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刘晓曙 朱连磊
导语:在金融科技赋能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供应链金融开启了产融结合新生态新模式,契合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维护着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金融在双循环新发展中的润滑剂和加速器作用。笔者在文中陈述了数字供应链金融面临的新发展格局以及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我国正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旨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将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供应链金融作为产融结合的创新服务模式,承载了保障供应链稳定、优化供应链运营效率的历史使命,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当前,在金融科技赋能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正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向数字供应链金融演变。数字供应链金融将有助于打破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桎梏,把握新发展格局中的产业发展机遇,展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
数字供应链金融面临的新发展格局
宏观经济环境。经济数字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数字经济占比持续提升。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GDP增速不断下滑,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期间,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我国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38.6%,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数字经济增速远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数字经济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数字经济的作用更加凸显,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韧性,拓展了经济增长的空间,激发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经济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产业发展环境。创新驱动型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传统产业与科技融合不断深化。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后期,产业发展驱动要素由劳动、资源、资本向知识、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转变,建立创新驱动型现代产业体系是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伴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产业链脱钩风险增加。创新驱动型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应对产业链脱钩风险、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纽带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重组融合,产业发展呈现出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为数字供应链金融发展带来新机遇。
金融变革环境。金融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随着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传统金融行业正受到金融科技公司的冲击,占据技术优势的金融科技公司推动着金融行业变革。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迎合不断升级的客户需求,传统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调整运营和服务模式,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金融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业务、产品、渠道线上化的改变,还是经营模式、经营体系、组织架构的全方面改造。金融数字化有助于跨越传统金融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降低金融服务的操作成本和操作风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金融数字化强化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连接,推动着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这既是监管的期许,也是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实践中的真知灼见。
金融科技环境。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与应用场景的融合变得愈加平顺。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迅猛发展,成为金融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驱动着金融业态重塑。通过金融科技之手连接金融与产业,金融科技对供应链金融的赋能作用不断加大,促使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数字化程度持续提高。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对供应链金融相关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再造,实现业务流程的线上化、数字化、可视化,可真正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有效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点与痛点,提高业务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实现“产业+科技+金融”三位一体的良性发展。
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双循环新发展的逻辑
产融结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离不开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数字供应链金融作为探索产融结合的新模式,恰好能成为产业与金融的连接器。数字供应链金融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外溢,提高了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的金融资源可获得性,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和生存压力。只有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产业链供应链才能稳定运行;只有中小微企业保有活力,产业链供应链才能迸发活力。数字供应链金融有助于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堵点、提高产业链上的资源配置效率、构建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发挥我国拥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的优势创造了条件。通过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数字供应链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供应链上的资源流转,加速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是促使产业链供应链疏通堵点、补齐短板、做强做大的利器。
数字嬗变,契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数字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需要提供与其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以更好地服务于其催生的新产业、新动能。数字经济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边际成本递减,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和“乘数效应”。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和商业都在经历数字化转型,推动着社会均衡普惠发展,数字化、普惠性社会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而数字供应链金融以数字技术对供应链“四流”信息进行数据整合分析,依托数字增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務模式,使之可以主动适应数字经济的变化,正好契合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科技赋能,数字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使之达到商业可持续,从而构建一个有深度的、可以满足数字经济普惠性发展要求的服务体系。供应链的数字化改造,会使数据的获取成本变低、效率变高且可信度变高,有助于构建数据化、动态化的供应链风控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安全阀”。
精准滴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需要以金融资源自由流动为载体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发挥金融在新发展中的“加速器”作用。数字供应链金融以供应链各项交易数据及可获取的公开数据为基础,以真实贸易背景为依托,精准滴灌产业链供应链,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实体现。通过整合各项数据信息,促进实质的信息流通,消除信息孤岛和数据鸿沟,打破信息流与资金流之间的壁垒,可以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流闭环,避免潜在的欺诈和操作风险,使得金融服务覆盖更多的中小微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得以加强。数字供应链金融利用数字技术扩展金融的辐射范围、增加金融的服务深度,使金融服务触手伸向经济末梢,有望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多维度拓宽供应链企业的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源向优质的供应链中小微企业配置,形成稳经济、稳产业链供应链的双稳效应。
数字供应链金融助力双循环新发展的着力点
嵌入重点行业,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一是紧扣“十四五”重大发展战略,深入研究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碳减排等重点行业特点,把握重点行业的发展机遇,布局重点行业核心企业,为重点行业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将针对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嵌入重点行业发展之中。二是挖掘传统产业业務机会,通过数字化手段扩展供应链金融客户范围、整合传统碎片化业务流程、降低业务环节的摩擦成本,有效腾挪、盘活供应链企业的应收账款、存货等资源,加快企业资源高效流转,为传统产业企业的市场拓展、科技研发和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加强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供应链核心节点的作用,透过平台了解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等数据,结合工商、税务等公共数据,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数字增信模式,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探索产融协同有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模式。
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产业运作效率。一是完善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体系,详细分析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明晰核心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联动特征,掌握供应链业务环节的资金流动特征,发掘供应链各参与方的诉求和痛点,提高各业务环节的数据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运用数字化技术加速产品创新。二是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利用供应链、企业财务等数据,建立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分层分类管理体系,依据中小微企业生命周期为其精准画像,满足其融资需求,配套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资产托管、结构融资等服务,丰富金融解决方案,提供一体化的金融综合服务。三是健全业务创新管理机制,将前沿科技应用到客户识别、智能营销、风险管控等业务运营管理中,梳理并优化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提高供应链上企业金融需求的响应速度,提升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服务体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提升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协同效率。
提升数字化水平,增强产业服务能力。一是建立标准化、开放性的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系统,促进与核心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数据系统的有效对接,构建通畅的信息传导机制,解决信息流通和资金融通的效率问题,提升业务数字化水平,促使金融服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半径。二是搭建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平台,整合财务、物流、供应链第三方、税务、司法等数据节点,实现各类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核心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核验、发票查询、人工尽调等手段进行数据交叉验证,确保供应链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形成穿透全供应链业务场景的信息平台。三是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数字增信模式,挖掘数据价值,以数字信用代替企业主体信用,并将数字信用用于产品定价、风险评估等,用以替代对抵押品的过度依赖,破解中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难题,提高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这将显著增强产业服务能力。
夯实风控手段,加强风险把控能力。一是转变传统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手段,探索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多维数据的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式,加强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将过去的静态风险管理转变为动态风险管理,推动实现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二是建立数字化风控体系,构建覆盖贷前、贷中、贷后的大数据风控模型,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供应链上企业的经营状况,利用多维度、多特征的数据进行反欺诈识别,强化对供应链金融实时有效的风险预警管理,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水平。三是逐步实现供应链金融的链条化风险管理,利用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平台汇集的各类数据,结合行业、区域经济、宏观经济等数据,升级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模型,实现由供应链金融授信主体的单点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供应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整体层面供应链金融的有效防控。
(作者单位:青岛银行,其中刘晓曙系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