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对比阅读题解题策略探析

    苏胜全 吴慧

    

    【摘要】高考诗歌鉴赏对比阅读题是近年的热门题型,也是师生眼中的难题。本文从高考语文试卷结构与做题时间分配的角度探讨对比阅读题难做的原因,提出“快速读会诗歌”“掌握对比阅读题的出题方式和对比角度”的做题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诗歌鉴赏对比阅读中的教学难点。

    【关键词】诗歌鉴赏;对比阅读;快速读会;对比角度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4-0117-02

    【本文著录格式】苏胜全,吴慧.高考诗歌鉴赏对比阅读题解题策略探析[J].课外语文,2020,19(34):117-118.

    对比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对比阅读题因为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学习,所以成为了近几年高考鉴赏考题类特别是诗歌鉴赏的热门题型。高考诗歌鉴赏题加大了对对比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突破呢?本文试从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和用时角度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对比阅读题难做的原因探究

    从诗歌解析的角度来看,有可比性的两首诗放在一起才好比较着阅读。正是因为可比性,诗歌对比阅读题的设置,必须涉及两首诗的关联点,因而题目的灵活性上会有很大的限制。这样的限制导致从试题呈现来看对比阅读题的难度值降低了。题目变简单了,为什么学生反而容易考不好呢?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喜欢搞理论的专家认为“对比阅读是相对高深的阅读方式,学生思辨能力比较差,因而做不好”。窃以为这些论调都是空谈,实际上诗歌对比阅读难的不是题目本身,难的是对整张试卷用时的把控。

    语文试卷150分,需要用时150分钟,在忽略个体优势板块的差异之下,差不多1分钟要做1分的题。如果在某一板块上过多纠缠,整卷的时间把控就不协调了,要想拿到理想的分数几乎不可能。为此,我们做了反复分组做题实验,将同层次的32名学生随机分为16人一组的两个小组,分别用不同的时间做4个完整的(两小题,9分)诗歌鉴赏题,然后扫描试卷用改卷系统批改,得到结果如下表1。

    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有对比阅读题的诗歌鉴赏,耗时多3分钟,得分均差1.36分,耗时多,分值提升比较大;

    2.无对比阅读题的诗歌鉴赏,耗时多3分钟,得分均差趋近于零,耗时多对分值提升没有意义。

    从实验结果不难看出,9分的诗歌鉴赏最佳时耗为12分钟,最大阈值是13分钟。但实际上,考试一旦出现对比阅读题,学生用时往往会超过15分钟甚至18分钟。在诗歌题上超出的时间会让后面的题做起来不从容,更有甚者,时间一直被挤压,以致作文只得仓促行文,草草收尾,总分不如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生不明所以,认为对比阅读比较难是可以理解的,但老师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不是对比阅读题不好做,而是多花了的3—5分钟的时间打乱了整张试卷的时间结构安排。

    二、对比阅读题解题策略

    探明诗歌鉴赏对比阅读题难做的原因,那么就可以尝试从以下兩个方面入手高效解题。

    (一)培养快速读会诗歌的能力

    这里强调的是“读会”,也就是能够快速阅读诗歌并大致掌握诗歌内容。前文已经分析,对比题的出现势必会降低单题的难度,因而不必像遇到单一诗歌时那样进行过多的深入分析。当然,诗歌鉴赏的一些基本点,如意象、手法、术语等方面不是本文论述的要点,就不再一一赘述了,读会诗歌自然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相关基础。

    读会诗歌,先从字面意思入手。我们提倡的方法是翻译诗歌,首先像翻译文言文一样直译,再补充出跳跃语言间的逻辑关系。一首诗,字面意思懂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楚了,诗歌内容大致就能理解。高三的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诗歌基础知识后,做诗歌鉴赏题仍不免出现答题含混不清甚至感情基调答反了的情况,究其原因就在于对诗歌的字面意思理解不到位。因而这种将诗歌当成文言文一样直译的训练简单有效。这种训练平时就得多做。

    如2014年全国Ⅱ卷诗歌鉴赏: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学生翻译的第一首诗歌如下:曾经因为流离转徙习惯离开家乡,挥一挥衣袖客居天涯也当作平常之事。灯下一觉醒来,梦到了江南,心里很惆怅,起来看到月亮斜斜地挂在空中。很显然这个翻译的后两句是不合适的,逻辑不对,为什么梦到江南就惆怅了呢?指出问题后,学生结合注解调整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修改如下:曾经因为流离转徙习惯远离家乡,轻易地挥一挥衣袖远走作客他乡。今夜灯下一觉醒来,看到窗外月亮斜斜地挂在空中,我不禁悲从中来,这江南十年的漂泊竟像是梦一场。这个翻译句意通畅,逻辑合理,诗歌内容也就清晰明了了。

    第一首诗读会了,第二首依葫芦画瓢,从两首诗的关联点(对比阅读题题干会提示)入手,能节省出不少时间。6分钟快速读会两首诗完全可以做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几年的诗歌对比阅读题几乎都是以课外诗歌与高考必背考查诗歌对比的形式出现,因此对必背篇目的掌握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做题的时耗。

    (二)掌握对比阅读题的出题方式和对比角度

    对比阅读主要对比的是两首诗的不同点,即使是对比异同点时,重点也应该放在不同点上,一般情况下相同点赋分2分,不同点赋分4分。对比角度则无外乎“内容、技巧、表达效果”三个。因为文章或诗歌解剖开来无非就是四个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而写?写得怎么样?如2019年全国Ⅲ卷第15小题“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属于技巧方面的对比;2014年全国Ⅱ卷第9小题“灯下的不同情感”属于内容方面的对比。明确了对比角度,分析诗歌和组织答案就有条理了,不至于出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

    在一些类似的分析文章中,有老师提出只要要点全面、语言简洁明了就可以了,答案不用细分。这种观点我们不能认同。如果两首诗比较浅显,答案自然一目了然,但如果遇到区别不那么明显的对比题呢?不明角度就不好做出答案来。在复习必修四《望海潮·东南形胜》时,我们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对比阅读题: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句写景为人所称颂,请对比其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异同。

    给足了10分钟分析,但学生们仍然没能够做出答案来。学生都认为这两句看上去相似但区别挺大的,却组织不好答案。在得到对比角度的点拨后,学生做出了精彩的答案:

    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波涛汹涌、浪花四溅、沟壑深浅的壮观之景,都凸显出豪迈狂放的风格。

    不同点:①内容:柳词在描写江水澎湃壮阔之景的同时,又写出了高树绵延无尽,钱塘广阔无涯,重点在其“阔”;苏词只写了江涛拍岸,席卷而去的壮观,重在其“壮”。

    ②手法:柳词云树环绕长堤是静景,怒涛汹涌是动景,动静結合,画面更丰富,富有层次;苏词连用“穿”“拍”“卷”等动词,使所绘之景充满力量与气势。

    ③情感:柳词极言钱塘的繁华富庶,表现了作者对美景盛世的喜爱赞美之情;苏词以江水的汹涌、湍急来突出人生短促之悲、人生失意之伤。

    这个答案显然是超出预期的。学生明了对比角度之后,原先那些意会的区别就变得清晰有序,稍加整理,自然就可以言传。当然,高考试题的难度值不会这么大,但语文老师教学生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更为重要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一种行之有效且让其长期受用的阅读方法。

    综上言之,认清对比阅读的实质之后,教师平时的教学应当有意识地将对比阅读当成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从而让学生能够从容有序地完成答题,合理掌控整张试卷的时间,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孙云飞.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以近三年高考试题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6(3).

    [2]李茉.诗歌比较阅读在比较什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3]黄启参.浅谈比较阅读在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2013(15).