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时机,让预测策略落到实处
巫兰珍
[摘 要]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阅读策略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设置了预测策略单元。教学这一单元,教师要聚焦课题、依托情节、关注语言、紧扣结尾,引导学生展开预测,以开启文本阅读的大门、把握文本发展的规律、理解文本的层次、感知文本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策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阅读策略;聚焦课题;关注语言;紧扣结尾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23-02
传统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语文知识的汲取和语文能力的形成,教师往往将语文学习的策略排除在外。事实上,从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变化,而是要有相应的阅读策略作为支撑。因此,统编教材编者创造性地在每个年级上册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培养积极的阅读者,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设置了预测策略单元。怎样根据单元的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呢?
一、聚焦课题,在预测中开启文本阅读的大门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不仅承载着文本的主要内容,也揭示了文本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是作者创作目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预测时,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文题目这一价值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从题目中把握阅读预测的起点。
比如,对《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先揭示题目,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题目上,让学生对题目进行解读。首先,从关键词“老屋”入手,明确课文描述的主人公;然后,借助修饰性词语“总也倒不了”,把握这座“老屋”的特点;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大胆预测。这样,学生纷纷质疑:“老屋究竟有着怎样的特点,居然倒不了” “难道这是一个神话故事,这个老屋被施了魔法?”……于是,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抓住符合主题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逐步走进文本。
案例中,教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小试牛刀,对题目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意的猜测。这一环节中,教师切不可过于关注学生问题的对与错,而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思考者的角色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水平。
二、依托情节,在猜测中把握文本发展的规律
经过紧扣题目进行预测,学生的阅读思维就已经顺势开启。当学生走进课文的内容和情节之中时,阅读体验就在悄无声息的状态中产生。此时,学生就会发现文本的内容信息与自己之前的猜测产生一定的误差。这时,教师要紧扣这些误差引导学生停止前行的脚步,驻足欣赏,理解文本的表达内容。
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中,在小猫走了以后,老屋的声音再次响起:“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上文中这句话一出,小猫就出场了。此时再次响起,是不是还会有这样类似的情况出现呢?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在一个故事向另一个故事转换的过程中进行猜测。此时的猜测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内在的思想认知,促进学生预测能力的发展。再如,《胡萝卜的长胡子》中,面对小男孩剪掉了胡萝卜的一段长胡子之后,教师没有急于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而是就此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还会有谁来剪掉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呢?”这就是在文本情节的转换之处进行预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猜测,而且能够理解文本的情节,体会故事发展的过程。
抓住故事情节发展的转折处进行猜测,就是抓住了文本故事发展的脉络。这样,不仅为学生的猜测提供了抓手,而且引导学生预测的方向。
三、关注语言,在猜测中理解文本的层次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关注文本的语言理应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大都停留在内容层面,很少关注文章的结构;同时,他们对文本的感知往往只注重局部内容,而不会从文本的整体视角出发,理解文章的结构。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以文本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理解和感悟。对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的教学,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一些标志性语言。如,反复运用、不断呈现的内容,要让学生猜一猜,以梳理文本语言背后的内容和结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語言的内涵,同时对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结构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比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一共呈现了三个类型相同的故事,故事的结构也有着鲜明的共同性,同时每个故事都是借助一句相同的话引出来的,即老屋所说的“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这对学生的猜测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抓手。在第二次、第三次阅读这句话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这次又会是什么动物来请求老屋帮助呢?”在第三次的故事讲述完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预测:“第三个故事又结束了,这次老屋还会不会再次说起那句话呢?”此时,学生的意见就会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有的学生认为还可能会再次响起,因为故事没有听过瘾,希望老屋再次说起这句话,让故事得以继续;有的学生则认为,一般故事反复出现的都只是三次,再写下去就显得过于重复了,读起来也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
无论学生如何进行猜测,他们都是以文本的语言为抓手、为载体,更为关键的是他们猜测出来的都是对文本结构的感知。猜测性阅读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接下来的内容与之前的文字进行对照,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结构进行有效感知。
四、紧扣结尾,在猜测中感知文本的内涵
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结尾是起因、发展、高潮阶段之后的必然结果。一些经典的故事,结尾总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者要想猜测是有一定困难的。故事的结尾或者与读者猜测的内容截然不同,或者与读者的猜测相距甚远。因此,预测的阅读策略在课文中的落实就要抓住课文结尾,引导学生对结尾进行猜测。
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当读到课文的最后“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给小蜘蛛讲故事……”时,很多学生都急切地想了解课文之后发生了什么,是不是还有与小蜘蛛相似的故事,或者又有其他情节的发展……当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课文最后的结尾时,他们都表现出了一种失望。这时,教师进行引导:“原本就已经准备倒下的老屋,却因为不断帮助别人,一直坚持到今天,并且极有可能还会坚持更长的时间,这本身不就是一种幸福吗?”这样,使学生感到了一种欣慰,也领略了文本表达的主题。最后,教师又告诉学生原文的结尾并不在这里,后面还有一段内容。此时,学生又来了兴趣,他们纷纷进行预测。有的围绕着老屋究竟会不会倒下而讨论,有的围绕还会有什么动物来请求老屋帮忙而探讨……
这样的教学补充和预测就完全聚焦在故事的结尾之处,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对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一个新故事的开始。于是,教师就相机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进行新的预测。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预测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但预测能力的训练要把握时机、扣准内容。只有真正地把握好训练的契机,扎实推进,文本阅读才能更深入、更全面。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