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免疫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刘兵 赵福全 刘保群 宋斌
摘要:对当前猪场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疫苗;免疫失败;原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1-0027-02
免疫接种是我国预防和控制疫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现已得到广泛地应用,但在生产实践中,经常会发生免疫失败的现象。免疫失败不仅浪费药品,还会因动物疫病的发生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给疫病防控工作增加难度,也给社会稳定和公共卫生带来安全隐患。
1 免疫失败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免疫失败是机体在免疫过程中由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因造成接种疫苗后群体或个体未达到预期免疫效果,而呈现的一种不健康状态的表现形式。从狭义上说,疫苗接种过的动物机体不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或显著减弱,并由此造成不能预防相应疫病的现象称为免疫失败。根据形成的原因,免疫失败又可分为真性免疫失败和假性免疫失败,前者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机体的不反应性而产生的免疫失败,后者是由某种原因造成机体的暂时性未反应而形成的免疫失败。
2 免疫失败的主要表现形式
(1) 动物接种疫苗后仍发生相应的疾病。如给猪群注射猪瘟疫苗后,猪群中仍有猪只发生猪瘟。
(2)注射接种后动物不发病,也不表现临床症状,但体内抗体或抗体效价达不到理想的防病效果。
(3)动物接种后虽不发生相应的疾病,但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使其发生混合感染的机会增多。
(4)群体接种疫苗后虽未发生明显的疾病,但引起群体生产性能降低。如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猪群生长缓慢等现象。
3 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3.1 流行毒株发生较大的变异
我国近年来猪瘟病毒流行毒株与古典猪瘟病毒之间已有较大差异,核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2.2%~84.3%和87.9%~90.0%。
3.2 免疫程序不合理,有免疫空当
哺乳仔猪若免疫过早,则受母源抗体的干扰,育肥猪免疫过早,则会受上次免疫疫苗的影响;相反,若免疫过迟,则会出现免疫空白期,易引起猪群发病。
3.3 疫苗接种期间注射其他药物
接种疫苗前后使用了一些影响免疫的药物,降低了免疫效果。如免疫前后用磺胺药、氟苯尼考、地塞米松等,免疫前后消毒也是影响抗体效价的因素。
3.4 持续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也称隐性或潜伏感染,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感染的一种主要方式,抗体水平低下的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猪瘟病毒时,多呈亚临床经过,感染母猪由于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通常不表现明显的症状,却能不断地向外排毒或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
3.5 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
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影响免疫效果,疫苗稀释后,超过4 h或更长时间仍然继续使用;或免疫注射时打飞针,导致实际注入猪体内疫苗剂量不足,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3.6 免疫剂量不当
目前不少猪场在进行免疫时,为提高疫苗苗效价而盲目加大免疫剂量,误认为剂量越大越好。然而,免疫剂量过小则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免疫剂量过大则易产生免疫耐受和免疫麻痹。
3.7 免疫抑制性疾病
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Ⅱ型圆环病毒病在猪群中存在,以及霉菌毒素中毒,除了本身的直接危害外,更为重要的是造成免疫抑制,使猪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从而影响猪瘟的免疫保护力。
3.8 病死猪管理不善
近年来,随着规模养猪业迅速发展,大量生猪频繁调运,常使隐性感染猪在全国范围内流传。个别屠工宰杀和贩卖病猪肉,养猪场病死猪处理不当,使病猪肉产品在市场流通,也是造成疫病广泛传播的一个原因。
4 防治对策
猪瘟严重危害养猪业,从业人员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来控制和消灭猪瘟。实践证明,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并得到广泛应用。实施净化种猪群,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对其他疾病积极协同防治,加强隔离清毒,改善环境等猪瘟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来防治猪瘟病。
(1)净化种猪群。种猪的持续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持续感染的母猪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通常不明显上升,因此要定期对母猪进行病毒净化,切断母猪向仔猪的传播。
(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自己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程序,重视免疫抗体监测。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样检查注射疫苗猪只的抗体是否达到保护水平。一般来说,有效免疫率达到85%以上猪群发生猪瘟的几率较小,对注射疫苗后抗体达不到保护水平的猪只应及时补种。
(3)使用免疫增强剂。如注射猪瘟苗前后,用黄芪多糖拌料以提高猪抗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