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胜的“护身符”

    岳炜

    〔关键词〕水浒传;解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6-0079-02

    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人生结局圆满的,没有多少。特别是排名在前几位的“大咖”们。而排名在第四位的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是个例外。

    此人一生,正如其绰号“入云龙”一样,充满神秘色彩。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为何他公孙胜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迎来圆满的人生结局呢?他有属于自己的“护身符”。

    当然,这个“护身符”并不是他所擅长的“法术”,而是他为人处世的智慧。

    这些智慧,归结为一点,就是正确的自我定位,科学的人生规划。而这样的定位和规划,又是我们今天的孩子特别需要的。

    我们翻开《水浒传》原著,仔细来品味。

    一

    公孙胜初次登场,是在原著第十四回的结尾。地点是在晁盖所在的东溪村。

    话说,此时晁盖、吴用、刘唐、阮氏兄弟六人正在庄里谋划着如何劫取生辰纲。庄客来报,说门外来了个道士。这道士很另类,不要钱米斋粮。要求只有一个:见晁盖一面。庄客阻拦,道士大怒,动起手来,“把十来个庄客都打倒了”。晁盖觉得这事儿蹊跷,就亲自走出庄门,发现这个道士果然很不一般——

    只见那个先生身长八尺,道貌堂堂,生得古怪,正在庄门外绿槐树下,一头打,一头口里说道:“不识好人!”

    晁盖急忙阻止他,说:“先生息怒。你来寻晁保正,无非是投斋化缘。他已与了你米,何故嗔怪如此?”

    没想到,那道士哈哈大笑起来:“贫道不为酒食钱米而来,我觑得十万贯如同等闲!特地来寻保正,有句话说。叵耐村夫无理,毁骂贫道,因此性发。”

    你看这段话,前半段像是在开玩笑,又像在吹牛。后半段寥寥几字,却说得一本正经。听完这话,晁盖更加坚信这道士不是凡人,于是便把他请到了庄内。

    进了庄门,道士开始自我介绍:“贫道复姓公孙,单讳一个胜字,道号一清先生。贫道是蓟州人氏,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人但呼为公孙胜大郎。为因学得一家道术,善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

    接着,公孙胜道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贫道久闻郓城县东溪村晁保正大名,无缘不曾拜识。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未知义士肯纳受否?”

    开门见山,干脆利落。可见这公孙胜是个性子爽直之人。

    这一段人物出场,情节简单,节奏明快。仔细品味这个初次登场的公孙胜,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热血青年:有激情,有想法,有气魄,有胆识。

    我们知道,此时的江湖,各路好汉正蠢蠢欲动。这正是梁山创业前的关键时刻。

    此刻的公孙胜,身份是一名游侠。他很清楚,自己可以准确地获取、分析、传达有效信息,但真正做起大事来,一个人的能量毕竟有限。

    所以,携带信息,寻找团队,截取生辰纲这不义之财,正是抓住机遇,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选择。从他爽直利落的言行中,我们看到,对于这些,他是胸有成竹的。

    而这背后,正是他对其自身明确的定位和把握。当然,在这一点上,赤发鬼刘唐也做了同样的事。但刘唐做事显然不如公孙胜精细,所以在灵官庙差点出了娄子。说到底,还是对自己定位不清晰。

    二

    智取生辰纲后,公孙胜跟随晁盖等人上了梁山,成为梁山的创业骨干之一。后来,晁盖率梁山人马赶下山,劫法场,闹江州,把宋江救上山来。

    原著第四十回,梁山好汉为刚刚上山的宋江等人接风洗尘,大摆筵席。这时,公孙胜起身对众头领说了这样一段话:“感蒙众位豪杰相待贫道许多时,恩同骨肉;只是贫道自从跟著晁头领到山,逐日宴乐,一向不曾还乡看视老母;亦恐我真人本师悬望。欲待回乡省视一遭。暂别众头领三五个月,再回来相见,以满贫道之愿,免致老母念悬望。”

    公孙胜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要回家侍奉母亲、看望老师?很多评水浒的专家们都提到过,实际上,宋江带了一众好汉上山,就有了取代晁盖之位的意图。

    晁盖时代的梁山,即将成为历史。而宋江的为人,以及宋江对梁山未来的发展规划,与晁盖他们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他要走的是招安路线。

    今后的梁山,再也不是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所以,公孙胜要走。但碍于兄弟、战友们的情谊,又不好直接辞职。于是,他说了那样一番话,来作为自己离开的理由。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梁山。这里也可以看出公孙胜情商之高。再后来,梁山攻打高唐州受挫,无奈之下,只好派戴宗、李逵去蓟州请公孙胜回来助力。

    在蓟州,面对戴宗的苦苦哀求,公孙胜又说了一番话:“贫道幼年飘蕩江湖,多与好汉们相聚。自从梁山泊分别回乡,非是昧心:一者母亲年老,无人奉侍;二乃本师罗真人留在座前。恐怕山寨有人寻来,故意改名清道人,隐居在此。”又说:“干碍老母无人养瞻。本师罗真人如何肯放?其实去不得了。”这语气很坚决了,他确实是不愿再回梁山了。他所说的,自己要侍奉母亲和老师,也不再只是一个推脱借口。

    金圣叹读到这里,批了四个字:真孝,真悌。

    不管梁山给自己的位子有多重要,自己为人子,为人徒,当然首先得担起侍奉的责任。这,还是公孙胜对自己身份的清晰认知。

    戴宗和李逵不死心,还是试图用各种办法搬他回山。公孙胜也不是绝情之人。实在推脱不过,他只好跟他们回去,助梁山一臂之力。但是,去归去,他记住了师父罗真人的一句叮嘱:“以此暂容汝去一遭;切须专持从前学道之心,休被人欲摇动,误了自己脚跟下大事。”记住这句话,公孙胜的生命就有了根,也就不会再随波逐流,随风飘摇。

    三

    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中,接受朝廷招安的宋江等梁山好汉,奉旨大破进犯中原的辽军,又先后剿灭了叛乱的河北田虎、淮西王庆,以及江南方腊。

    这个版本的第一百一十回,题作“燕青秋林渡射,宋江东京城献俘”。这一回里,宋江率征讨大军平定淮西,押送王庆等俘虏回京。

    这件大事处理完毕后,公孙胜来到宋江面前,再次提出离开:“向日本师罗真人嘱咐小道,令送兄长还京之后,便回山中。今日兄长功成名遂,贫道就今拜别仁兄,辞别众位,便归山中,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

    怕宋江不放行,他又说:“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寡情薄意。今来仁兄功成名遂,只得曲允。”

    宋江无法挽留,只好应允。书上说:宋江再四挽留不住,便乃设一筵宴,令众弟兄相别,筵上举杯,众皆叹息,人人堕泪,各以金帛相赆。公孙胜推却不受,众兄弟只顾打拴在包里。次日,众皆相别。公孙胜穿上麻鞋,背上包裹,打个稽首,望北登程去了。

    这是公孙胜第二次离开梁山,也是最后一次。他是梁山好汉中,第一个主动离去的。看得出来,其内心的信念是坚定的、不可动摇的。因为他的人生定位和规划是清晰的。当昔日的战友们还在追寻名利之路上义无反顾时,唯有他,清醒地跳了出来,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地走去。

    这份清醒,这种选择,就是公孙胜全身而退的“护身符”。

    四

    一个人清晰的自我定位和人生规划,是可以从小培养的。怎么做呢?

    作为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建立角色意识。要适当地把社会角色教育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注意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每个角色的行为和职能。例如逛街时,家长可以让孩子观察“环卫工”这一社会角色,体验这一角色的责任和义务;过马路时,可以让孩子感受“路人”这一社会角色,体会行人规则;坐公交车的时候,帮助孩子了解“司机”“售票员”和“乘客”的关系,等等。

    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孩子对社会角色有更感性、更深刻、更全面、更立体的认知。

    其次,还要教会孩子正确选择。孩子的人生阅历不足,在明辨是非、判断对错上会出错,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选择,帮助孩子选出适合自己的方向。只要不违背大的原则,不触碰底线,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作选择,并根据自己的愿望,尝试制定计划。

    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告诉孩子可以寻求父母援助,尽量完善自己的规划。在这样的体验、感受和设计中,孩子会拥有更科学的自我定位和人生规划,以及努力扮演好自身角色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濰坊,261000)

    编辑/于 洪 终校/纪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