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张靓
摘要:心理健康是对学前儿童的精神意识进行培养的主要内容,随着人们自身的教育意识不断提高,人们愈来愈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正处于成长期,虽然儿童的年龄较小,但仍存有较多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学前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策略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通常指儿童的合理愿望与需要获得满足后,社会化与情绪等各方面所呈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会受到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就是促使儿童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需注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以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不仅是儿童成长阶段的需求,还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中,需注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对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促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
虽然国家已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及管理方法,但在具体生活中,部分问题仍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且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在心理健康的实践操作中,人们的认识通常只是停留于满足儿童的生理及物质等客观需求上,却没有对儿童的精神与心理世界的需求进行关注,心理健康的教育推行也较为迟缓。在这种状况下,大多数学前教育的机构、教师、儿童家长都没有真正地关注过儿童自身的心理健康,且缺乏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种状况的出现,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1)心理健康的教育被相对简单的德育所替代。实际生活中,儿童教育的工作者通常会把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划归到儿童的个人问题,而没有真正基于儿童自身的角度进行思考与解决相关问题,反而在解决问题时简单粗暴,这就会对儿童造成相应的伤害。(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成人化。部分儿童教育者在面对儿童的心理问题时,通常只是生搬硬套小学生甚至是成年人的相关教育理论,而没有在根本上对儿童的心理诉求进行回应,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导致问题的处理不够专业。
(二)缺乏理論体系
我国学前儿童的心理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研究虽然比往常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其教育及其理论体系仍旧需要不断地完善。首先,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事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专业人员不足;其次,该领域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相对较短。在具体教育教学中,不同类型的托管所、幼儿园、学前的教育机构都没有相关的科学化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导致心理健康的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师资力量不足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教育者在遇到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时,通常会表现得束手无策,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学前儿童教育缺乏相应的基础理论及相应的指导意见,而培养的相关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水准也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教育者仍旧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儿童表现出的相关心理问题,也无法对儿童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与矫正。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故事或动画的运用
学前儿童在成长中,通常有着明显的年龄特点,在对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就需依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对教育方法实施改进与丰富。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通常对故事或动画具有极其浓厚的兴趣,面对这种状况,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就可以通过故事或动画的运用,以确保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实现。例如,传统的文化中通常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教育素材,如《卧冰求鲤》《孔融让梨》等相关故事,教育者将其运用到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其不仅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而且还能够通过有教育意义的讲解,对儿童的思想意识与心理进行积极引导,从而使儿童的心理逐渐朝着故事描述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学前儿童对于动画也极其热衷,甚至是迷恋,心理教育者则可通过动画的运用,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莫克和甜甜》《西游记》《葫芦娃》等,这些动画中描述的都是正能量故事情节,当学前儿童观看动画之后,就需引导其对动画的内容及其情节开展深入分析,以促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到其中的人物内涵与魅力,从而使学前儿童形成健康心理以及正确价值观。
(二)趣味活动的开展
学前儿童通常具有贪玩、好动的特点,其对于理论教育通常表现出乏味的情绪,想要提高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就不能单纯地以理论讲解的形式开展,教师需通过趣味活动的开展,提高儿童参与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得到高效实现。同时,学前儿童通常活泼好动,教育者可将相关心理健康的故事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角色扮演的相关活动中。例如,对《4个好朋友》的故事进行讲解时,教育者可引导儿童分别扮演小黄狗、小白兔、小花猫、小公鸡等,并引导儿童对实际生活中的礼貌用语进行演示,以促使儿童能够运用礼貌用语积极交流与沟通,这不仅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趣味性,而且还能使教育意义得到有效提高。除此之外,学前儿童都比较喜欢游戏,将游戏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通过分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设置的游戏中,并经过交流与配合完成游戏,为学前儿童营造和谐的相处环境,这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家园共育的开展
学前儿童通常是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实现互相作用而成长起来的。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通常对周围环境有着较差的辨别力,而对成人的依赖性却较强,教育的作用通常表现在生活中各种人、事、物对儿童的影响上,并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首先,学前儿童的家长需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而教师也需注重与儿童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强化家园共育。教育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效果通常与家长的配合是有直接关系的,只有学校和家长双方进行共同努力,才能促使学前儿童实现健康成长。其次,健康教育者需注重倾听幼儿的心声。倾听并非是简单听,还需全身心投入,并对儿童诉说的方式、态度、内容专注倾听,属于儿童对教育者建立信任感的主要因素。当儿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告诉教师时,教师需积极主动地倾听,并给予及时反馈,以促使儿童充分认识到教师在专心倾听,并实现良好沟通。只有教师在儿童的教育中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引导,才能促使幼儿心理实现健康发展。同时,相关调查显示,幼儿所表现的问题,通常来自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的教师需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明确家园共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双方达成高度统一的认识,幼儿心理健康的问题才能得到合理且科学的解决。另外,幼儿园还需注重与家长交流和沟通,注重家庭教育氛围的创设,以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教育与影响,从而使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从观念与行动上,充分尊重儿童。
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儿童通常具有显著的年龄特点,其自身表现出的行为与心理情绪,通常对学生自身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这就需要对幼儿做好相应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因此,在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中,教师需依据学前儿童的具体情况与特点,优化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以促使学前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梁超,常若松.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教育科学,2020,36(03):4651.
[2]高云.创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呵护一颗种子的成长[J].教育革新,2020(06):54.
[3]俞国良,张亚利.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人格的视角[J].教育研究,2020,41(06):12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