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评价体系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郭希芝
聚焦:
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体四层四翼”新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和高考复习的指南针,它涵盖了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
“一体”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明确了考查的目的。
“四层”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内容中的提炼,明确了考查的内容。
“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明确了考查的要求。
实验:
今年全国三套卷的小说命题,恪守在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框架内,命题均涉及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情节安排、景物描写等文学文本阅读的核心要素,在全面考查学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突出了对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下面就以2019年全国卷I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为例展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让我们速读文学家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理水》,在速读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鲁迅。
生: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和翻译作品,对“五四”新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
师:鲁迅先生堪称中国文坛上的民族魂,因为鲁迅受到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的浸染,还受到了楚汉浪漫思潮的影响,使他的《故事新编》贯穿着浪漫主义线索,而且他的整个文学生涯,都贯穿着一条起伏变化,行迹不定的浪漫主义线索。你读完这篇小说后有什么感受和认识?
生:小说塑造了禹及其随从官员和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角色,并把他们进行对比,突出了禹等的中国脊梁的形象。
师:哪位同学还想说?
生:鲁迅先生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巧妙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具有极大的讽刺性。
师:《理水》是《故事新编》中的一篇,作品中“大禹治水”这一让人们习见不惊的熟悉事物以陌生的面目出现,使事物蕴含的滑稽丑陋性质基于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而变得尖锐、醒目,消除习俗偏见涂抹在事物上的假相,给人们提供一个透视事物丑陋本质的适当心理距离和最佳角度。古今杂糅的怪诞世界,“故事”是“大禹治水”,“新”又体现在哪呢?
生:刻画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
生:文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糅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尧舜的天下不仅有满嘴外语以做学问谋生的学者,还有幼稚园、飞车等古代根本不存在的事物。
师: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
这种奇诡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作家在《故事新编》中所追求的“故”事“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
师:提问——高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就是要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同学们,我们平时读小说都是从哪里下手?
生:看题目,读文本,扣着小说要素,把握小说主题。
师:对!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把握《理水》的基本特征,也要扣著要素去理解,考试时也要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点去答题。
师:好。下面让我们来对高考题做答。首先看第7小题。哪位同学做答并阐释一下自己的理由?
生:我认为此题选D。理由是“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
师:哪位同学分析一下解答此题有什么技巧呢?
生: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师:总结肯定。鼓励——强调——突出关键知识和能力。
师:小说核心是人物形象,下面我们看第8小题。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
哪位同学告诉大家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生: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
师: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具体答题步骤呢?
生: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
师(引导学生作答)。
生:①人物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如写禹“黑瘦”“满脚底老茧”及心理、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现了一位以民为重、埋头苦干、坚毅而有智慧的治水领袖形象。②对比反衬,用大员们的吃喝反衬禹等人为民实干;用其他人反对导水反衬禹及其随从真正关心民瘼,智慧果敢,形象更突出。③详略得当,点面结合。以禹为主,兼写其随从,说明为民请命,拼命硬干的人不在少数。
师:同学们看这个答案可以得几分?理由是——
生1:6分。理由是:要点基本答出来了。
生2:5分。理由是:题干要求——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答案分析应凸显出“中国脊梁”的形象。
师(总结点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大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在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灾难频仍的严峻形势下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高度重视。其时,国内政局黑暗、民生凋敝,日军加紧侵略,国土不断沦丧,舆论界弥漫着悲观失望的调子。为此,鲁迅写作《理水》,赞颂大智大勇、埋头实干、公而忘私的大禹,意在借古代的英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展现,激励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启发国民直面现实灾难,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英人物身上吸取力量。
师:《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哪位同学先答一下这道题?
生:①“故事”:本文以古代传统神话故事为基础和依托,以妇孺皆知的大禹治水故事为话题,以叙述为主,叙述描写相结合。②“新编”:本文发挥联想想象,合理创新改编,在原有故事中加入了作者的理解;同时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将“水利局”“时装表演”等现实事物夹杂其中,起到讽刺现实的作用。③借助传说故事表达时代主题。借某些大员讽刺了近代中国的官僚主义,不作为乱作为、保守等问题。借“禹”等赞扬了中国脊梁为国为民的民族精神。
师:同学们看这个答案可以得几分?理由是——
生1:6分。基本把所问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
生2:5分。我覺得他这个答案在把握文本的基本特征方面的表述欠点火候,借古讽今方面,思想的深刻性方面,强调得不够突出。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进行阅读训练,要抓住文本特点,符合阅读规律。要真正进入文本,把握考点要求,能出能入,不能只记模式和套话,要把答题规范内化为一种能力,优化答题习惯。
教学反思:
近三年高考语文各板块能力要求相对稳定,凸显了“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尊重小说的阅读规律,就要把读懂文本放在第一位。抓住文本特色,快速把握小说三要素。从情节入手,理清小说行文思路,抓住人物形象,思考小说主题,抓住小说人物关系,理清主要矛盾,抓住结构特点,了解推进节奏,抓住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思考描写作用。然后仔细审读考试题目,明确题干中关键词语,据此去文本中选择照应语句作答。
“一体四层四翼”新高考评价体系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实践研究,课堂上究竟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语文课改喊了好多年,但受课堂时空与应试的限制,真正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实属不易,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新高考的实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真正从高考这一人才选拔性考试中胜出已迫在眉睫。近几年高考在立德树人和文化自信方面更进一步,在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考查方面更上一层楼,材料的选择,试题的设置都在引导学生把个人和时代国家联系起来,把个人成长奋斗与时代变迁祖国发展联系起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思考人生,关注现实。引导学生,由做题走向做人做事,引导一线师生,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新高考和语文新课程实施结合起来,把育人和备考结合起来,解读试题背后的密码,把握积极的导向,将有利于我们做好语文教育,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一体四层四翼新高考评价体系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804288)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河北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