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见”你的孩子

    吕小裙

    周一,一位朋友和我聊起她自己的周末,提到了她的孩子和老公之间的“周末大战”。事情是这样的:周日,朋友出去买菜,准备做饭。上二年级的儿子晓宁做完周末作业,跑过来要和爸爸一起玩。但是爸爸在专注地玩手机,没有理会晓宁。

    于是,晓宁就自己打开电视。等到朋友买完菜做完了饭,才发现晓宁已经看了一个上午的电视。这个时候,爸爸开始批评晓宁:“就知道看电视,一写完作业就看电视,你就不能去干点别的?”最后,晓宁哇哇大哭。一个好好的周末,她被争吵和哭闹弄得心烦气躁。

    我不由地想为晓宁鸣不平,因为我看到了晓宁的委屈和不满。作为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晓宁渴望爸爸妈妈的陪伴,需要亲子间的互动时光。而爸爸只顾自己玩手机,缺失陪伴的晓宁只好选择自己看电视。如果这个时候,爸爸将注意的焦点转到孩子身上,“看见”他的这种需求,并且提出:“我们一起玩一会儿吧。”那么,孩子自然不会选择电视作为陪伴。

    这件事情不由得使我回想起另一位朋友的经历。他生长在父母健全的家庭里,每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然而他却说:在童年记忆里,父母从未在场。原来,在他小的时候,每当他在学校受了委屈,想要寻求父母的安慰时,父母总是能用短短的几句话,让他硬生生地把话憋回去,总是让他感觉他委屈得没有道理:都是因为他不够好,所以才会被老师批评;都是因为他太懦弱,所以才被同学欺负;都是因为他口才不好,所以在才班干部选举中落选。这种不被“看见”的情绪,使得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这种情感上的忽视,也使得他至今仍不愿轻易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那么,为什么我们家长总是“看不见”孩子?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看不见”,可能是因为我们对他们有太多自以为是的评判。

    小静的爷爷住院动手术。当天晚上,爸爸和妈妈下班回家后,妈妈提议一家人去看望爷爷,陪陪爷爷。但是,小静却说不想去。

    爸爸大动肝火,马上开始各种说教:“爷爷平时怎么疼你的?你怎么这么没有孝心?”

    妈妈问:“小静,你为什么不愿意去医院看爷爷啊?”

    这时候,小静说:“爸爸妈妈上了一天班真的很辛苦,我不想让爸爸开那么远的车,又累又危险。”听小静说完,爸爸妈妈才了解到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她不是不爱爷爷,只是,她也爱爸爸妈妈。

    所以,作为家长,让我们放下这种先入为主的评判,走进孩子的内心,看见他的情绪,看见他的需求,理解他,接纳他。看见,才有愛的流动;看见,亲子之间才会产生有效的“联结”。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高级中学,温州,325803)编辑/于 洪 终校/张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