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国外幸福理论文化研究
滕交
【摘 要】幸福是人类发展永恒的话题,幸福理论亦是国外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国外关于幸福理论研究的文献,对国外有关幸福的内涵研究、幸福的构成要素研究以及幸福的实践路径研究作出分析与评价,旨在为国内学者研究幸福理论提供参考。
【关键词】幸福;内涵;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8-0243-01
一、国外关于幸福理论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幸福的内涵研究
幸福没有一个确定的内涵,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西方哲学家们对幸福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幸福,而德谟克利特和洛克均认为快乐就是幸福。伊壁鸠鲁虽没有将幸福等同于快乐,但他认为快乐与幸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他看来,幸福的起点和终点是快乐,快乐是幸福的表现形式,认为终极的幸福即健康的身体和平静的灵魂。柏拉图则认为获得属于人类的完美知识即为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高的目标就是幸福,因此将幸福规定为至善。梭伦认为,拥有中等财富,身体无残疾,无疾病;一生顺利,心情总是舒畅,有好儿孙,能善终,光彩而安乐地死去便是幸福。莱布尼兹认为,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幸福是最大的快乐。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就是拥有健康、强健的身体,认为生命就是幸福、快乐与健康就是幸福、特别丰盛和美味的食物和饮料实际上就是人们所追求的幸福对象。穆勒认为,幸福是指快乐和痛苦的免除。
(二)国外关于幸福的构成要素研究
梭伦认为幸福有五大基本构成要素,即中等财富、健康的身体、愉悦的心情、好的儿孙以及善终。认为人的幸福和财富、德性、健康、家庭、命运相关联。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幸福有三要素:自由、正义和友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幸福由感性生活和理性生活两个要素组成,幸福的实现需要二者的合理结合,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实现不了幸福。英国心理学家卡尔和皮特认为幸福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生存、个性和高层次的需要,并且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些学者则认为幸福由金钱、自由、情感和信仰等四个要素构成。可见,物质条件不能完全决定幸福与不幸,幸福还受情感、信仰、自由等其他因素的影响。Seligman(2003)认为当前生活中的乐趣、美好生活的婚姻以及有意义的生活是幸福构成要素。
(三)国外关于幸福的实践路径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幸福主要有两条实现路径,一是理性之路,二是德性之路。伊壁鸠鲁认为道德是个神圣的词语,并认为道德是通向心灵的桥梁,认为幸福只有通过道德才能实现。英国学者弗格森在《幸福的终结》中指出:幸福的本原是上帝,因此人只有通过上帝才能获得幸福。马克思认为实践是幸福的实现路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之实现路径主要为幸福必须在合乎灵魂德性的现实生活中才能实现,个人幸福必须在城邦中才能实现。《怎样实现幸福》一文指出,实现幸福必须养成积极正确的态度,其中包括:对他人友善、常微笑、保持积极乐观;实现幸福必须创造良好的情绪,其中包括:与快乐的人社交、学会调节自我、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实现幸福必须提高生活的乐趣,其中包括: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懂得原谅、常锻炼、学会转换立场、自信、拥有坚强的后盾等。Cynthia Belmer认为实现幸福的方式有:认识自己、对自己真诚、适当满足自己的需求、学会放松、对自己有耐心、冥想、默默地吟唱、倾听内心自我、积德、接受自己的感觉、每天做至少一件善事、建立强大的后盾、克服恐惧、培养兴趣活动、意识到别人给你的爱、原谅过去、保持微笑,她认为做到这些的人容易获得幸福。
二、研究评价
西方国家对于幸福问题的探讨比较早,著名哲学家关于幸福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对于我们现阶段研究幸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于幸福的内涵研究,一些哲学家并没有把幸福与快乐区别开来,认为快乐即幸福。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许多学者对幸福和快乐作了区分,很显然,快乐不等同于幸福。有些哲学家看重德性,认为德性即幸福,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狹隘性,幸福的构成要素有多种,不能仅仅认为德性就是幸福。梭伦则将幸福表述得比较具体,将财富、健康、情感等纳入到幸福的体系之中,用具体的要素很好地表达了幸福的物质因素及精神因素,对于当今时代对幸福的理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幸福的实践路径研究,古代哲学家多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包括个人层面和社会制度层面。而其他学者多从个人角度出发,提出多条实现幸福的方式,对于我们实现幸福有普遍性的借鉴意义,但对于幸福的实践路径的论述并不是很全面,例如,从国家层面的建议较少,这也是我们研究的空间之一。国外关于幸福的影响因素研究比较全面,研究得很细致、透彻,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都纳入到其中。近年来,幸福观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幸福观的研究绕不开对幸福的理解。因此,国外关于幸福理论的研究对于国内关于幸福理论、幸福观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03— 242.
[2]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91.
[3]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8.
[4]穆勒.功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