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于教 以文化人

    崔岳 韩振亮

    

    

    

    摘 ?要: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书法教育传承文化、立德树人,是校外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中国儿童中心对书法初级课程进行了重构。笔者依据相关文件,结合校外教育特点,梳理了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德育实施途径、编排原则方法,并简要展示了课程实施的结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外教育机构;书法课程设计;德育

    一、课程设计背景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书法教育,《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多部文件指出,应激发中小学生对书法的热爱,将书法作为增强文化自信的载体。

    然而,当下书法教育存在重技巧轻文化的问题,其内容多半是从汉字本体出发,研究字的产生、字的演变,对于书法中蕴含的文学内涵涉及很少,更没有从文化角度去研究书法的人文价值。校外书法教育偶见结合,但只是单一组合,缺乏系统性和知识的延续性。以中国儿童中心书法课程为例,从初级到高级课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有特色的、适合儿童的书法教材,所使用教材只注重单纯的技法练习,学生学习起来有枯燥乏味之感,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二、课程目标

    笔者首先对《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多个文件和规定做了梳理,然后结合校外教育“普及性”“针对性”“活动性”等特点,确定中心书法课程的目标为:

    1.养成书法基本技能和良好书写习惯,理解书法并能创作表达;

    2.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性情,培养并养成健康生活能力和方式;

    3.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其中,初级课程,初步将其目标定为:

    1.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初步感知书法所涉及和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课程内容载体的选择

    校外书法课程须以特定的读物作为内容载体。在读物的选择上,主要的依据是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及读物本身的内容特点和难易程度。

    在初级课程中,笔者选择的内容载体是《弟子规》。选取《弟子规》的原因,一是初级课程班的儿童年龄集中于5-7岁,正处于学前或刚上小学的阶段,是行为习惯塑造的关键期,《弟子规》作为培养儿童养成基本行为习惯、礼仪道德的蒙学教材比较合适。二是在书法教育中,使用《千字文》较多,而用《弟子规》的几乎没有,因此本研究使用《弟子规》作为内容载体也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

    当然,《弟子规》中有一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观点和做法,甚至是封建糟粕的内容,因此需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选取有益的、正确的观念做法作为课程内容载体。

    四、书法课程中实施德育的途径

    书法课程中实施德育,可以从书法本体知识技能、书法行为规范、书法家的精神和意志品质、书法内容所传递的价值规范和精神品质等四个方面挖掘德育点,进行德育内容的融合渗透。

    (一)书法本体知识技能

    书法本体知识技能包括字体的基本笔画、结构,书写的基本要求等,反映了汉字的笔画组成特点和方式,运笔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折射出做人做事的规范和要求。

    比如,在写左右结构的字时需要穿插避让有收有放,反映出人在做事和社会交往中需要扬长避短、和谐相处。写字需要保持字的重心平稳,做事也要扎实、稳重,一步一个脚印。下笔要注意笔画的粗细、轻重,做事时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也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详见表1)

    (二)书法行为规范

    书法行为规范包括执笔要领、书写姿势,笔墨纸砚的使用常识,读帖、临帖的基本要求等。书法行为规范是关于书法行为习惯的标准和要求,同时也包含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的礼仪道德要求和观念,是实施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比如,桌面整理的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笔架、字帖、毛笔、墨汁、毛毡要摆放到位,这种要求的启示是凡事要有规范,要做好事前准备,事情完成后要及时总结整理。练习书法时要做到“五正”,即“心正、身正、笔正、锋正、字正”,同样人做事时要专注,要身心统一、表里如一。在临帖前要读帖,这提示大家做事之前要仔细观察、比较分析事物的特点。(详见表2)

    (三)书法家的精神和意志品质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和意志品质。在悠久的书法历史中,也流传下来很多有关书法家的名人轶事,大多都体现了书法家的某种精神品質,也反映了书法所需要的精神和意志品质。

    比如,欧阳询下马观碑的故事说明了练习书法需要多观察优秀习作,要记住优秀作品怎么写,才能丰富自己的素材,也反映出学习和做事需要多观察、多学习借鉴优秀经验。怀素书蕉的故事说明练习书法需要有耐心和恒心,能耐得住寂寞,功到自然成,也反映出做事情需要耐住心性,保持专注和恒心。(详见表3)

    (四)书法内容所传递的价值规范和精神品质

    中国古代书法家通常也是文人,他们的书法作品常常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因而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规范和精神品质。如大文豪、大书法家苏轼的作品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自成一家,体现出不拘一格的风格和充分的自信,书法家怀素的作品圆劲有力、奔放流畅,反映出勇于表达的豪迈率性。(详见表4)

    此外,用以练习书法的内容载体也反映出一定的价值规范和精神品质,如本研究中用到的《弟子规》,即是对学前儿童基本行为习惯、礼仪道德规范要求的集成。

    五、课程内容编排的方法原则

    素材收集好后,就要进行内容的编排,以形成教案。内容编排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突出书法课程重点,将德育内容全方位融入渗透进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要明确的是,书法课程的重点是书法教育,是教授书法的知识技能,培养书法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在书法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继而开展德育,是书法课程的特色和天然优势,不是其本来的重点,书法课堂不是国学课堂。明确书法课程重点后,笔者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要求,实践课程育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德育内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进行书法教育教学的同时开展潜移默化的德育。具体实施上,笔者将把围绕着课程目标的相关书法本体知识技能、书法行为规范、书法所需要的精神和意志品质/书法家的精神和意志品质、书法内容所传递的价值规范和精神品质等几个方面内容,在教学的引入部分、主体部分和拓展部分作合理的安排和呈现。

    (二)每节课的德育点尽量集中统一

    书法课程里的德育内容贵在少而精。首先,德育不是书法课程的首要目标,其次,德育应讲求实效,争取实现“一课一得”,重在让学生有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的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因此,每节课所涉及的德育点尽量保持在一两个。如《凡取与》这一课,涉及的德育点就是“分寸感”,在书法本体知识技能中,选取撇画的写法,在书法行为规范中,选取蘸墨和舔笔,在书法内容中,选取“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些从不同的方面均能体现“做事有分寸”这个德育内容。在《晨必盥》这一课中,通过选取点画的书写、结合书法内容“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体现“培养整齐、利落、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和做事方式”这一个德育内容。如果无法将几个方面的德育內容统一集中到一点上,那么也尽量不超过两个,以避免德育内容的空泛和不聚焦。如《用人物》这一课中,德育内容就有“做事讲诚信”和“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两个内容。

    (三)凸显校外教育特色

    本研究是针对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书法教育研究,在课程设计中要凸显校外教育特色。第一,课程中的德育要密切联系儿童的日常生活,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在课程引入和拓展部分,关注的都是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以及如何融入德育内容,而不是空泛地关注德育内容的认知和理解。第二,重视课上的德育内容在家庭、校外生活领域的延伸拓展。每一节课,都会在课后的拓展环节提示儿童在家庭、校外领域等日常生活学习中践行相应的德育内容。第三,在课程形式上,除了在课堂里的学习,还有走进社会的实践活动,如走进故宫欣赏故宫里的书法作品,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送春联等活动。

    (四)符合儿童年龄段和学习阶段特点

    在课程编排上,要遵循儿童基于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特点。一方面,在初级、中级、高级阶段课程所使用的书法内容选择上,注意内容难度的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在每一阶段的内容编排顺序上,也要考虑在书法本体知识技能和德育内容的选择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六、结束语

    在《凡取与》这节课的课后,笔者对课上儿童做了一次访谈,儿童反馈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喜欢老师在课上讲故事,希望老师多讲故事、要幽默”,二是“喜欢这样上课,因为在课上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见,总体上来说儿童对于这样的课程设计认可度较高。一方面,课程形式有趣,包含动画、故事等儿童喜欢的形式,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尤其是德育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启发儿童思考,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认同做人做事的道理,有较强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周善超.书法教育德育功能的开发与体现[J].江苏教育,2018(3):26-28.

    [2]唐军林.寻找撬动书法教育的支点——试探中小学书法教研的现状与突破路径[J].江苏教育,2017(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