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蜂针穴位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评估蜂针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7例。治疗组运用蜂针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单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1.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蜂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效果较好。

    关键词:蜂针;运动疗法;肩周炎;非甾体抗炎药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4-0100-02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发生的无菌性炎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疼痛性疾病,且常伴有肩关节功能障碍。肩周炎病程较长,以肩部隐痛或剧痛,疼痛可放射致颈部或上臂,夜间疼痛加重。一般一年左右可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近年来,笔者运用蜂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019年治未病科门诊及疼痛科门诊的患者共52例,其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的63岁;病程最短的6个月,最长2 a;按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蜂针配合运动疗法)25例和对照组(口服非甾体抗炎药)27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1)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2)肩周疼痛逐渐加重,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明显受限,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4)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5)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蜂针治疗:取肩髎、肩髃、臂臑、肩前、肩贞、阿是穴,常规消毒后选取家养蜜蜂(用蜜蜂蜇针一般只有1.5 mm,不会超过2 mm)蜂针刺入穴位类似针灸刺法的毛刺和浮刺,配合肩关节运动,内旋、外展、上举、后伸等,留针30 min,1周2次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每位患者治疗前先进行蜂针皮试。皮试方法:将拨岀的蜇针刺入已消好毒的“内关穴”处皮肤0.5~1 mm,随即拔除,观察20min,若无泛发剧烈红肿、奇痒等局部反应和皮肤水肿、皮疹、胸闷、恶心呕吐、腹痛、心悸、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不适反应[1],即可进行蜂针治疗,凡岀现过敏反应者,不宜施用蜂针。(2)运动疗法[3]。患者训练前做5min的准备训练,如扩胸、耸肩、颈部活动。①等长肌力训练:以肌肉等长收缩的抗阻训练(resistance training,RT),训练患者取坐位,于无痛活动区间内进行渐进的颈部前屈、侧屈、后伸及转颈。②等张肌力训练:以肌肉的等张收缩实施抗阻训练(RT),以肌肉两端靠近者的向心肌力训练,作用在肌肉的阻力负荷保持恒定,显著地运动关节。③等速肌力训练:于专门等速训练器上,先设定不变运动速度、训练组数、间歇时间和关节活动的范围等。每位患者关节的情况,运用滚动、旋转、摆动、滑动等手法,以增加运动肩关节的周围肌群肌力作为目的。每天1次,1周训练2次。

    1.3.2 对照组 患者取坐位,取肩髎、肩髃、臂臑、肩前、肩贞、阿是穴,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平补平泻,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肩周炎”的疗效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显效:肩部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3]。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1.5%(P<0.05),见表1。

    3 典型病案

    刘某,女,54岁,农民,2018年10月12日就诊。患者因右肩疼痛,活动受限半年余至本科就诊。曾在多所医院行中医理疗治疗效果欠佳,近5日来疼痛加重,夜间疼痛加重,不能入睡,疼痛遇寒加重,得热则减,胃纳尚可,二便调。查体:肩关节活动受限,上举小于70°,不能作后伸、反后、内旋、外展等动作,肩髎、肩髃、臂臑、肩前、肩贞穴明显压痛。X线摄片:右肩关节及颈椎骨质均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均在正常范围。舌质紫暗,苔薄腻,脉沉涩。诊断为肩凝症(寒凝血瘀)。根据急则治其标之治则,先予患者内关做皮试(-),取肩髎、肩髃、臂臑、肩前、肩贞、阿是穴进行蜂针疗法,同时让患者被动活动肩关节,逐渐加大活动量及活动范围。针刺1次后患者肩痛及活动范围有所改善,2个疗程后疼痛消失,活动自如而治愈。

    4 讨论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的关节囊、软组织因损伤、退变等原因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5],中医称之为“漏肩风”或“肩凝症”。祖国医学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气血、精液逐渐衰退,如果过度劳累,外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或劳伤经脉,气血痹阻,筋骨失养,则可导致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蜂针疗法集针(蜜蜂蜇),药(蜂毒)[6]、灸(蜂蜇局部红肿反应)三者于一体,一针多用,一针多得,用工蜂尾部的毒刺对人体经络、腧穴进行刺激,达到治疗效果[7],蜂的毒刺蜇入穴位,具有针刺经穴的机械刺激和穴位注入蜂毒的双重作用。蜂蜇后局部皮肤红肿反应具有类似温灸的效应和独特的药理作用,配合肩关节运动疗法,让蜂毒渗透至肩关节肌肉组织深层,以达到疏经通络之效。在蜂针疗法过程中,有的患者会出现轻度过敏,不适感,通过临产根据患者体质,从两个穴位开始逐渐增多,让患者适应蜂针疗法,对蜂毒产生一定的抗体,而蜂毒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代谢旺盛,从而加速炎症的吸收[8]。另外,在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则疼痛缓解更迅速而且更持久,针刺和运动均能止痛,针刺止痛和运动止痛分别是神经系统的两种作用;针刺运动疗法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是针刺提高痛阈或耐痛阈,产生疼痛的暂时缓解,作用的部位主要在脊髓,可用疼痛的闸门控制学说来解释;疼痛的暂时缓解为运动患部提供了条件,故蜂针疗法配合运动疗法具有协同作用,两者合用可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2]张笑,唐純志,李万瑶,等.蜂针疗法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J].中医药导报,2018,24(23):99-101.

    [3]孔德聪,黎洪健,陈剑飞.温针灸、运动疗法结合关节松动技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医学,2018,2(8):43.

    [4]张倞.蜂针联合针刀治疗肩周炎机理探讨及其临床对比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6):76-77.

    [5]陈疾忤,陈世益.肩周炎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5(2):94-96.

    [6]刘红云,童富淡.蜂毒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J].中药材,2003(6):456-458.

    [7]陈果.蜂针治疗面瘫后遗症32例体会[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5):59-60.

    [8]刘同坤,刘二委.蜂针治疗肩周炎76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5):122-123.

    (收稿日期:20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