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对中国当代架上绘画创作的影响
章婷婷 杜俊萍
摘 要:虽然摄影发展到现今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它与绘画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摄影诞生之初借鉴了绘画的创作经验,但是它也给绘画带来了新的思考,对绘画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文章研究摄影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架上绘画的影响,解读当代艺术家作品,分析艺术家对摄影手法的借鉴与运用,总结摄影对当代架上绘画创作的影响,以期对架上绘画创作形式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摄影;照片;图像化;架上绘画
摄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入中国,1895年世界第一部电影首次在巴黎放映,几个月之后上海徐园便第一次放映了“西洋影戏”。摄影在传入初期对绘画的影响微不足道,此时无论是守旧派或留洋派的艺术家们都有同一爱好:强调观察自然、深入生活、寻前人“搜尽奇峰打草稿”之精神。同时,此前《点石斋画报》根据国外杂志配发的照片,加之作者想象,手工绘制了时人认为匪夷所思的天上飞舟、水底火车的图像,开阔了国人视野。后在上海兴起的月份牌也借鉴这一方法,引用同一时期《良友》画报封面照片中的摩登女郎,随即成为大众喜爱、流行的绘画样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绘画和摄影的关系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摄影一度成为政治上有力的宣传武器,因此绘画不得不依附于摄影。艺术家为了响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号召,在创作中把照片作为参考标准,因此摄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画家的艺术创作。这一时期魏景山与陈逸飞创作的《攻占总统府》、靳尚谊与彭彬的《你办事,我放心》、唐小禾《在大风大浪中前进》等作品都是根据官方发布的照片或图像资料为原型进行创作的。
20世纪80年代初被称为“南罗北陈”的罗中立与陈丹青的绘画图式明显带有摄影风貌。陈丹青和罗中立将目光投射到了人民群众和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还有王川《幸存者》移植照片效果,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直接采用摄影取景方法进行画面构图,广廷勃《钢水汗水》和程丛林《1968年某月某日雪》等作品都在一定上程度借鉴了照片。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背后也暴露出社会矛盾,商业化的发展、消费时代的到来,给当代人带来了精神危机。“85美术新潮”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一批年轻的画家开始重新探索试图从影像中寻找灵感,捕捉镜头下普通的生活片段,他们不愿意机械地模仿照片,而是寻找摄影与绘画之间存在的联系,运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来重新构筑中国架上绘画体系。整体来说,当代画家援用摄影术进行创作的图式与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一、文化符号挪用
数码摄像的出现使图像复制速度加快,现代艺术观念要求艺术的大众化。因此,艺术家开始利用摄影的“造相”方式来制作绘画,加大了对图像的应用,使其艺术观念更为贴近大众、贴近生活。安迪·沃霍尔是波普艺术的代表,他是第一个使用图像作為绘画符号的人。在当代中国,也有许多画家以图像作为文化符号,其中王广义、李山、余友涵是典型代表。
王广义是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家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波普艺术的开拓者。“一些中国当代油画家认真研究大众文化,并在创作中巧妙挪用公共图像,是天经地义和合情合理的。”他的代表作“大批判”系列(图1),将工农兵形象与西方商品的标志一同并置在作品中,给人一种时空错乱、荒诞的感觉。宣传画里的一些特定元素与西方的消费商品相遇,迸发火花。
二、摄影式叙事记录
摄影术可以将在过去发生的某一瞬间、某一事件完整记录并保存下来,它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更具现场感、真实感与客观性,当代艺术家抓住了摄影的这一特性,在创作中采用了摄影式的叙事手法。
张晓刚,中国当代油画家代表之一。他在长期实验性的探索之后发现老照片入画性特质,通过照片化的作品唤醒老一辈人的时代记忆。在张晓刚“血缘:大家庭”系列作品中(图2),他消解了中国普通的全家福照片,作品中人物都是单眼皮、瓜子脸,穿着统一的服装,画面上投射着突兀的“光斑”。在“绿墙”系列中出现了另一种老辈记忆中的符号:老式的床褥、老式电话、老式沙发等等。张晓刚通过摄影式手法创作,将我们也带入老一辈人生活的年代,唤起观者共鸣的同时又对历史进行追忆。
刘小东是“新生代”群体的代表之一,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太关心崇高的理想和宏大的叙事,而是更加关注自己身边切身的经验和生活中的真实,立足于社会的主导趋势和价值观。在其代表作《三峡新移民》中,画家用画笔的方式把镜头聚焦平民生活,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三峡大坝改造工程的场景及因此改变的数以百万计当地人民的生活轨迹。艺术家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借鉴摄影的记录性功能来安排画面,把照片作为对象,挖掘出照片背后深层次的真实,展现新时代背景下人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性问题,使绘画比照片更具逼真。
三、超写实主义
“对事物进行摄影式观看,以至画面出现摄影式效果。对于画家来说,照片起辅助作用,是实现绘画之手段,但照片趣味反向侵润绘画,绘画最终打上摄影印迹,凡借鉴相片的画家似乎难能避免。摄影的幽灵如影随形,不断纠缠绘画。摄影与绘画之命题也由早期的‘摄影模仿绘画变成如今的‘绘画复制摄影。”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一种艺术流派——超写实主义,或称照相写实主义,其独特之处在于利用照片作为底片参考,在画布上进行客观、逼真的描绘。它实际是波普艺术在与时俱进新时代的“变异体”,代表人物有克罗斯、里希特,在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画家以冷军、石冲为代表。
冷军是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他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极端写实。《肖像之相——小唐》比照片更有精神的张力,有种惊心动魄的力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清纯甜美无邪,与圣徒一样纯洁善良,正与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存在着鲜明的对比。正如画家自己所说:“人们很少能真正看到一些优雅、健康、深刻而审美的好作品,观赏者现在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画些可读、可看的,具有传统审美价值的作品。”
石冲的超写实主义作品与冷军作品是有差异的,他的作品极具观念性。他在创作前会先在构思方案画草图,然后会根据需要选择材料,再用相机将布置好的场景拍摄下来,最后以照片为参考进行创作。石冲提出“观念先行,母题为后”的艺术主张,把装置艺术表现在平面画布上,从而使不易保存的装置具有长久性。《今日景观》是石冲代表性作品之一,画面融合了油画、摄影、装置等多种艺术手法,墙面、女人体、笼子等构成了一种“景观”,它们共同置于人的眼前,震撼观者,其画面背后暗含深意,隐喻了当代社会消费对象、环境以及消费保障等系列问题,这也体现了画家独特的思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四、电脑拼贴处理
“近年来随着数字摄影的勃兴,更使摄影从‘照相(take)演变为造相(make),再演变为无中生有的‘虚相(fake)。影像的成像方式正以与原来传统摄影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许多艺术家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随心所欲地制作图像,实现了本来以传统摄影的手法无法完成的许多创作计划。”钟飙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长期的摸索,他一直坚持以摄影为媒介,再将拍摄到的素材用电脑进行技术化处理获得创作的“蓝本”。在他的作品里随处可看到时空交错、不同文化之间的交织碰撞。《归去来兮,青春》(图3),将从古代的兵俑和青春时尚的女性以及国外麦当劳的标志拼贴并置在同一画面中,两种迥异的文化与时空的交错看似无厘头,但是却反映了都市社会文化景观。钟飙对摄影图像的“再现性”绘画是新的创作方法,但是这种“再现”手法并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艺术观念将客观事物的新的呈现,具有了新的文化价值内涵。
张卫出生于长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酷爱美术,后考入广州美术学院研习。他主要是通过电脑拼贴将大众熟知的中西传统文化并置,使其产生滑稽、讽刺、调侃或引人深思的效果,消除其文化内涵的经典性。“齐白石VS玛丽莲梦露”系列中,好莱坞影星梦露是大众娱乐消费文化的经典符号,齐白石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集大成者,饭桌上摆着传统中国美食和西方快餐,二人并坐一起共进晚餐。一种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样式,另一种西方消费文化,作者通过技术处理将传统与当代的坐标、现实中国的境遇与西方潮流的坐标交叉,获得二者在一起后的现实意义。
翻开漫长的人类艺术史卷,摄影术自诞生之日起对绘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方式,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自摄影术传入中国,由于当时中国以传统大国自诩和摄影与视觉经验的差异,摄影术被视为“奇技淫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艺术家们开始利用摄影,开拓新的艺术表达方式。特别是一批新生代艺术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我國的社会转型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洗礼,感受到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巨大影响,他们经过长期实验性的探索,一改传统绘画的创作方式而转向利用摄影技术提供的丰富的图像资源和创作手法,将绘画与摄影融合在一起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丰富了中国当代架上绘画的艺术语言形式。
参考文献:
[1]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吕澎.中国当代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3]伯克.图像证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谢宏声.图像与观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鲁虹.以“虚拟”的方式切入本质:关于“图像的图像——2003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J].中国艺术,2004(2).
[6]谢宏声.当代绘画的摄影式观看[J].艺术评论,2010(9).
[7]刘红昌,梅子.艺术贵在真诚[N].西安晚报,2017-04-09(12).
[8]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章婷婷,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理论研究专业研究生。
杜俊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