于此,教师在备课中要依据新课标,立足学情,关注国情,加强价值引导,实现备课转向。
一、优化教学目标,对标核心素养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价的最终归宿。清晰、准确、科学地定位课堂教学目标,才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顺利达成教育目的,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三维目标往往被人为割裂,突出知识本位,缺乏系统的有序性,与社会本位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匹配。
新课标最大的特色在于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备课中要实现传统“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目标”的转化。“核心素养目标”并非对传统的“三维目标”的全盘否定和抛弃,而是将它们原来彼此孤立、割裂的关系进行重新整合,更加注重挖掘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内在联系,更加突出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关注、关心、认同,即课堂教学的社会本位。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以新课标为依据,聚焦改革方向、课程内容,整合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优化教学目标,培育核心素养。
在“消费及其类型”的备课中,我们对传统教学目标进行系统优化,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生成全新的教学目标(见图1)。实践表明,这种优化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与社会,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思质疑的参与过程中生成理性思维,感悟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从而自觉理解、认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学科核心素养得到细化与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得到彰显和检验。
二、围绕主干知识,科学设定议题
如果说,制定教学目标是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化与细化,那么教学过程的设计则是理念的落地生根。随着新课标的推出,议题式教学逐渐为广大教师所认知、认可、认同。何为议题式教学?如何科学设定议题?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综合各方专家以及一线教师的实践,我们认为,基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常态下,教师在设定议题时要突出以下两点。
1.融入时代元素。教师在议题设计中融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情境元素,是社会本位课程教学的独特标识,能使课程内容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解决难题,更符合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设定的“芜湖铁画如何重塑辉煌”“我校校训所体现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制度变迁的原因”“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体现和依据”等议题,都是以学生常见的生活话题、社会事件、史实史料为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价值判断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2.体现开放路径。新课标主张,课堂教学应通过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引导他们步入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理性面对不同观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囿于课程知识的束缚,要坚持开放的眼光,打造具有生成性、建构性的议题,以培育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我们设定的“成功企业应具有的特质”“如何科学合理地消费”“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等议题,充分体现了“议中学”的要求,基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让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场域中畅游,在合作探究中深化思想认识,在互动质疑中建构知识体系,在思维碰撞中感悟国家强大,在师生交流中强化政治认同,在议题剖析中培育核心素养。
三、关心社会生活,精心整合情境
教学情境是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能有效改变思想政治课程抽象、枯燥的现象,增进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课堂教学存在情境组织的碎片化、浅表化、封闭性、单一性等问题。面对新时代的要求,突出社会本位的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情境的组织提出了新要求。
1.关注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深入探讨和学习,进而培养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熟谙国家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和自豪感等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说,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灵魂所在。教师在备课中,围绕相关议题,选择学生生活中的社会热点话题组织情境,使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得以具化、细化、实化,能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于细微处、平凡中、实践里仔细品味,柔化活化抽象概念,增强政治认同。我们在准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复习时,选择《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支持民营经济的相关条款,搜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材料,组织学生对“民营经济离场论”观点进行论辩,并以国家政策作为结论。课堂遵循“理论—实践—理论”“政策—生活—政策”的情境线索,自然流畅,结构严谨,使学科知识在情境中柔化,使国家政策在情境中活化,使学生思维在情境中升华。
2.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习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在“文化塑造人生”的备课中,我们设定了“优秀文化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议题,设计了“优秀名著分享会”课堂活动,组织相关学生撰写读书心得并在课堂进行展示,进而激励更多学生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与反思,让学生们在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熏陶中陶冶情操、传承精神、增强力量、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开阔视野、批判继承、思维进阶。相比较于教师组织情境素材,这种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整理、加工文化情境的教学方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更能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更能演绎生成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政治教育课和品德教育课的有机统一。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角度看,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价值引领的渠道和方式应该多样化。选择、组织具有社会正能量、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符合新时代先锋精神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是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进行价值引导的重要方式。在“伟大工程蕴含什么样的伟大精神”议题探究中,我们选择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材料,挖掘了大桥人爱国、敬业、奋斗、创造、梦想的精神,引导学生致敬大桥人、致敬新时代模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鲜活、真实、感动的情境载体中自然流露,让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深入、系统、高效的情境探究中不断增强。
四、立足学情校情,合理设置活动
在活動型课程的塑造与实施中,议题的设计是前提,情境的组织是基础,活动的设置则是关键。社会本位课程要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采取多种富有吸引力的形式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要注重引导他们学会应用学科理论去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增强学生公共参与的能力和素养。
1.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我们认为,围绕议题的课内活动可以采取表演小品、观看微电影、分析微课、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辩论赛等多种形式。不管采取哪种形式,以学生本位为基础、更加突出社会本位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坚持以课程内容为支撑,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同时还要考虑班情班风、师生关系等软环境因素。在准备“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议题探究中,我们在本校(省示范高中)选择了上课专注、积极性较高、表达能力较强的班级设计了辩论赛形式,组织学生搜集整理材料,选择辩论视角,开展课堂辩论,以有吸引力的课堂活动推进了活动型课程的实施。在支教的学校(薄弱学校),我们结合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较弱、课堂沉闷、主动性较差的学情,充分调动部分思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设计了观点表达、事例列举、论点评价等对话式活动推进教学,而放弃了辩论赛这类对学生综合素养有较高要求的教学活动,有效避免了课堂空洞化、低效化以及“尬聊”等现象。
2.社会活动方案的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彰显课程的活力与魅力。本次新课标所规划设计的课外探究活动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让学生在公共参与中感受、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勇于担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做好规划与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前提。广大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校情学情、政策条件、时间保障等场外因素,更要考虑活动的开展与学科内容、学生水平等课程因素的衔接。在准备“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的教学内容时,我们设计了“走进社区,感悟基层民主”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突出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是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是顺应高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体现。广大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规划意识、实践意识,在备课与教学中,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变革教学方式、课程资源、教学活动,积极实践探索,不断反思质疑,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做新课改的“亮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