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数学游戏 走向思维彼岸
丁浩清 王阿娣
游戏使学生感到愉悦、好奇。对于儿童,游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思维的表现,游戏为儿童提供了学习新事物、形成和扩大知识技能、思行结合的方式和机会。”实践表明,游戏活动是数学原理、生活情境和儿童心理建构的产物,让数学从“严谨”走向“好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把学生们喜爱的游戏、竞赛活动引入数学教学之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下面谈谈游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一、彰显数学游戏在教学中的优势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挑战性等特征,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及认知特征,学习起来在心理上容易产生畏惧感、疲惫感。游戏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方式,更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儿童可以在自由活泼的游戏中感悟数学知识的本质与核心,完成认知结构的系统建构。将游戏融入数学教学,充分发挥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本性,游戏本身在儿童发展历程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游戏如果和数学有机结合,更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乐趣。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尤其对于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他们往往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因此,将游戏融入数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认为“数学好玩”。在数学家的心目中,数学的研究就如同玩游戏。如果深入思考,这句话其实正说明了:数学与游戏之间存在着某种独特的内在联系。从表面上看,数学的严谨性与游戏的娱乐性是相互矛盾的,但从深层次去思考,数学的逻辑性与游戏的进阶性如出一辙。无论是数学还是游戏都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每一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将游戏依照难易程度、不同的组织方式融入数学课堂,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最佳观测点学到不同的数学知识,培养自己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使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得到兼顾。
3.化解学生的学习难点。
将枯燥、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与问题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数学游戏,能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轻松地学到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更好地发展数学思维,由此产生更大的学习效应。数学游戏是数学知识与游戏形式的有机结合,它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游戏与数学有机结合,不仅能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参与数学学习,更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游戏融入数学教学,有助于化解学习难点,强化学生的记忆。
二、遵循数学游戏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地设计数学游戏。恰到好处的数学游戏能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游戏的形式是多样的,有讲故事、观察、猜想和竞赛等。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经验总结,翻阅文献,我认为数学游戏设计应遵循科学性、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等教学原则。
1.数学游戏要有科学性。
数学游戏的选择要体现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教师要为学生拓宽思维提供空间。游戏内容的选择应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游戏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充满科学。在选取数学游戏时,首先要充分考虑游戏设计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反映出数学内容的本质,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如,在学习“有趣的七巧板(综合实践)”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游戏、爱探索的特点,指导学生玩“七巧板拼图游戏”,让学生自己动手,依据游戏规则拼出各种图形,用已经学过的图形知识来探索“七巧板”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2.数学游戏要有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化教学的重要原则。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促成他们对数学的喜爱。
如,在教学完四年级上册“认识梯形”,教师可以在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一个“两个图形来跳舞”的游戏,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跳舞的过程,当这两个图形重合部分为梯形时学生做“鼓掌”动作。在这样一个有趣的游戏中,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图形的变换与艺术,明白两种图形重叠部分可能是多种形状,又让学生直观区分出梯形与其他图形特征的不同,感受到“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才是梯形”。从而,一个抽象的概念知识就这样得到了内化与深化。
3.数学游戏要有针对性。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特点不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各年级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数学游戏。低年级段,可以重点围绕玩具、积木、数字卡片等设计有趣味的数学游戏。
如,教学二年级“观察物体”时,书上的图片很难直观观察到每个面所看到的情况,教师不妨把玩具“小猴”带進课堂,设计一个“我来拍照片”的小游戏。让学生用小手比作成一个相机,拍下每个面所看到的小猴的样子,鼓励学生在脑海里记下在每个面所看到的样子,接着“把照片洗出来”,让学生从照片中挑选几张,摆在相应的位置。中年级段,可以重点开发图形转换、猜数等思维游戏。高年级段,则可以重点开发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智力游戏。
4.数学游戏要有启发性。
丰富有趣的数学游戏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但高质量的数学游戏不能仅停留在“有趣”上,还要能促进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提升其思维水平。数学游戏的选择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能够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体会数学学习过程。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选择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数学游戏,选择的游戏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促进数学游戏对学生素养的培养
游戏具有种种教育价值,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把游戏引人数学课堂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快乐、一种享受。课程目标是进行游戏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基本的目标规划,并用它来指导数学游戏教学,教师思路才会更加清晰,组织游戏才会更加得力,数学教学才会更加有效。将游戏和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构建新知,促进数学游戏对学生素养的培养。
1.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善于形象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较弱。但好胜心强、想象力丰富,酷爱各种活动和游戏。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游戏艺术化的形式“传”给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运算能力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一项数学技能,教师可以设计数学游戏来帮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游戏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帮助,而且有利于增加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
2.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为小学生在活动中接触各种材料提供了条件,教师应当发挥游戏性教学的作用,注重游戏性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把数学教学和游戏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游戏能有利于学生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一年级教学“分一分”时设计“举牌游戏”,在教学“认识图形(一)”时,通过小兔和小熊的争论引出课题。很明显,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注意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3.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游戏还可以培養学生养成寻找和创造不同的思路、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许多研究人员都为游戏和多种不同思路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提供了大量的事例。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游戏中乐学。同时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开阔视野,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对数学从厌倦、畏惧到热爱、喜欢,从苦学到乐学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