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方法浅谈
【摘要】现阶段,对于英语学科的综合素养来说,主要包含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文化意识等的培养。同时,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应当以教学目标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和记忆基础性的语法、词汇等,更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英语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就核心素养和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邓柳青,广东韶关实验中学。
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体现在家长和学生过度关注英语分数,从而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根据以往我国英语课程教学观念来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仍十分重要。所以,一线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对教学理念、方法进行改进,进而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活动氛围,从专题讨论中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思维转变
初中英语教师要想真正地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应当不断地改进和调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往往处于教学的主要位置,运用一对多、填鸭式的教学方案,這样就很难使学生有自我实践能力,难以做到“授之以渔”。在以往的英语教学模式下,初中生很难得到英语水平、能力方面的提升,这会进一步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素质的提升。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积极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制定出合理、全面的教学任务与计划,依照学生特点学习更多的课堂教学知识。同时,初中英语教师还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有着清晰地了解,以得到全方地发展。
二、转变教学观念,塑造核心素养
对于初中英语教师来说,教书育人其基本的任务。但是育人与教书相比,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我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教学的重点仍落在分数上,并且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是较为关注知识内容。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作为初中生来说,教师应当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上。那么,初中英语教师要想进一步促进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就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观念与综合素质,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样、全面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培养初中生体验更多的英语教学,学习到怎样运用英语知识,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促进其全方位地发展。
三、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来说,其中的重点就是以实践活动为中心,进一步构建起核心素养为主的载体。同时,英语又是一门以语言为主的学科,更是初中教学中的基础性学科,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阅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所以,初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地提升其核心素养能力,积极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阅读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核心素养。此外,初中英语教师还可以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地结合课堂中的内容,使初中生体会到英语学习的魅力和语境,最终提升初中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四、组织专题讨论活动,挖掘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对于初中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来说,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品质,并且以学生品质为主,展开专题性的谈论与活动,积极地挖掘学生的优秀品质,进而使学生有着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此外,初中英语教师需要以教书育人为主要任务,不断地锻炼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以较高的道德水平为主,积极地锻炼社会人才。与此同时,教师应当积极地学习和锻炼学生,以严格的态度锻炼学生,真正地培养起人格魅力,以言传身教为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五、开展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营造课堂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作为初中英语教师来说,应当以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积极地创设良好的情境设计教学氛围,营造出课堂交流、互动的模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这将是较为有效、重要的方式。同时,作为初中英语教师还应当积极地提供教学课本内容,绘制出具体的教学场景,以实用的场景为主,不断地使学生接触更多的场景和内容。安排学生饰演不同的人物角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张开嘴,积极参与对话、表演中。初中生在这样的口语交际环境中也可以锻炼自身的口语能力,并以自身为主,积极地满足教学活动的要求,使学生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此外,初中英语教师还可以在朗读、背诵等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使其获得语感能力,这在具体的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语
综合上文,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借鉴更多的经验、实例,做到对教学内容、方式的创新,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综合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